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烹调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与预防措施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原材料污染,交叉感染,卫生管理
  • 发布时间:2025-06-08 10:22

  劳诗雯,冯巧巧

  (珠海市技师学院,广东珠海 519000)

  摘 要:本文梳理了食品烹调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系统分析了原材料污染、交叉感染、器具卫生瑕疵及环境管理疏漏等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从采购源头控制、操作规范强化、器具消杀管理及环境分区优化等维度构建预防体系,旨在为提升家庭及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食品烹调;食品安全;原材料污染;交叉感染;卫生管理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关注重点从单纯的吃饱转变为对品质与安全的高度重视与严苛追求。食品烹调作为饮食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然而,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诸多安全隐患频繁地出现在食品烹调的各个流程中,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从家庭厨房到餐饮企业,因食品烹调安全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仅扰乱了正常生活秩序,也对相关行业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食品烹调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食品烹调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 原材料安全问题

  食材在种植、养殖、运输及储存环节中可能受到多重污染威胁,直接影响最终食品的安全性。①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与兽药超标问题较为突出,部分生产者出于增产或防病需求,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导致药物残留超出安全阈值,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代谢紊乱[1]。②食材腐败变质现象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尤为突出,微生物繁殖加速导致蛋白质分解并产生胺类、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这类已经变质的食材即使经过了高温处理,其内部的部分毒素仍难以完全降解。③食材储存条件不当可能引发交叉污染。例如,生鲜肉类与即食蔬果混放时,致病菌通过渗出血水或接触传播污染其他食材,而冷冻食材反复解冻则会导致细胞破裂、汁液流失,为细菌滋生创造适宜环境[2]。此外,部分食材天然含有毒性成分,如未充分浸泡的豆类可能残留皂苷素,发芽马铃薯中龙葵碱含量较高,若预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反应。

  1.2 加工过程安全问题

  食品加工环节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会直接对致病微生物的控制以及毒素的生成风险产生影响。生熟交叉污染是加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问题,刀具、砧板等器具在接触生肉、水产品后未进行彻底清洁便用于处理熟食,可能会导致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体传播。此外,从业人员手部卫生管理疏漏可能会成为污染媒介,如处理食材后未洗手直接接触成品,或佩戴饰品时缝隙藏匿致病菌等。烹饪温度与时间控制不当则可能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如肉类中心温度未达灭菌要求时,耐热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无法被有效灭活;高温油炸过程中油脂长时间反复加热,不仅会加速脂肪酸氧化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还会破坏食材营养成分[2]。此外,食品添加剂滥用现象在调味品中尤为突出,部分生产厂商过量添加亚硝酸盐以改善肉制品色泽,或使用明矾提升面食韧性,这都可能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

  1.3 烹调器具安全问题

  炊具和容器的材质若不安全或清洁度欠佳,会直接导致食品受到污染的风险增加。金属炊具在酸性或高温条件下可能发生离子迁移,如铝锅烹煮酸性食物时会溶出铝离子,长期摄入或可能影响神经系统;部分不粘锅涂层磨损后,底层基材暴露导致全氟化合物释放,此类物质在人体内具有生物蓄积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场景有误也会造成安全隐患,非食品级塑料盒盛装高温油脂时,增塑剂与双酚A等物质加速溶出,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3]。器具清洁不彻底则会形成生物膜污染,刀具凹槽、绞肉机内部等难以彻底清洗的部位易滋生李斯特菌,其能在器具表面长期存活。此外,重复使用煎炸油的现象在餐饮业普遍存在,油脂经多次加热后过氧化物、极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浓度升高,不仅降低了食品营养价值,更可能诱发细胞氧化损伤。炊具材质缺陷与维护不当形成的复合污染,往往在烹调过程中被忽视,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安全隐患。

  1.4 烹调环境安全问题

  厨房空间布局与卫生条件对食品安全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功能分区混乱易导致污染扩散,清洁区与污染区未进行物理隔离时,待处理食材与成品接触同一台面,气溶胶携带的微生物可污染即食食品。通风系统效能不足则会加剧空气污染,油烟中多环芳烃类物质在密闭空间内沉积,既污染操作台面又增加了从业人员呼吸道暴露风险[4]。排水设施设计缺陷可能引发微生物滋生,地漏返味或管道渗漏时,腐败气体携带的致病菌通过空气传播污染食材[5]。照明条件不良同样影响卫生管理,光线不足导致食品残渣清洁不够彻底,阴暗角落成为蟑螂等病媒生物的栖息地。此外,温湿度控制失调的储存环境会加速食材腐败,如冷藏柜温度波动导致冷凝水积聚,促进嗜冷菌繁殖并污染相邻食品。

  2 预防措施

  2.1 建立可靠采购渠道,加强原材料储存管理

  保障烹调安全需从原材料供应链管理入手,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①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审核生产资质、检验报告及实地考察,筛选具有规范种植养殖记录的优质供应商,优先选择实施绿色生产标准的主体合作[6]。②强化原料入场检测技术应用,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对农药残留、兽药代谢物及重金属等指标进行筛查,对易腐食材增加微生物污染风险监测频次,确保能够及时拦截不合格原料。③优化仓储环境管理,依据食材特性划分温控区域。例如,采用独立冷库存储生鲜肉类以避免交叉污染,对干货类原料配置防潮隔板与避光装置,同时推行“先进先出”原则,通过电子标签记录出入库时间,降低过期变质风险。④定期开展仓储人员专业培训,重点强化食品腐败识别能力与应急处理流程。例如,发现霉变食材时立即启动隔离销毁程序,并通过追溯系统分析问题批次来源,形成闭环管理。

  2.2 加强加工过程监控,规范食品烹调操作

  加工环节的风险控制依赖于标准化操作流程与实时监督体系。①依据食材类别制订差异化的预处理规范。例如,水产类需单独设置解冻池并配备专用刀具,豆类原料需经过浸泡与漂洗去除天然毒素,禽类内脏必须彻底清除残留腺体与淋巴组织。②在关键控制点部署智能化监测设备,在油炸区安装油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极性化合物含量,在蒸煮设备中集成温度探头并设定报警阈值,确保灭菌温度持续达标[7]。此外,需建立从业人员操作行为评价体系,通过视频分析捕捉未佩戴手套接触即食食品、生熟器具混用等违规行为,并关联绩效管理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同时,还要强化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推行“六步洗手法”并配备感应式消毒设备,要求操作人员定期修剪指甲、更换工作服。③引入智能监控技术,在加工区域安装具备行为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实时捕捉未戴手套接触即食食品、生熟器具混用等违规操作,通过系统预警并及时纠正。

  2.3 做好器具消杀工作,避免潜在食品风险

  炊具与容器的安全管控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①器具选型需符合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优先选用耐高温、抗腐蚀的304 不锈钢材质刀具,避免使用含锰、镍等迁移风险较高的合金制品,对塑料容器严格核查食品级认证标志并建立材质档案。②清洁流程需实施分级管理,针对绞肉机等复杂结构设备采用热碱水循环冲洗工艺,对砧板类多孔材质器具使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并配合紫外线二次处理,对木质器具定期进行微波干燥以抑制微生物定殖[8]。此外,需建立消杀效果验证机制,采用ATP 生物荧光检测仪对清洁后器具表面进行生物负载量检测,对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实施月度校准,确保消毒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③构建器具淘汰更新机制,对出现涂层脱落的不粘锅、存在划痕的塑料餐盒等高风险器具进行强制报废,并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追踪器具使用周期,防止超期服役导致的隐性污染风险。

  2.4 科学划分烹调区域,严格控制厨房卫生

  厨房空间规划与卫生管理需遵循污染梯度控制原则。①采用“四区空间布局”设计,依据作业流程与污染风险等级划分功能区,将厨房明确划分为原料处理区、烹饪加工区、成品备餐区及清洁消毒区四大区域,各区之间通过物理隔断或缓冲带实现严格分离,如采用透明隔断墙分隔生食与熟食操作区,避免人员流动导致的交叉污染[9]。同时,需规范“三线”动线设计,即人员通道、食材物流线与废弃物出口线完全独立,原料从污染区至清洁区单向流动,成品通过专用传递窗口输出,废弃油脂与厨余垃圾经密闭管道直接输送至处理间,从空间上切断污染物逆向传播路径。②优化设备布局与气流组织,在灶具上方安装集气罩并定期清洗油网,配置独立排风系统将油烟与蒸汽定向排出,同时在地面设置防滑排水沟并保持坡度,防止污水滞留滋生微生物。此外,应建立动态卫生评价机制,采用ATP 生物荧光检测法对操作台面、设备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菌落总数监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清洁消毒频次[10]。③实施全员卫生责任制,将冷藏柜除霜、地漏消毒等日常维护任务纳入岗位考核,并通过可视化看板公示检查结果,形成持续改进的卫生管理文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烹调安全在维护人体健康、支撑社会稳定以及推动餐饮行业发展中均扮演着关键角色。未来,随着相关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烹调安全领域有望迎来更多创新预防举措:新技术将助力食材溯源体系更精准高效,从源头把控安全风险;智能设备可在烹调过程中实现全程监控,确保加工环节合规。同时,社会各界对食品烹调安全的重视程度会持续提升,消费者、企业、监管部门之间有望构建起更为紧密的协作网络,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烹调环境,为公众健康与社会发展筑牢坚实防线。

  参考文献

  [1] 郑凯华, 陈文义. 谈如何确保户外大型宴会菜品烹调质量稳定性[J]. 中外食品工业,2024(19):105-107.

  [2] 陈一杰. 高温烹饪方式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探析[J]. 现代食品,2023(22):135-137.

  [3] 谢卫国. 烹饪流程中食品交叉污染的发生机制分析及安全防控策略研究[J]. 现代食品,2024(24):162-164.

  [4] 蔡紫薇. 烹饪过程中食品交叉污染与安全防控措施探讨[J]. 现代食品,2024(18):156-158.

  [5] 王前进. 烹饪方式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 中国食品工业,2024(3):158-161.

  [6] 李宏凯. 论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管理[J]. 现代食品,2023(8):124-126.

  [7] 王菲. 探究高温烹饪方法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工业,2023(18):77-79.

  [8] 林瑞榕, 陈佳琪, 刘思迪, 等. 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与减控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22):8918-8926.

  [9] 罗涛, 杨晨璐, 项麟惠, 等.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风险因子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J]. 中外食品工业,2024(21):33-35.

  [10] 孙明华. 物联网环境下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2(20):66-6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