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浪潮下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反思——以山东省少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化,风景园林,少海湿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4 14:13
文/刘 森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王子悦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荣振光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杨希琳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生态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中生态主义的融入日益重要。伴随着生态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建设过程中盲目性、片面性等弊端不断显现。文章从生态化的定义出发,探讨了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化挑战,分析了少海国家湿地公园的概况并提出了建设建议,同时对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
关键词:生态化;风景园林;少海湿地
1对风景园林生态化的理解
1.1生态化的定义
“生态化”并不等同于“原生态”,它强调的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朝着“生态”目标发展,旨在化解当前社会及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消极的主客观因素。其核心在于强调发展的目标与趋势[1]。当今,我们面临着逆“生态化”所带来的空前恶果。自然灾害频发且愈演愈烈的现状,提示我们走“生态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生态关系的必由之路[2]。同时,在生态化进程中,既要不断开拓新的方式,更要控制好实施的“度”。
1.2风景园林与生态化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对构建人类宜居的社会生活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生态要素的考虑逐渐放到了首要位置,生态化概念完全融入其中,也对风景园林生态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3]。
1.2.1尊重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自然生态环境对整个人类社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自然生态第一位的理念,综合考察场地自然环境要素与现状,充分并合理地分析环境特性,利用专业能力提取和优化场地的生态功能[4]。在尊重自然生态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与设计及建设的理念相融合,注重景观地域性的延续,并充分考虑园林设计场地的气候因素、水文条件、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尽可能地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和土方变动,最大程度地维护设计场地的原有植被与水系,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生态友好、和谐共生的风景园林设计及建设。
1.2.2资源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之一,这意味着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适宜的措施,生态化的风景园林设计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利用好资源?利用好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其探讨的也是怎样使资源“因地制宜”化。从生态化的角度来说,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代表着健康、绿色和生命力的延续。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注重就地取材、适地适树,尽量多地利用本土树种,科学筛选和引入外来物种,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挖掘资源利用潜能与效率,既要突出区域特色,也要注重实际效果。合理“取舍”依旧是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中不可忽视且值得探究的重要步骤。
1.2.3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通常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为目的的。常见的生态技术包括生态节能技术、雨洪管理技术、太阳能收集技术、湿地水体净化技术等,对生态技术的利用可以减少社会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生态平衡。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化发展和生态化相结合,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也不断更新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中,例如识别生态系统运行规律、智能化控制等,对风景园林设计规划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2生态化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中常见的现状问题
2.1盲目解读景观美学
在现今的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中,急功近利的心态屡见不鲜。风景园林设计理应兼顾生态和美学的平衡,然而自然生态之美需要文化与时间的“浇筑”,以及时代养分的积累。这种积淀与积累的过程导致了当前很多设计在美学角度上过分追求速成的人工造景,而忽视了对自然景观的尊重和补偿,进而导致风景园林的生态性作用难以发挥,甚至进一步破坏了原生态与周边生态的链接关系。此外,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盲目的“拿来主义”,为了追求景观美感,直接将原设计项目“复制”迁移,忽略了美学的整体性和独特性[5]。
2.2形式化多于内容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生态化设计就开始逐步推进,设计以生态学家的研究理论为依据,追求维持自然平衡的设计。生态化设计并非一种设计风格,许多园林设计师仅仅凭借惯性思维的经验就对场地的生态性进行评定(例如场地中景观的美景度、植物的丰富度等),又或者仅从外在形式上去判定生态的真伪,以上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体现。针对此类情况,可以使用量化的指标去评价和分析生态化设计。通过数据来指导或者检验生态化设计是否切实有效的实施,由此可以尽量避免生态设计中出现的形式化和表象化问题。
2.3过度的人工干预
风景园林的开发与保护需要人工的参与,而不合理的人工介入则会导致自然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6]。设计与建设中,“重设计、轻维护、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大多追求立竿见影的设计效果,人工干预也常常“变味”,朝着改造自然,进而“征服自然”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环境变恶劣,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相关工作人员在“人工干预”的过程中,要首先对场地进行细致评估,把“个体”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去考虑。
2.4忽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生态化的浪潮下,现今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和工程中存在着“一窝蜂一起上,大干快干”的问题,出现了许多标榜着“生态修复”却没有实际成效的设计和建设工程。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风景园林从业者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没有真正深入地研究生态修复的过程应如何运行。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层面,以及从它们之间、它们与其他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纳入设计的考虑范围中。如果脱离完整的生态系统,则意味着设计与建设的过程具有缺陷,是不合理、不可靠的。
3少海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3.1湿地建设背景
湿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生态资源。然而,随着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却发现湿地的退化和消失状况愈加严重,这对区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了威胁[7]。最初建设少海湿地的目的是减少水患,防止洪涝灾害。青岛胶州市所在区域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常年空气湿度大,降雨量高。每到雨季,云溪河、三里河、大沽河等城市河流径流量骤增,但受到入海口处高密度的海潮反托,河水无法及时下流,极易造成大面积的城市内涝,仅21世纪以来,有明确记录的洪涝灾害次数就有七次之多,水深基本在1米以上[8]。大面积的积水使得洪水长时间滞留在滞洪区,以至于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看到的白花花的盐碱地。在这里,环境系统、土壤生态以及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2001年胶州市的洪水灾害,导致胶州市区和工业园大面积进水,百余家中外资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生态问题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胶州市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治理水患,青岛市政府从2003年起开始建设相应的防洪工程,少海湿地作为胶州市东部滞洪区防洪工程中面积最大、投资最高(近7亿元人民币)的核心部分,建设需求由原先不足1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达到可满足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为胶州市的防洪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设后的少海湿地也从“荒滩”变成了“宝地”。
3.2湿地现状与思考
山东少海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612.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约为514公顷。作为人工干预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从十几年前泛白的盐碱地变成现在的“国家级”公园,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独特的意义。现今,少海国家湿地内是一副新态势,植物群落已较为丰富,水域环境中也通常可见群鸟嬉戏,十几年前“夏季一片汪洋,冬季一片荒凉”的景象一去不返。然而,新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湿地内过度的人工干预对湿地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为了防洪和修复湿地所种植的大量人工林逐渐成为该地生态系统循环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湿地作为陆地上重要的碳库,其固碳的能力远超森林和海洋。湿地厌氧的生态特性导致其中的微生物活动较为微弱,分解动植物残体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相对比较缓慢。这也使得湿地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起到固碳的作用。湿地遭到破坏,其固碳能力将受到影响,湿地中原先储存的碳将被快速地氧化分解,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这将会大大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
而为了设计与建设生态化湿地,过度的人工种植林则导致了又一个极端。少海湿地内大量的人工林建设与自然植物群落形成对比,高度的人工化措施与少海湿地的自然属性已经产生矛盾。人工植物群落明显多于自然植物群落,且湿地内的人工林缺乏一定的植物层次,长势不佳,生物、微生物群落也将受其影响。水体中藻类疯长,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沉积物积累导致淤泥逐年加深。Deegan等(2012)对比研究发现:滨海盐沼湿地中在富营养的情况下,一些河段附近维管植被地下生物量比正常营养条件下的减少了约30%,同时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加强了约1.9倍,导致河道侵蚀和坍塌加剧,从而破坏了湿地的修复能力[9]。少海湿地只一味种植树木注重固碳而忽视了“消耗”的这一过程,导致碳的淤积,一旦湿地环境遭到侵蚀,这些累积的碳则会快速地释放到大气中,产生恶劣的生态效益。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受到了阻塞,这就像人体的“肠道阻塞”,会导致消化不良,“人看似很饱,实则很饥饿”,并威胁到人体的免疫防线,容易产生“肠道癌症”。
4基于现状调研对山东省少海湿地公园生态化恢复的建议
4.1大力保护已有的湿地碳循环系统
湿地通过高效的固碳能力,以缓解许多负面的环境效应。针对少海湿地现有的修复水平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修复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避免其系统完整性遭到破坏,保护好已经埋藏固定下的碳,充分发挥湿地固碳的效果。但倡导大力保护不意味着抛弃开发。除生态保护功能外,湿地也具有极高的旅游、教育、经济等价值,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找到合理的开发模式,找到生态系统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4.2开展滨海湿地的“深层修复”工作
在制定合理的修复策略前,应该对湿地内水文条件、地形地貌、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行科学评估,以此作为是否进行下一步建设的参考依据。明确生态修复的目的,摈弃形式外在的修复,注重思路的转变,将“一时的修复”向“长久的修复”发展。合理制定修复策略,注重人工技术修复的同时,也要注重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防范意识,将整个生态系统纳入生态修复的范围之中,一个环节的缺失则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4.3创造“健康双碳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中的沉积物是碳素的主要储存场所。土壤中的有机碳积累量受有机物自身质量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分解消耗的共同影响。利用生境改造技术、种植混交林,注重乔、灌、草植物的合理搭配与种植等都有利于提高湿地的固碳能力。在注重固碳的同时,不能忽略碳的消耗。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与微生物可以分解二氧化碳,而不被分解的部分则成为土壤的腐殖质继续蓄积在土壤中,没有分解的过程,导致湿地的郁闭,进而会影响整个湿地的系统。防止生态系统的“失调”,要创造健康的“双碳”循环,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5生态化浪潮下的反思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风景园林生态化设计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生态化设计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与趋势,要求风景园林师与相关研究型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去考虑生态性问题,将生态学理论与实际充分地联系起来,将生态化的设计和建设与居民生计以及人类福祉联系起来[10]。而现今,许多打着生态建设口号却并没有触及生态化根本的设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本身又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在生态化发展的浪潮之下,我们更应该常常回顾反思、检验查证,避免经验主义以及套用生态化的模板,而并无生态化之实质。
反思过后,则要把风景园林生态化设计与建设放到更高位置上,并对设计建设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整个风景园林生态化发展过程和整个生态系统都能“良性循环”地发展起来,最终达到生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茜斐.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性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8):155-157.
[2]刘滨谊.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J].中国园林,2023,39(01):6-13.
[3]姚艾佳.基于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5):170-172.
[4]兰亦阳,来昕,郑曦.基于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评估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02):131-138.
[5]聂雅心,张旭光,张书文.对后疫情时代园林设计的再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2023,48(04):220-225.
[6]杨大萍.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21,44(03):139-140.
[7]盘延明,赵杏艳.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策略探索:以桂林会仙国家湿地为例[J].现代园艺,2024,47(23):154-156.
[8]于汶藜,张梦娇,钟晓鸣,等.弹性景观趋势下胶州少海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策略研究[J].花卉,2018(16):305-306.
[9]Deegan L A,ohnson D S,Warren R S,et al.Coastal Eutrophicati on as a Driver of Salt Marsh Loss[J].Nature,2012,490(7420):388-392.
[10]刘俊国,崔文惠,田展,等.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J].科学通报,2021,66(09):1014-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