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设计创新与赛后可持续利用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亚运板球馆,设计创新,可持续利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4 13:56
文/季盼军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张佳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摘要: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设计创新与赛后可持续利用机制。设计层面突破传统功能导向,通过空间嵌套策略与全生命周期规划,实现建筑形态、技术材料及文化表达的创新性融合。具体包括:拓扑重构传统四坡屋顶,形成动态流线造型;运用绿色建材与智能化技术,构建低碳高效的运营框架;通过《富春山居图》的意境转译与“工大红”砖墙符号的植入,强化文化认同。赛后利用层面,提出教育—训练—服务三位一体转型模式,涵盖竞技训练体系构建、校园体育课程重构、公益推广等。揭示了大型体育场馆赛时—赛后协同设计机理,为破解“白象效应”提供实践路径,以推动体育建筑向多功能复合体与文化地标转型,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亚运板球馆;设计创新;可持续利用
引言
在全球体育事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呈现规模化、周期化演进的趋势,其社会影响力与经济能级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已成为国际体育治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议题。研究表明,传统体育场馆因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位,普遍面临“白象效应”困局[1]。国际奥委会在2022年的报告中统计显示,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至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共有923座奥运场馆被使用,其中超过120座已被废弃[2]。这一现象暴露出赛事驱动型建筑在功能预设与长效运营机制上的结构性缺陷。相较之下,2012年伦敦奥运会通过“遗产导向型”设计策略,采用模块化结构与弹性功能规划,成功实现奥林匹克公园设施的可持续利用[3,4],为赛事场馆向城市触媒转型提供了实证范本。
杭州亚运会作为我国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实践,其场馆群的可持续建设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样本意义。本研究聚焦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从建筑设计创新(形态融合、技术集成、文化表达)与赛后利用路径(功能转型、社会服务、商业运营)双重视角切入,系统解构其全生命周期管理逻辑。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大型体育场馆赛时—赛后协同设计机理,为破解场馆可持续利用难题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参照,助推体育建筑向多功能复合体与文化地标转型。
1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设计创新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以下简称“板球馆”)作为杭州亚运会的核心赛事场馆之一,其建设遵循“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兼具校园功能适配性与赛后可持续性双重目标。浙江工业大学于2019年6月承接杭州亚组委建设任务,2020年启动施工,2022年通过亚组委赛事功能验收。场馆总建设用地面积49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689平方米,采用地上三层复合结构,涵盖室外标准板球场与室内综合训练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板球专项场馆(图1)。
从设计逻辑看,板球馆突破传统赛事场馆的单向功能导向,通过空间嵌套策略与生命周期规划,实现校园场景的深度耦合。(1)功能融合维度。以前瞻性设计响应校园多元需求,将赛事空间与教学、社交、文化活动等功能复合叠加,形成“赛时为核、日常为网”的空间架构。(2)技术整合维度。采用BIM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环境调控系统与绿色建材技术,为后续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3)文化渗透维度。通过建筑语言转译地域文脉与校园记忆,例如以《富春山居图》美学意境重构空间序列,以“工大红”砖墙隐喻校园历史积淀,强化建筑的文化认同价值。
1.1建筑形态与空间布局创新
1.1.1建筑造型的独特性及其与校园景观的融合
板球馆的建筑形态设计通过在地性转译与场景化叙事策略,实现了校园文脉延续与功能创新的有机统一,其设计逻辑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1)拓扑形态重构:传统语汇的现代转化。设计团队以校园四坡屋顶为原型,运用参数化技术对“大屋顶”形态进行拓扑优化。悬臂式屋檐依据板球场动态流线生成曲面轮廓,既延续了传统建筑的比例美学,又通过灰空间的层次化布局(如遮阳区、活动平台、交通廊道)实现功能复合。屋顶倾斜纹理的设计弱化了建筑体量感,形成“重而不拙”的视觉张力,体现了现代体育建筑对庄重性与亲和力的平衡追求。
(2)立面叙事:材质符号的语义表达。外立面以“工大红”陶土砖为核心媒介,通过镂空砌筑工艺模拟山体轮廓,构建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视觉对话。玻璃幕墙与竖向格栅的交替组合,形成虚实相生的界面语言:实部(砖墙)隐喻校园历史积淀,虚部(玻璃)映射当代技术特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材质并置,将《富春山居图》的山水意境转译为空间语法,使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
(3)文化基因编码:集体记忆的空间存续。“工大红”砖作为工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被重构为立面肌理的基本单元。通过模数化砌筑与错位拼贴,既满足遮阳、通风等技术需求,又以材质叙事强化校园身份认同。这一设计策略突破了功能主义范式,使建筑从“物理容器”升华为“文化装置”,彰显了体育建筑在文化传承中的能动性。凭借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与精湛的设计手法,该场馆被官方媒体盛赞为“最具风情”的亚运场馆[5],充分彰显了它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卓越成就与独特魅力。
1.1.2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与多功能性设计
板球馆通过弹性空间架构与功能叠合策略,构建了赛时—赛后动态适应的空间系统,其设计逻辑体现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创新。(1)内部空间:功能预设与模态转换。主体建筑内嵌多功能厅、报告厅等模块化空间单元,通过可移动隔断与智能化设备,实现空间场景的快速切换。赛事期间,作为赛事服务核心区;赛后则通过设施重组,转型为学术会议中心与文化活动剧场。此类空间的配置模式突破了传统场馆功能固化的局限,为校园公共活动提供了可变容器。(2)界面空间:校园肌理的渗透融合。建筑东侧通过退台设计与运动场看台形成拓扑联动,围合出线性学生活动街区。该区域以“模糊边界”策略来消解场馆与校园的空间割裂:底层架空廊道串联运动区与教学区,二层平台通过坡道衔接东西看台,顶部灰空间嵌入景观台阶,形成多标高互动界面。这种廊—台—阶复合系统,既满足了大型赛事人流集散的需求,又为日常休闲、非正式学习等行为提供了催化场景。(3)运营协同:空间效能与业态激活。设计通过预留商业接口(如可拆卸店铺模块),引导餐饮、文创等轻业态嵌入场馆周边。此类业态不仅填补了校园服务空白,更通过空间—功能—人流的正反馈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活力增益循环。相较于传统场馆的封闭运营,这一开放模式实现了校园资产价值与社会服务效能的协同提升。
1.2技术与材料创新应用
1.2.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应用
板球馆以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设计框架为导向,通过绿色建材技术集成与被动式环境调控策略,构建了生态效益与功能需求的协同模式,其创新实践体现在以下维度。(1)材料性能优化。采用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与低辐射镀膜玻璃构成围护结构主体,通过热工性能优化降低建筑冷热负荷。外立面集成可回收再生材料模块,减少全周期资源消耗与建筑垃圾生成。(2)被动式环境调控。基于场地气候特征优化建筑朝向与开窗比例,利用大面积采光窗实现自然光渗透最大化,减少人工照明依赖。空间布局结合烟囱效应原理,形成自然通风路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降低机械通风能耗。(3)资源循环系统。设计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将地表径流转化为绿化灌溉与卫生用水,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屋顶集成太阳能光伏板,通过清洁能源供应部分场馆用电需求,契合“绿色亚运”低碳理念。此类技术整合不仅能满足赛事期间高标准的功能需求,更能通过可持续性设计预设为赛后低能耗运营提供支撑,彰显体育建筑在生态转型中的示范价值。
1.2.2智能化技术的集成与运用
板球馆通过数字化协同平台与智能系统集群的深度耦合,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体系,其技术逻辑可归纳为以下层级:应用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与运维阶段,构建“数字板球馆”孪生模型[6,7]。通过施工模拟优化节点衔接,依托虚实交互平台实现设施状态实时监控与维护决策支持。环境自适应系统中,智能照明根据活动模式与自然光强度动态调节照度;空调与通风系统基于传感器网络实时优化温湿度参数,平衡舒适度与能效。安防集成系统中融合人脸识别门禁、行为分析监控与应急响应模块,构建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开发多功能移动应用,集成座位导航、服务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模块,通过数据驱动优化观赛与使用体验,支持远程设备管理与故障诊断,提升运维响应效率。此类技术集成不仅提升了场馆运营效能,更通过人机交互界面重构了使用者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为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范式。
1.3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融入
板球馆通过多维度文化转译策略,将地域文脉与功能需求深度融合,构建了兼具文化传承与教育价值的空间范式。设计团队以《富春山居图》的山水意境为灵感原型,通过参数化技术对杭州传统建筑四坡屋顶进行拓扑重构,形成“大屋顶”的现代演绎。这一设计并非对传统符号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几何算法提取坡角、檐口比例等文化基因,结合板球场动态流线生成曲面轮廓,既保留“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传统美学意象,又以现代结构技术实现大跨度功能需求,形成“形异神同”的文化表达。场馆内街进一步借鉴杭州传统街巷廊—院—弄的空间语法,通过尺度压缩与界面错动,重构“移步易景”的漫游体验。砖砌镂空墙体与数字化屏显系统的结合,使《富春山居图》的静态艺术符号转化为动态交互媒介,构建时空交叠的文化认知场景[8,9]。
在功能层面,板球馆通过建造本体可视化与数字孪生技术,将建筑转化为多维教育载体:裸露的钢结构节点与BIM模型联动,为土木工程学生提供“解剖式”学习界面;亚运遗产展馆利用赛事文本资料、签名服装、签名运动装备等,实现体育精神的多维传播;而以“工大红”砖墙为核心的物质叙事,则通过材料肌理与工艺显性化,强化校园集体记忆的存续。这种文化融入策略突破了符号表层的借用,通过空间生产机制激发文化能动性,使建筑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教育与体验的“活态”界面。其设计逻辑不仅满足赛事功能需求,更通过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与教育功能的有机嵌入,为体育建筑的文化价值重构提供了创新路径。
2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转型机制
浙江工业大学板球馆通过系统性的功能重构与资源整合,构建起教育—训练—服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利用模式。该模式以校园本体需求为导向,通过空间功能弹性化设计与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了赛事设施向教育载体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协同转化,为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2.1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功能重构
场馆运营方通过构建多层次功能开发体系,将竞技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发展进行战略性耦合。在竞技体育维度,依托场馆设施优势,打造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训练体系:2024年,板球馆挂牌成立国家板球队训练中心,标志着场馆正式纳入国家竞技体育战略布局,其专业化训练场地和智能监测系统为国家队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提供了设施保障与技术支撑。在训练周期内,场馆同步开展国家集训队选拔、高水平赛事(中国板球联赛、“一带一路”国际女子板球赛等)等专业化活动,形成“常态化训练+周期性赛事”的协同发展格局[10]。
在学校体育层面,场馆通过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空间再造,构建起普及—提高—竞技递进式培养路径。在校园体育教育领域,场馆创新实施课程—社团—赛事三维育人模式。通过开发模块化板球课程体系,将专项技能训练(传球、击球等技术模块)与运动文化认知(历史演进、规则解析等理论单元)有机结合。同步组建分级训练梯队,依托校际联赛机制形成教学—实践—竞技的良性循环。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单维知识传授局限,在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战术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教育功能深度嵌入、训练体系专业化升级及空间技术弹性化改造的三维联动,不仅实现设施本身生命周期的延展,更催生出体、教融合的创新机制,为体育场馆转型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2文化交流与校园活动平台构建
浙江工业大学板球馆通过多层次文化交流机制与多元化活动平台构建,实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激活与区域辐射。(1)区域公益推广。以板球馆为核心载体,开展“板球公益普及项目”,覆盖杭州中小学生、省内山区海岛青少年、四川新疆等浙江对口支援地区青少年,建立3个公益教学基地[10]。此类实践不仅缩小了区域间体育教育的资源差距,更通过运动技能传授与文化价值传递,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2)国际交流桥梁。场馆通过“汉语桥”外国学生交流项目与加纳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将板球运动转化为跨文化对话媒介。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通过参与板球活动,在竞技互动中增进了理解与友谊,推动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3)校园文化激活。定期举办师生板球趣味赛等多样化赛事活动,通过低门槛参与机制与趣味性赛制设计,激发师生运动热情,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此类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通过体育竞技强化了集体认同感,促进校园共同体建设。此类实践表明,板球馆通过公益推广、国际交流与校园活动三位一体的平台构建,成功实现了从体育设施向文化载体的功能延伸,为体育场馆的社会价值挖掘提供了创新路径。
2.3社会开放共享与公共服务供给
浙江工业大学板球馆通过专业化管理机制与开放共享策略,构建了校园与社会间双向互动的公共服务体系。(1)管理机制优化。组建专业化管理团队,承担场馆维护、安全检查与活动策划等核心职能,确保设施高效运营。通过引入国际板球理事会与亚洲板球理事会的先进经验,团队成员赴马来西亚等地接受专业培训,提升赛事组织与管理能力,为场馆注入前沿运营理念。(2)公共服务拓展。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场馆采用灵活预约机制,面向师生与社会公众开放,促进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举办全国板球D级裁判员培训班等专业活动,培养技术人才,推动板球运动的规范化发展。此类实践不仅提升了场馆的社会服务效能,更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3)资源协同整合。通过校园与社会的双向开放策略,场馆实现了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安全管理。社会公众的参与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态,而校园资源的开放则推动了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板球馆通过管理机制优化与公共服务创新,成功实现了从校园设施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延伸,为体育场馆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2.4商业运营模式与盈利渠道探索
浙江工业大学板球馆通过多元化商业策略与资源整合机制,构建了可持续的运营模式。(1)品牌价值提升。通过引入全国板球联赛等高水平赛事,场馆在体育领域建立了显著的行业影响力。此类赛事不仅吸引了板球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的关注,更为场馆积累了稳定的受众基础。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如赛事预告、知识科普)与线下活动(如体验活动、主题展览),场馆实现了多渠道品牌曝光,增强了用户认知度与参与意愿。(2)收入来源拓展。场馆通过场地租赁与商业合作双轨并行,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一方面,提供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商业会议等多样化租赁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与电器店、便利店等商家达成合作协议,吸引多元业态入驻,丰富场馆商业生态。此类策略不仅提升了场馆的商业价值,更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体验。(3)资源协同整合。通过与品牌商、赛事组织方合作举办商业活动,场馆进一步拓展了收入来源,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此类合作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与风险分担,更通过协同效应提升了场馆的综合运营效能。板球馆通过品牌建设、收入拓展与资源整合,成功构建了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为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营提供了创新路径。
结语
浙江工业大学亚运板球馆通过设计创新与功能转型的协同实践,为大型体育场馆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范式。设计上,其融合空间弹性化、技术集成化与文化在地化策略,实现了校园场景深度耦合与生态效益最大化;赛后利用中,通过教育功能嵌入、社会服务拓展与商业运营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校园与社会的互动机制。研究表明,场馆成功转化为兼具竞技训练、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功能的复合载体,验证了“遗产导向型”设计策略的有效性。该案例为赛事场馆破解赛后闲置难题、提升社会综合效益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同时为体育建筑在生态转型与文化传承中的角色重构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长效运营机制与多主体协同模式,以强化可持续实践的普适性与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方雪默,陈元欣.狂欢之后的反思:如何避免体育场馆赛后成为“白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6):40.
[2]辉煌盛会背后的奥运后场馆运营,如何穿过“生长痛”?[EB/OL].(2024-08-14)[2024-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332632694288679&wfr=spider&for=pc.
[3]EVANS G.Designing Legacy and the Legacy of Design:London 2012 and the Regeneration Games[J].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2014,18(04):353-366.
[4]徐海明,陆亨伯,王密.伦敦奥运主体育场赛后运营的模式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19-122.
[5]杭州亚(残)运会场馆的个性化名称,你最喜欢哪一个?[EB/OL].(2024-01-09)[2024-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586690280897819&wfr=spider&for=pc.
[6]浙江工业大学:亚运场馆有“数”学[EB/OL].(2023-09-22)[2024-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750566563342272&wfr=spider&for=pc.
[7]让“数字板球馆”成为学生永久的“掌上实践基地”[EB/OL].(2023-05-15)[2024-12-30].https://zjut.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4136434.
[8]李俊,庄磊,季怡群,等.山水解构的诗意表达——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亚运板球场设计[J].浙江建筑,2023,40(04):32-34.
[9]庄磊,李俊,蓝生辉.大屋顶下的红灯笼——2023亚运会板球场馆设计回顾[J].建筑技艺,2023(增刊1):12-19.
[10]首个国家板球队训练中心落户浙江工业大学亚运场馆[EB/OL].(2024-10-18)[2024-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203864153761120&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