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建筑——苏联建筑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实践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思想解放,中国实践,当代建筑
  • 发布时间:2025-06-14 13:47

  文/邝子坤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邱志越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洪竞涛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沄璋四川大学教授

  摘要:苏联作为20世纪重要的社会主义大国,与同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在思想和政治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苏联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联大量的技术形式和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的形式及美学、功能和观念上,充分体现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思想。中国在接受了苏联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和精神,又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思想解放;中国实践;当代建筑

  引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面临着解决住房短缺的难题,同时,作为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形象也是新时代的挑战之一。20世纪50年代,苏联派遣了一批专家来到中国进行援建,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对中国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支持和指导,给建筑的设计与营建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技术。因此,大量的苏式建筑在这一时期得以建成。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对中国的建筑生产实践产生了必然的影响,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体现了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持,也揭示了中苏在建筑领域的深层次交流。苏联的建筑经验为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帮助中国通过建筑表达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建筑思潮

  建筑设计的规划和实践往往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平等、共同奋斗,造就了社会主义建筑独特的风格与特征。苏联在社会主义建筑上的探索是最早的,积累的经验也是最丰富的。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在欧洲现代建筑的影响下,旧形式与新思想碰撞,促使苏联在建筑与艺术上大放异彩,诞生了构成主义、理性主义、未来主义等流派[1,2]。20世纪30—50年代,前卫艺术和先锋运动慢慢转向了社会对立面[3],被认为是偏离了无产阶级的宗旨,于是斯大林式的建筑风格逐渐成为主流并盛行一时,其磅礴的气势、对称的布局、雄伟的体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产生了广泛影响[4];20世纪50—70年代,为解决住房问题,赫鲁晓夫下令大规模建造预制混凝土住宅楼,造成了建筑在尺度和造型上的同质化;20世纪70—90年代,随着住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建筑的民族性、文化性重新得到重视,建筑风格也趋于多样化[5];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解体促使建筑风格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建筑师们在回顾过去成果的同时,吸纳着东西方的各种建筑思潮,并成功融入全球建筑潮流之中。

  尽管苏联在1959年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建,但其社会主义建筑思想仍深刻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新中国建筑设计的基础,帮助解决了中国建筑的难题,并激发了城市规划、布局和风格美学上的创新思考。

  1.1进步的思想

  苏俄时期,构成主义风格的兴起得益于在“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后,列宁实施了自由、宽容的政策[6]。解放的思想和蓬勃的生产力为当时的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人民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各种大胆的想法和创新的思想层出不穷,设计师将对社会主义的期望与遐想毫无保留地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其独特的设计以立方体、锥体、螺旋等结构呈现,融合多种生活功能(如广播台、会议厅、剧院、画廊等),这对当时的苏俄而言极具新意,也恰恰展现了设计师对未来社会的探索与期望[7]。这种构成主义风格不仅展现了苏俄社会变革中的活力与创新,也反映了艺术家们通过建筑与艺术的融合,尝试为社会主义国家创造繁荣的景象。

  尽管构成主义更多的是先锋运动与现代建筑运动在苏联的结合与实践,而非专门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其背后,我们更能看到的是设计师在社会主义环境下透过不断解放的思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表达出对未来社会的探索。在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的探索中,融入了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盼望,反映出苏俄在社会变革中所释放出的创新与活力。

  1.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了人民性,指出建筑的目的与服务对象应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建筑所传达的核心内涵。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生产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运用获得重视。以实用性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原则摒弃了烦琐无序的设计,合理地保障了生产效率并提供了有效的使用空间,将建筑的本质回归到使用者,即人民身上。

  在这一时期全新的规划下,苏联兴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虽然建筑的形式延续着古典主义的审美逻辑,以庞大的体量和严格的比例展现着形式美,但不可否认,这种建立在苏联深厚文化基础与审美模式下的表达方式力图表现出新社会对于美学模式与建筑理想的探索,展现出社会主义思想创造的强大生产力,是对那个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胜利的肯定。

  1.3“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这一口号是由斯大林提出的,并在20世纪50年代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口号在建筑与艺术领域迅速上升为理论指导,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和苏联同样有着幅员辽阔的土地和深厚的民族文化[8]。“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主张在社会主义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既要表现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念,又要在形式上体现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独特性。这一理念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和多民族融合的框架下,文艺创作不仅要服务社会主义目标,还要保持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口号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不同的解读与讨论。卢那察尔斯基践行着列宁对多民族文化及多元文化采取包容、平等、开放的态度,通过积极组织与调和不同流派的建筑师们,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筑事业;金兹堡在《现代建筑》上提出建筑师应“摆脱过去的一切模式,摆脱习惯和偏见”,将多民族整合为一个全新的民族,促进建筑和城市变化;梁思成则认为,古代遗产和现代生活并不矛盾,批判地思考才能激发建筑的创新[9];而应若认为民族形式对建筑是一层枷锁,束缚了新时代建筑的发展[10]。尽管这些观点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认,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协调不同民族的思想,在建筑上的表达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这些都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议题。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变化的、辩证的,不能片面地思考两者的关系,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指导社会主义的建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建筑艺术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庞大的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部门。人民对于艺术与审美的态度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对文化艺术的社会化、大众化的要求,主张艺术不应只服务于少数人,更应服务于整个社会,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普惠精神。

  “艺术属于人民”,反过来说,人民是创作的源头。受到人民认可和理解的艺术才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好艺术。建筑作为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表达形式不仅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形态,更能体现大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观念。早在19世纪,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也提出了“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设计是集体劳动而不是个体的劳动”的理念。

  为了追求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集体性与平等观念贯穿了苏联的建筑设计,包括住房均等化、公共空间的普及、文化设施的开放性等。为了实现住房平等,苏联发展了集体住宅,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相似的居住条件,强调社区生活中的平等与共享;一些如政府大楼、雕塑和广场等城市规划项目被设计成具有社会主义象征意义的建筑,传达平等、团结、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城市规划强调了公共空间建设,如公园、广场、文化中心强调向所有人开放,促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且不论这种设计方式在建筑中带来的同质化问题,它代表了苏联在建筑艺术中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人平等价值观的一种探索。

  3社会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受到西方影响,建筑设计领域亦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现代建筑风格在中国逐渐兴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从模仿西方现代建筑转向了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起到了关键作用。1949年,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随后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促使中国在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多个领域向苏联学习。苏联专家来华介绍苏联建筑理论[11],相关书籍和文章被广泛翻译,同时国内建筑师也积极推广和阐释苏联的建筑理论[9,12],共同加深了苏联建筑对中国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影响。这种影响持续了几十年,至今仍能在许多中国现存建筑中看到苏联建筑设计的构思和理念。

  3.1无产阶级的建筑

  1953年中国参照苏联模式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建筑设计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也就未能像西方那样出现明显的风格差异。同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而斗争》,明确区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设计思想,认为应遵照苏联模式和体制创办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并要求从业人员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的设计思想[13,14]。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当时中国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由此,建筑设计的内涵超越了其理论本身,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建筑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建筑的分化。这也契合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美好愿景。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都相对落后,人民积极投入新中国建设。在此背景下,建筑师致力于创造有艺术价值、符合现实主义且受大众喜爱的建筑,通过这些作品传递正确价值观,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时,斯大林式建筑以其高大、意识形态鲜明的特点进入了中国[15]。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十大建筑”和上海展览中心、中苏友谊大厦、北京电报大楼等就是受苏联影响下的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古典主义的对称布局、纪念性的尺度、乐观明亮的色调、宏伟的柱廊、标志性的塔尖和屋顶以及精美的浮雕和雕塑等是它们共同的特点。这些建筑代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无产阶级建筑的理解。在保留苏式风格的同时,规模和装饰有所节制,减少了苏联建筑的威严感,增加贴近人的尺度。

  3.2民族的建筑

  苏联先锋派建筑师在十月革命后,试图创新并寻求新的方法,也曾在短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这一探索最终走向了失败。而传统的民族形式(复古主义)则由于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前文提到的在苏联影响下,以国家主导的方式进行的强制性、形式化的建筑设计之外,中国建筑师对“民族形态”建筑同样有着丰富的探索。

  1953年,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新建筑当然应该是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产生的,具有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16]他赞成庭院平面和木结构的“构架法”,提出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形式作为民族建筑形式。此后,以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大楼建筑群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民族形式”的建筑纷纷亮相。该建筑群整体布局简洁、对称,主立面中间以重檐歇山顶为主,两翼出单檐,立面相对厚重,并广泛运用了斗拱。

  各民族的建筑形式也各具风采。例如,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屋顶采用了典型的伊斯兰圆顶,汲取了特定宗教建筑的精髓与特点[17];内蒙古赛马场圆形毡包样式的屋顶呈现出的是草原独特的风情[18];新疆人民剧场与人民影院的建筑则融合了维吾尔族独有的装饰纹样,将其浓厚的民族文化风韵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丰富多样的“民族形式”建筑,在实践经验上相对匮乏,但却展现出了建筑师们积极、勇敢的探索精神,为多元文化的建筑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不过,在1954年,苏联建筑工人大会对既往建筑审美倾向提出了批评,指出斯大林式建筑滥用纪念碑式的体量且充斥着新古典主义的设计语言,这一设计方法是在过度依赖建筑来彰显制度的优越性,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功能上的缺陷。1955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建筑中不顾经济效果、追求富丽堂皇的做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19],梁思成主张的“大屋顶”随即遭到质疑。然而,这场抵制浪费运动不但未能解放中国现代建筑的束缚,反而使中国建筑师落入了既无法设计现代建筑,又无法弘扬“大屋顶”形式的困境。此后,关于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成为了新中国建筑界讨论的长期议题。

  3.3平等的建筑

  苏联的“社会主义内容”不仅代表着无产阶级与民族文化,更象征着平等与集体主义的理想。所谓“社会主义内容”,即“人民的需求、斗争、成果与梦想”[19],这一理念在建筑上得到了深刻体现——关怀劳动群众,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理想。这意味着建筑在物质层面切实地满足实用性的同时,也要在思想层面回应人们的精神诉求。建筑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它被要求功能完善、经济合理,同时承载着社会理想与平等的追求。于是,工人住宅、文化宫、休憩大楼、农庄等新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图书馆、学校、影剧院等为民众服务的公共建筑也愈加完备,无不体现着对人民的关怀,是属于人民的建筑。

  当时的中国,公共建筑设计追求高大宏伟,以展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与美好。与此同时,住宅建筑设计引入了“赫鲁晓夫楼”和“勃列日涅夫楼”,这些风格简约、功能明确的现代住宅建筑,传递着社会主义的平等与集体主义精神,成为建筑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精准回应了当时因城市人口激增而带来的大规模建设需求。通过建筑的标准化与统一化,房屋建造更为迅速、高效和完善,实现了建设的连贯性与节约性。这种模式使建筑的建设周期、材料选用、施工技术、设计方案、管理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得以加速推进,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使中国得以在短时间内应对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的挑战[20]。

  结语

  回顾那段历史,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入建筑之中,对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实践的回避,使得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呈现出各色各样的设计流派;在建筑的内容与形式、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方面,也陷入了漫长的迷茫与困惑。然而另一方面,它却展现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赞美,充满了设计师对建筑形式与设计革新的热情,指引了一个阶段的设计方式和思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同时,对民族文化的积极探索、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以及标准化、工业化的设计与建造模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也是向日后的建筑理论与实践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代中国建筑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成熟,中国的建筑也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向了多元化的格局,但优秀的建筑始终离不开设计师的创新思想和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追求。随着城市改造的加速,完整保留苏联设计风格的建筑已不多见。然而,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形式和现实需求仍在当代建筑中不断渗透交融。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融合变得更加丰富,建筑在正确的价值取向背景下,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语言,展现出社会、国家和民族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伟伟.潮水漫漫:七十年苏联建筑简论[J].世界建筑,1993(02):68-72.

  [2]林飞,王皓.貌合神离的追求:赖特有机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研究[J].华中建筑,2023,41(10):21-24.

  [3]韩林飞,付绮纬.政治文化的领导与先锋艺术:卢那察尔斯基对苏联前卫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21(08):136-141.

  [4]陈雳,张瀚文.苏联建筑风格及其影响下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J].当代建筑,2020(04):23-25.

  [5]徐凌玉,韩林飞.苏联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建筑研究(1956—2020)[J].世界建筑,2021(12):113-118+129.

  [6]张鸽舞.苏俄构成主义与国际主义风格平面设计比较研究[J].青春岁月,2014(15):38-39.

  [7]王永.构成主义艺术的象征:塔特林与《第三国际纪念碑》[J].美术大观,2011(01):108-109+96.

  [8]王元舜.苏联“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建筑理论来源与演变之初探[J].新建筑,2014(04):91-93.

  [9]梁思成.苏联专家帮助我们端正了建筑设计的思想[J].文物参考资料,1953(03):107-113.

  [10]应若.谈建筑中“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口号[J].建筑学报,1981(02):60-63.

  [11]米湼爾文,高拱宸.列宁的反映论与苏联建筑理论问题[J].建筑学报,1954(01):4-13.

  [12]梁思成.苏联的建筑科学研究工作[J].科学通报,1953(11):25-29+19.

  [13]王俊杰,陈启.国家建筑设计院的创立及苏联影响,1952—1955[J].建筑学报,2020(增刊1):171-174.

  [14]吉国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05):66-71.

  [15]陈雳,张瀚文.苏联建筑风格及其影响下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J].当代建筑,2020(04):23-25.

  [16]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M]//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42.

  [17]宋辉,李思超.中国伊斯兰建筑研究发展历程及展望[J].建筑学报,2021(增刊1):33-39.

  [18]高学勤.传统蒙古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类蒙古包设计中的体现[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19]重视经济效果,反对铺张浪费[N].人民日报,1955-03-16(1).

  [20]郦伟.建筑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批判性反思[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4):45-54.

  [21]白鹇.苏联式建筑的前世今生[J].中华建设,2016(02):20-2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