基于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检测,食品安全标准,解决对策
  • 发布时间:2025-06-08 10:21

  汪 杰,王剑萍,郑 丹,杨家锋,吴蓓莉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00)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食品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阐述基于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检测的积极作用,深入分析当前食品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水平,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测;食品安全标准;解决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还关乎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食品检测依据食品安全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有害物质等进行分析和测定,从而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然而,在实际的食品检测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食品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

  1 基于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检测的重要性

  1.1 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食品安全标准为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等各个环节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准则,确保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步骤均符合安全要求。依据食品安全标准进行食品检测,有助于食品生产者掌握和了解生产原料的合格情况,为自身采购提供相关材料依据,确保生产的食品合法合规,起到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的积极作用。

  1.2 助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职责

  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监督抽检,经过检测后一旦发现不合格食品,可及时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防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同时,检测结果也可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可依法进行处罚,从而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形成强大的威慑力[1]。

  1.3 提振公众消费信心

  现阶段,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若消费者知晓食品经过检测后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会更加放心地购买和食用。食品检测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升公众消费信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 基于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1)标准更新滞后。食品行业发展迅速,新的食品种类、加工工艺不断涌现,但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新滞后,难以适应行业变化的需求。一些新兴的功能性食品,其成分和功效的检测标准尚未明确,导致在检测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依据,无法准确判断其安全性。

  (2)标准间存在冲突。不同部门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在某些方面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况。然而,由于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监管重点以及制定标准的依据和方法不一致,导致这些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食品检测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部分标准缺乏科学性。部分食品安全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一些标准的限量值设定不合理,无法有效保障消费者健康。同时,某些地方标准过于严苛,且脱离实际生产水平,也给企业带来过高的成本压力,在实际检测中难以执行[2]。

  2.2 食品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1)传统检测技术效率低。目前,一些基层食品检测机构仍主要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微生物培养等检测技术。这些技术操作烦琐、检测周期长,如微生物检测通常需要数天才能得到结果,难以满足快速检测大量食品样本的需求。在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无法及时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

  (2)先进检测技术应用不足。虽然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基因芯片技术、快速检测试剂盒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昂贵、技术复杂、对操作人员要求高,这些先进技术在基层检测机构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整体食品检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3)检测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科研力量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端检测技术的原创性研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限制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3 食品检测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1)专业知识不足。部分食品检测人员缺乏系统的食品科学、化学分析、微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对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检测操作中容易出现错误,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进行复杂的食品成分分析时,由于检测人员对相关原理和操作技巧掌握不熟练,可能导致检测数据偏差较大。

  (2)操作技能不熟练。一些检测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技能缺乏训练。在使用先进检测设备时,不能正确调试、维护和操作,导致设备性能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故障。例如,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设置参数、正确处理样品,将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缺乏质量控制意识。部分检测人员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检测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忽视质量控制环节。例如,相关检测人员未进行平行样检测、不及时校准仪器等。这使得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难以保证,无法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2.4 食品检测设备和资源配置不合理

  (1)设备老化、陈旧。一些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长期未得到更新和维护,设备老化、陈旧严重,性能下降。例如,一些分光光度计的精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检测标准的要求,但由于缺乏资金,仍在继续使用,这必然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设备配置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食品检测机构在设备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省级以上检测机构拥有先进、齐全的检测设备。而基层检测机构,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检测机构,设备严重不足,仅能开展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对于一些复杂、高精度的检测项目,则无法开展检测,导致食品检测能力发展不平衡[3]。

  (3)检测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食品检测资源分散在多个部门和机构,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各检测机构间信息沟通不畅,检测设备和技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3 针对食品检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1)加快标准更新速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加强对食品行业发展动态的跟踪和研究,及时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信息。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新出现的食品种类、加工工艺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开展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确保食品安全标准能够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

  (2)协调统一标准。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协调机制。对不同部门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梳理和整合,消除标准间的冲突和矛盾。统一食品检测方法、限量值等关键指标,确保食品检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可依,提高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权威性。

  (3)提高标准科学性。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数据积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风险评估和验证工作,确保标准的限量值等指标设定科学合理。广泛征求食品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等各方意见,使标准既能够保障公众健康,又符合实际生产和市场需求,具有可操作性。

  3.2 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1)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食品检测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食品检测技术的创新研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食品检测技术研发领域,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2)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攻克食品检测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检测技术和设备,减少对进口技术和设备的依赖[4]。

  (3)推广先进检测技术。建立先进食品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机制,加强对基层检测机构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向基层检测人员介绍和推广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其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3.3 提升食品检测人员专业素质

  (1)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食品检测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食品科学、化学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邀请行业内专家和资深检测人员进行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鼓励检测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宽知识面。

  (2)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建立食品检测人员操作技能培训基地,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模拟检测环境。针对不同类型的检测设备和检测项目,制订详细的操作技能训练计划,督促检测人员进行反复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定期组织操作技能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证书,作为其上岗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3)增强质量控制意识。加强对食品检测人员质量控制意识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在检测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严格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制度,要求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做好平行样检测、仪器校准、数据记录和审核等质量控制工作。此外,应定期对检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

  3.4 优化食品检测设备和资源配置

  (1)更新和维护检测设备。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食品检测设备更新和维护资金的投入,制订设备更新计划,按照检测需求和标准要求,逐步淘汰老化、陈旧的设备,购置先进、高效的检测设备。同时,建立健全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优化设备配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检测设备。对于基层检测机构,应重点配备一些常用、实用的检测设备,满足其日常检测工作的需要。对于省级以上检测机构,应配备高端、先进的检测设备,以开展复杂、高精度的检测项目和科研工作。

  (3)建立检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食品检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机构的检测设备、技术人员、检测标准等资源信息。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检测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检测机构间开展委托检测、技术协作等活动,提高检测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 结语

  基于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成效。当前,食品检测工作仍存在诸多难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只有不断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水平,才能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从而更好地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于军什. 基于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验检测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外食品工业,2024(11):31-33.

  [2] 王海璐, 吴长青, 董开衢. 食品安全标准在抽检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 食品工业,2022,43(10):314-317.

  [3] 燕娜娜, 崔敏, 徐伟杰, 等.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标准化,2023(20):159-162.

  [4] 吴越, 朱玙璠, 金丽娇. 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现代食品,2021(20):181-183.

  [5] 吴青梅. 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在食品检测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1(14):6-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