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角下NFT技术对非遗的影响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传统文化保护
  • 发布时间:2025-06-14 14:34

  文/郑 淼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生导师

  郭睿彤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摘要:文章从元宇宙视角出发,探讨NFT技术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潜在影响。文章通过审视NFT在元宇宙中的嵌入性,分析其对非遗数字化保存、传播机制及商业化转型的深远影响。同时,评估了NFT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保障文化真实性与所有权、避免技术滥用等方面的潜在风险。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NFT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元宇宙;NFT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传统文化保护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文化传承机制的变革,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宇宙(Metaverse)技术和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技术的出现,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元宇宙,作为一个沉浸式的虚拟世界概念,融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超越物理现实的交互空间,还可以通过创造和交易数字资产来实现文化的虚拟再现和传播。与元宇宙密切相关的NFT技术,是基于区块链的原理的数字加密资产,拥有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将非遗项目数字化并铸造成NFT,可以确保这些文化资产在虚拟空间中的独特性与真实性,从而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一种全新的机制。

  本研究在元宇宙视角下,聚焦NFT技术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一问题。在数字化和虚拟现实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新兴技术更好地保护和推广非遗,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1非遗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急剧推进,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统技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退,缺乏对非遗的深刻认同与传承意识,导致这些宝贵技艺的传承链条日益脆弱,进而面临断裂的风险。许多非遗项目依赖于特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但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扩展,这些资源正遭遇不可逆的破坏与逐步消失的威胁。生态环境的恶化无疑成为非遗延续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直接影响着其传承的持续性与可行性。

  与此同时,部分非遗项目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原本深具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的内涵常常被表层化、符号化甚至扭曲。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一些商业化非遗产品过度简化或剽窃传统技艺,忽视了对文化本质的尊重与传承,最终使得这些项目的原真性与独特性遭遇侵蚀,丧失了其固有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关联。

  尽管诸多非遗项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悠久的历史积淀,但其经济价值普遍较低,往往未能获得社会与政府足够的关注与支持。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扶持,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尚不完备,使得这些项目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境,面临着侵权、盗版等法律风险的威胁。此外,国际层面上的认可与保护机制亦存在严重不足,导致一些非遗项目未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保护,缺乏足够的国际视野与传播平台。因此,非遗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挑战,更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样性与历史遗产保护的紧迫命题。

  2元宇宙与NFT技术

  元宇宙和NFT技术都是当前数字化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交集。

  元宇宙作为一种超越物理世界限制的虚拟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多维度的数字世界,更是一个融合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创新科技的庞大生态系统。在这个空间中,用户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并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类数字资产、虚拟地产、数字艺术品等进行互动。元宇宙的魅力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超越传统时空约束的数字化体验环境,使得物理世界中的诸多限制得以突破,而NFT技术恰恰为这一虚拟空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

  NFT技术是基于区块链的原理的数字加密资产,拥有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得数字内容可以以唯一、不可分割的形式存在。资产与NFT的一对一绑定形式,使得NFT技术具有强溯源性,为产品在区块链上的交易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因此,NFT技术可以为元宇宙提供一种有效的数字资产交易和展示方式。

  具体到数字艺术品领域,NFT技术的应用已然改变了创作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艺术家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艺术市场进行作品的展示与交易,而是通过NFT将自己的数字作品转化为具有独特身份的非同质化代币。通过区块链技术,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和交易记录将被永久存储,任何买家都可以清晰地追溯作品的来源与历史,极大地提升了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与稀缺性。NFT赋予数字艺术品的独特性,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可复制的数字文件,更是一个具有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唯一资产。在元宇宙中,这些数字艺术品可以通过虚拟展览、互动展示等方式呈现,不仅为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欣赏、购买和收藏的全新平台。

  在元宇宙中,虚拟资产的价值往往与其在社区中的认同和使用密切相关,而NFT技术可以为虚拟资产赋予唯一性和真实性。唯一性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有形或无形物品的支配欲与排他性,加强了消费者心理所有权,满足了消费者通过拥有稀缺资源获得成就感和快乐的需求,使得其价值更容易被认可和确认;真实性则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地位感知。因此,NFT技术可以为元宇宙中的虚拟资产价值认同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元宇宙中,用户的数字身份和数字权益至关重要。而NFT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可以用于表示和管理用户的数字身份和数字权益,使得用户在元宇宙中的参与和交互更加安全和可信。通过NFT技术,用户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标识,并管理自己的数字权益和资产。开发者可将NFT参与到产品从创意到成品的各个节点,依靠NFT的可追溯性为用户溯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元宇宙与NFT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NFT技术为元宇宙提供了数字资产交易、数字艺术品展示、虚拟资产价值认同以及数字身份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了元宇宙的发展与壮大。同时,元宇宙的兴起也为NFT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和应用空间,促进了NF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3元宇宙与非遗保护的契合点

  元宇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元宇宙,作为一个不仅具有高度沉浸感,还具备强大互动性的虚拟空间,能够为非遗的保护、展示、传承和传播提供全新的可能性。元宇宙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非遗可以在一个虚拟环境中得到更为丰富和动态的呈现,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元宇宙提供的虚拟空间为非遗的展示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非遗可以以更加生动和真实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例如,虚拟博物馆是元宇宙中一种常见的应用形式,通过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珍贵的非遗项目呈现出来。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仿佛亲临其境般地参观展览,近距离地观看非遗物件,甚至在虚拟空间中参与传统技艺的模拟体验。例如,“海上博物”是上海博物馆自主研发的数字藏品平台,致力于通过元宇宙将文物、艺术作品进行跨界融合,突破“物”的空间限制,使文物触手可及,并实现永久收藏或与社会共享。部分文物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向用户展示其从原材料选材到制作成品的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得非遗项目从静态的展示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可触性和可感性。

  元宇宙的一个核心特点是高度的交互性,这种特性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元宇宙,用户不仅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更是文化体验的主动参与者。元宇宙中的虚拟社区允许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非遗的展示和传承活动。例如,由丝路视觉公司打造的、重现古文献四大发现的VR交互式沉浸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使用户从旁观者视角变成万千古人中的一员,恢宏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历史故事不再平面,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见证。这种互动性增强了用户对非遗的了解和兴趣,也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分享,从而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承生态。

  元宇宙的全球性特点为非遗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通过元宇宙,非遗可以超越地域和语言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和交流。用户可以在元宇宙中访问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非遗项目,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例如,在STEAM上刚上线就火爆的游戏《黑神话:悟空》,游戏开发者以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为背景,巧妙地将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依托游戏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的互动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吸引全球用户的观看和互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非遗不仅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融合。

  元宇宙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契合点,通过虚拟现实的生动展示、互动性的社区参与以及跨文化的全球传播,非遗在元宇宙中的未来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这不仅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元宇宙通过其沉浸式互动性、全球传播性、创作者参与度、数字化保存、商业化模式及教育功能等多个创新点,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虚拟平台焕发出新的活力,走向全球,触及更多的人群。在这个过程中,元宇宙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和商业化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创新将进一步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它们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与繁荣。

  4 NFT技术如何破局?

  NFT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因其独特的属性——唯一性、不可分割性和可追溯性——在数字文化、艺术创作及非遗保护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深远的影响。NFT技术通过其去中心化、透明化的特性,使得数字资产能够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进行可靠的交易、验证和永久存储,为文化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NFT无疑提供了创新且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1提供全新的数字化保护模式

  非遗往往以口头传授、手工技艺或传统表演的形式存在,其特有的脆弱性和易逝性使得保护与传承的难度极大。传统的非遗保护方式往往依赖物理载体和有限的传承链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文化形式容易遭遇衰退或遗失。通过NFT,非遗的传统技艺、表演、符号等可以被精确地数字化并永久存档,诸如3D建模、音视频记录等数字技术使得这些文化元素得以以不可篡改的形式固化在区块链中。以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的“锦州皮影戏”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3D扫描技术将传统手工艺大师的皮影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其转化为NFT。这些NFT不仅作为永恒的数字档案存储在区块链上,还为未来的学者、艺术家及公众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研究和欣赏平台。此类数字化保护方式能够确保非遗内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永续保存,并有效避免其在传承过程中因人为或环境因素导致的失真或丧失。

  4.2明确非遗的所有权与传承权

  许多非遗项目往往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创作者和传承者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NFT的独特性和区块链的透明性使其成为非遗产权保护的理想工具。通过将非遗的创作技艺、表演形式或文化符号铸造成NFT,创作者和持有者不仅能够获得清晰的产权认证,还能确保其文化创意和技艺的合法性,NFT技术能够永久地追溯每一项非遗创作的来源与传承过程。以某些传统技艺的数字化为例,技艺的所有者可以将其知识产权转化为NFT,并将其注册到区块链上,从而在保障自己权益的同时,也避免了未经授权使用的风险。

  4.3开辟了全新的商业化道路

  这种数字资产化的模式不仅为非遗的持有者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激励机制,还促进了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例如,海上博物平台将文物非遗转化为限量版NFT,并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收藏者不仅获得了数字艺术品的所有权,还可能通过后续更新内容或特许权,进一步参与到该文化项目的延续中。这种经济模式激发了公众对非遗的持续关注,并且通过二级市场的交易机制,非遗项目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值。

  这种模式不仅为非遗项目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NFT技术,非遗不再仅是静态的历史遗存,而是成为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动态文化资产。NFT持有者不仅能够通过数字资产的交易获益,同时也能够通过参与后续的文化项目更新与维护,进一步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非遗在数字时代的多维传播。

  总之,NFT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商业化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数字化保护、产权认证、经济激励和市场化运作,NFT技术不仅为非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手段,还为其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提升和价值增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NFT无疑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各个方面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并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多元化传播提供新的动能。

  5 NFT技术对非遗的具体影响

  5.1数字化保护

  NFT技术使得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变得更加系统和安全。通过区块链技术,非遗的数字化内容(如传统技艺的视频教程、文化符号的3D模型等)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存储和管理,确保这些内容在时间长河中不会丢失或被篡改。这将极大地增强非遗保护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来说,数字化存档成为保护其文化价值的最后防线。

  5.2产权保护与认证

  NFT能够为非遗项目提供清晰的产权认证,精确记录非遗项目的创作时间、创作者身份、传承过程等关键信息,避免了版权归属不清或争议的发生。每一笔与非遗相关的创作行为、作品交易等信息,都可以在区块链上找到清晰的记录,确保所有权利方能够获得合理的法律保护。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非遗创作者可以记录其创作和传承的全过程,这种透明性能够防止盗版和不正当的文化剽窃行为。这为非遗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提供了法律和经济上的保障,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5.3经济激励与商业化

  智能合约功能使得NFT的交易和使用更加自动化和透明。智能合约是一个自动执行、不可更改的合同协议,它能够确保所有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权益得到严格遵守。在非遗的创作、转让和交易过程中,创作者、收藏者及其他相关方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定清晰的规则,确保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NFT市场为非遗创作者提供了直接变现的渠道。非遗创作者可以通过销售数字艺术品、提供虚拟体验等形式,获得经济回报。同时,NFT的二次交易市场还可以为创作者带来持续的收益分成。这种商业化模式不仅为非遗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5.4传统交易模式的解构

  传统的非遗项目管理往往依赖于中心化机构和人工管理,容易出现信息丢失、管理混乱和产权争议等问题。区块链和NFT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降低了管理成本,并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处理效率。所有与非遗项目相关的信息、权利和交易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和NFT进行自动化管理,减少了中介环节和人工干预,降低了出错的概率。NFT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所有权利归属于参与者而非某个中心化的管理机构。这意味着非遗项目的创作者可以直接控制其作品的数字版权和交易过程,不再依赖第三方中介。当非遗项目的所有权需要转移时,区块链和NFT能够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转移方式,避免传统版权转移过程中的烦琐手续和可能的纠纷。

  NFT技术在非遗保护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通过数字化保护、产权保护与认证,以及经济激励与商业化,NFT为非遗的存续、传播和传承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利用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自动化的特点,能够有效防止版权侵权、盗版、失真等问题。通过智能合约和数字化记录,NFT和区块链确保非遗项目的创作者和传承者能够享有合法的权益,并且获得持续的经济回报。此外,NFT和区块链还能够为非遗项目提供文化价值认证和跨境保护,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传播与交流。随着NF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非遗保护领域将迎来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有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在元宇宙的视域下,NFT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路径。元宇宙作为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超越时空的数字化领域,为非遗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展示与互动空间,突破了传统物理边界,使非遗得以全新的形式与面貌呈现,并拓展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与接触。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透明性与不可篡改性,NFT确保了非遗数字资产的真实性与独特性,从根本上抵御了虚拟文化资源的盗版和滥用,为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存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与技术保障。在此基础上,NFT作为一种数字资产形式,不仅为非遗创作者带来了新的经济模式,更使得非遗在元宇宙中可以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实现价值的再造与增值。总体而言,NFT技术在元宇宙的应用不仅赋予了非遗更为安全、可持续的保护机制,也为其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与演化路径,使非遗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加友,李晓琴,吴桐.元宇宙:底层网络、运行规则、表达形式和组织结构[J].管理学刊,2023,36(01):43-55.

  [2]魏鹏举,白一惟.新消费战略格局下数字藏品的发展模式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23(11):78-85.

  [3]张惠彬,张麒.NFT艺术品:数字艺术新形态及著作权规则因应[J].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2(03):42-50.

  [4]王功明.NFT艺术品的价值分析和问题探讨[J].中国美术,2021(04):38-4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