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有机生命体的生态景观空间构建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有机生命体,景观空间,生态景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4 14:08
文/杜隆隆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工程师
摘要:城市被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具有生命特征和活力。在这个生命体中,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关联协调、各有分工,最终达成不可分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展现在城市空间的有机布局上,要求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文章通过分析市政工程功能属性,研究生态景观空间的构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激发基层细胞的活力,保护和利用生态肌理,完善交通网络,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提出市政有机生命体的景观空间构建措施,旨在将城市景观空间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创造具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性的城市环境。市政有机生命体的空间构建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探索我国城市构建新发展生态格局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键词:市政工程;有机生命体;景观空间;生态景观
1研究背景
1.1有机市政理念下的景观空间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有机市政的生态景观空间,探索将生态与城市景观有机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从市政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空间的生态现状,了解城市景观空间的生态状况,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系统功能、市政发展服务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的生态融合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
探索生态与景观的融合,结合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理念,寻找将生态要素融入城市景观的最佳途径和策略,涵盖市政规划、绿地设计、水体管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市政环境的观察和空间景观的分析,评估不同生态融合策略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和效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设计方式和研究参考,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
1.2研究目的
(1)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景观空间的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绿化和生态景观的发展,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市政有机生命体的生态景观空间构建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a Municipal Organic Framework
(2)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将生态要素融入城市市政景观设计中,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和社会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形成有机统一的生命体。
(3)增加城市景观的美感和吸引力:生态景观空间的设计理念可以为城市增添自然的魅力和景观的美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游客。
(4)有机生命体的构建:研究有机市政和生态景观空间融合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还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生态保障,保护和丰富城市的绿水青山。
2市政空间与生态景观的关系
2.1控制失衡,限制蔓延
市政空间与生态景观之间的平衡一旦失调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滋生和扩散。例如,如果城市的建设规划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蔓延。同时,如果城市规划中的市政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蔓延。因此,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需要平衡市政空间和生态景观的控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市政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引领生态城绿共生
市政空间与生态景观的融合可以实现生态城绿共生。通过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营建生态景观,可以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
首先,市政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应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保留和恢复自然湿地、森林和绿地,为城市提供自然调节、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多样性的功能。市政空间的设计也应考虑生态廊道和生物通道的设置,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连接。其次,生态景观的引入可以提供人们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关注。例如,通过建设公园、花园和休闲绿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生态景观的引入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图1)。
市政空间与生态景观的共同运营和管理,可以激发城市居民的参与热情,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社区活动和公众教育,推动市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市政部门和社区组织可以合作管理,维护市政空间和生态景观,确保其可持续性和长期效益。市政空间与生态景观的引领可以实现生态城绿共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这种共生模式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市政空间与有机生命体关联
3.1以道路为骨骼,构建TOD城市载体
道路可以被视为城市的骨骼,它们连接和支撑着城市的各个部分。而构建TOD综合生命体可以促进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在TOD城市中,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应该以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为重点。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轻轨和公交,以及鼓励步行和骑行,可以减少对汽车的需求,降低交通拥堵和碳排放。
多功能土地使用:TOD城市的骨骼道路周围应该是多功能的土地使用,包括住宅、商业、办公和休闲等。这样可以减少通勤距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商业机会。
密集和紧凑的城市布局:TOD城市应该倡导密集和紧凑的城市布局,将不同的用地类型集中在一起,减少城市扩张和土地浪费。这样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城市的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
3.2以建筑为肌肉,树立人文活力社区
建筑在城市生命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肌肉对于人体一样重要。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它们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特色,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建筑能够为城市注入活力和生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需要依据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与城市整体环境和人文需求相适应。它们需要适应城市的气候、地形和历史文化等条件,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建筑能够为城市增添美感和特色,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建筑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它们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同时,建筑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居住、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是城市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构成要素[2]。
3.3以厂站为器官,承接生产代谢功能
城市中的厂站,就像人体的器官一样,承担着城市的生产和代谢功能[3]。无论是工厂、电站、污水处理厂还是垃圾处理厂,它们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运转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厂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工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生产各种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和税收的增长。而电站则是城市能源供应的重要保障,保证了城市的电力需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则负责处理城市中的废弃物和污水,保障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市中的厂站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例如,现代化的厂站通常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等特点,这反映了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不同地区的厂站建设也反映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例如,某个地区的工厂以制造业为主,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注重实体经济;而某个地区的电站以清洁能源为主,则说明该地区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3.4以园林为皮肤,实现机体免疫系统
城市的园林景观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人的皮肤一样,是城市抵御外部环境压力和侵扰的第一道防线。
园林景观绿化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一功能,首先,它可以调节城市的气候,吸收太阳的辐射,降低城市的气温,为城市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它可以通过吸附和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此外,它还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4]。
园林景观绿化还具有美学和心理上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设计优美的景观,增加城市的审美价值,使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愉悦和放松。同时,它也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空间和休闲场所,增强城市的社交活力和社区凝聚力。
园林景观绿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例如,它可以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房地产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等。
4有机市政的生态景观空间构建
4.1园林景观垂直空间
园林景观中的垂直空间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景观设计,包括建筑墙面、农场篱笆、场地围栏、桥梁护栏、玻璃幕墙等市政环境元素。垂直空间的设计可以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和深度感,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在垂直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如垂直绿化、悬挂绿化、立体绿化等。其中,垂直绿化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墙面上或桥梁立柱上的技术,可以增加植物的覆盖面积,美化建筑物的外观,同时还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温度等。悬挂绿化则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吊盆、花篮等容器中,然后悬挂在建筑物外部的技术,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立体绿化则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地面上的技术,可以增加市政空间的绿化覆盖面积,同时还可以改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
在垂直空间的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尤为重要。每种植物都有其特定的生长习性和适应性,分析场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同时,还需要考虑植物的色彩、形状、高度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配置和协调。垂直空间的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创造有机市政独特的立体感和深度感,增加整个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2河湖水系弹性空间
河湖水系弹性空间是指在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中,应该考虑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具有生态弹性的景观空间,以适应不同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有机市政(图2)。河湖水系弹性空间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河湖水系弹性空间,才能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1)水资源储备空间:为了应对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情况,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水资源储备空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雨水等不同类型的水资源。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市政设施来应对水资源调度和分配机制,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合理地调配和使用水资源。
(2)水生态保护空间: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水生态系统空间,包括湿地、河道、湖泊、水库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同时,还需要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以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3)水域利用空间: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水域利用空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等不同领域的用水。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市政规划和用水政策,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4)水灾害防控空间:为了应对水灾害风险,需要建造一个完善的水灾害防控空间,包括堤防、水库、洪水预报系统等不同类型的水灾害防控设施。同时,还需要加强水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以减少水灾害造成的影响。
4.3场所环境多元空间
场所环境多元空间是指在设计有机市政景观时,需要考虑多个不同的空间因素,以创造出一个多元、自由、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因素之间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以实现最优的设计效果。同时,还需要考虑市民的需求和意见,让市民参与到城市空间的设计中来,共同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1)道路空间:道路空间是有机市政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考虑如何设计道路空间,以实现交通流畅、安全舒适,同时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城市环境。
(2)绿化空间:绿化空间是有机市政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考虑如何设计绿化空间,以实现生态环保、景观美化、降低污染等功能。
(3)水域空间:如果有机市政与水域结合,就需要考虑如何设计水域空间,以实现防洪、泄洪、美观等功能。
(4)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共享的城市空间,需要考虑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实现便民、休闲、娱乐等功能。
(5)商业空间:商业空间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需要考虑如何设计商业空间,以实现经济效益、城市形象提升等功能。
(6)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传承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文化空间,以实现文化传承、城市特色彰显等功能。
4.4厂区管线集约空间
有机市政中的厂区管线集约空间景观设计是指在工厂区域内,对管线覆土进行美化、优化和安全化设计,以营造出具有特色和功能的景观。在提高厂区的环境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增强管线使用寿命的基础上,厂区管线景观设计还要结合考虑安全性、美学性、功能性、生态性和经济性等多个方面因素,旨在营造出具有特色和功能的景观,提高厂区的环境质量和品牌价值(图3)。
(1)安全性:在管线景观设计中,安全是设计的重要内容。设计师需要了解管线的用途、材质、结构等信息,并确保设计不会对管线造成损害或影响其正常使用。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来降低管线周围的安全隐患。
(2)美学性:管线景观设计要与环境融合,并存在美学价值。设计师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颜色、形状、材料等元素,并结合厂区的整体风格和文化特点,创造出具有个性和美感的管线景观。
(3)功能性:市政管线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如给水、排水、供气、供电等。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管线的功能要求,并确保景观设计不会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来提高管线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
(4)生态性:在管线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保护和利用周围的生态环境,如植被、野生动物等。同时,利用植物提高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增加绿化、改善空气质量等。
(5)经济性:管线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如建设成本、维护成本等[5]。设计师需要采用科学的、合理的设计方法来降低建造成本。
结语
通过将生态功能与市政景观空间相结合,将道路、厂站、建筑、绿地、水体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如同生命体一样的有机市政体。市政景观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注重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种植多种植物并营造适宜的栖息地,吸引了更多生物种类。这有助于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空间的重构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和能源的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使用节能灯具和材料等措施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合理规划水资源,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实现有效循环。市政有机生命体经过空间构建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社交活动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有川.基于规划视角的城市发展动力体系建构[J].规划师,2007(01):56-58.
[2]张苏楠.城市视角下工程建设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3]王浩然.基于仿生思维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5.
[4]冯矛,张涛.雨洪韧性视角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路径探索:以重庆市铜梁区为例[C].2019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420-431.
[5]刘丽,刘士李,谢涛,等.电力管线纳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经济性分析[J].工程经济,2018,28(0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