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高校外部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校风校训
  • 发布时间:2025-06-14 14:29

  文/段 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讲 师 硕 士

  韩 军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硕 士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环境育人理念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文章探讨了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国内外案例,阐述环境育人理念如何应用于高校空间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指出,设计需考虑生态、文化和社会互动,挖掘校园环境的独特性。文章从校园的入口、广场、绿化和节点四类空间展开,探讨其设计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的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环境育人;高校外部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校风校训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构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和校园生活孕育的独特文化现象,涵盖价值观、行为规范、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艺术风格和学术氛围等多个维度,集中展现了学校的精神和教育目标。《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发挥校园建筑外部空间、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加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1],明确了校园空间设计应融入校园文化,弘扬校园精神。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形象塑造、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1环境育人对校园外部空间优化的作用

  高校的核心使命在于人才培养,因此必须将“环境育人”理念融入校园外部空间优化中,以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校园外部空间的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仅涉及既存空间的维护,也包括根据师生需求进行空间调整。高校校园空间不仅是学生学习、休息和社交的场所,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

  环境育人表现为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传承两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多元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场所能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系统的绿化设施和环境教育可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的视觉设计和艺术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3]。此外,将校园建设与学校的历史文化、校风校训相结合,能有效传承与弘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师生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发展脉络,能够为学生营造启发式的成长环境,激励他们追求知识和美好生活。

  2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高校外部空间是指校园内部所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总和,包括建筑布局、道路系统、种植绿化、环境小品、公共设施以及文化标识等多个方面。它不仅关乎校园的美观与实用性,更是校园文化与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学习、生活与情感归属,是校园建设中的关键。当前,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在宏观上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以下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分析。

  2.1校园文化体现不突出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校园建设的基石。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高校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时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设计缺乏深度和内涵。同时,校园的外部空间是为了服务师生而存在的,师生的参与和反馈也十分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未能充分征求师生诉求,导致设计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4]。

  2.2设计手法趋于同质化

  部分高校外部空间设计手法存在同质化现象,主要原因包括设计思路较为保守、审美无法与时俱进和技术手段较为单一。例如:雕塑、喷泉、花坛等是常见的外部空间元素,但由于缺乏新技术的融入,导致这类环境小品只起到观赏的作用,难以实现设计的互动性与趣味性。部分院校虽注重校园文化的营建,但更多的是将校徽或校训直接印刻在照壁、山石和景观墙上,手法不但直接、生硬,还容易与其他高校“撞衫”,缺乏对本校特色的抓取。

  2.3视觉元素风格不统一

  部分高校外部空间设计还存在风格不统一的问题。高校的建设往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学校的发展,新的环境设施会不断被添加。这些设施由不同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在不同时期完成,缺乏对外部空间的整体规划,导致设计风格上的差异。还有些高校过于依赖外部设计资源,没有充分考虑与本校文化的关联,这种“拿来主义”的做法可能导致设计成果与学校的整体氛围不匹配。同时,色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把握好整体的色彩基调,如果在设计中选用的颜色种类过多,也会给人留下混乱的印象。

  3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优化具体对策

  基于上述高校外部空间的现状,本文立足于“环境育人”理念,挖掘校园环境设计的具体方法,让有限的空间无限延展,使校园空间中的每处景都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实现“入芝兰之室而自芳”的育人效果。本文将高校外部空间拆解为入口空间、广场空间、绿化空间和节点空间四部分,通过解读具体案例,对这些空间的设计与优化进行探讨。

  3.1入口空间突出校园形象

  高校校园的入口空间是人们进入校园的地方,是校园形象的重要展示区域,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交通集散的功能。

  优秀的校园入口设计应反映校园的文化特质,成为校园的形象符号,具有较强的可识性和可达性。清华大学二校门位于清华园的中心位置,遥对北面的大礼堂,其设计是一座典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刻有“清华园”三个大字,由清末大学士那桐手书。校门在设计上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既体现了清华大学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设计理念与清华大学“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的办学思想相契合,展现了学校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校园入口设计可以融入校徽元素、校训标语,通过雕塑等景观小品增强校园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5]。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钢铁学院,其校门、主楼建筑群和广场均参照莫斯科钢铁学院的模型建造,给人以恢宏的气势。北京科技大学的校训为“求实鼎新”,其中,鼎作为“国之重器”,是中华悠久文化的象征和我国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同时也暗喻了高校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特色,其校门形象与“鼎”字的造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更加凸显了设计的意义非凡。

  校园入口区还可以将不同功能的地块和周边景观有机串联,将校园入口的空间环境连贯成景观廊道。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东门与正对的春晖学堂绿地之间有一座南北走势、呈现校名大字的影墙,其周边空间布局松散,视觉元素单调且交通散乱。新的校园规划方案以原始影墙为基点向南北方向进行尺度延伸,形成一道壮观的景观带,将机动车道由自由行驶改为单向行驶,避免人、车交叉干扰。景观带采用一核两翼的三段式布局,影墙前设花坛,后设构筑框,将其原本单薄的造型进行叠加强化,与后方的春晖学堂之间形成良好的视觉过渡。花坛的中心设置斜面印章式校徽,进一步增加了景观的递进关系。影墙两侧的空间引入水景,水池沿口的尺寸便于师生休憩。水景中心地带设计了三排高低错落的大型金属齿轮造型构筑物,象征工科院校坚韧不拔的校园气质,也体现了“百炼成钢,敢为人先”的校训精髓。重新规划后的校园入口空间还能变为师生合影留念的好去处,成为校园中独特的风景线(图1)。

  3.2广场空间促进交流互动

  校园广场作为高校的核心公共空间,承担着举办文化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等多重职能,其合理规划不仅能优化校园的交通流线,还构成了校园对外开放的“门面”,为访客提供了校园文化的直观展示。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南门广场经过优化提升,融入了“百年学道”的寓意和绿色生态的理念,塑造了自然大气的疏林、草坪、学道场景。广场在植被规划上保留了原有的乔木,为穿行的学者打造舒适、美观的林荫空间。同时,将休息、漫步、参观打卡和校史宣传等功能融入广场,满足周边居民和师生多样的使用需求。广场的叙事高潮在于一处镜面水景,其池面以抽象的图示语言描绘了华南理工大学三大校区的地理位置和广州市的重要文化节点,成为学生科普校史的理想之地。

  校园中的广场不止一处,因此,广场空间应该进行整合与统一规划,以强化校园环境的连贯性。日本常叶大学的教育理念为“知德兼备、未来志向、地域贡献”,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致力于将人文与场所相结合,来增强校园活力和“人-景”互动。校园内设置了四个广场,分别以“食”“知”“育”“动”为主题。“食”主题广场紧邻食品大厅,为学生提供了边享用美食边交流的场所;位于图书馆旁的“知”广场设有多个座椅单元,便于学生阅读和思考;面向教学楼的“育”广场设有长椅,为户外讲座和集体学习提供空间;“动”广场则靠近主要的运动场地和球场,适合举办各类体育活动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这些广场主题明确、功能多元,为学生与校园空间的交互提供了便利,让学生在校园中更有归属感。

  3.3绿化空间增进生态友好

  高校中的绿化空间是营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与学校的整体规划相协调,还要注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绿化空间还能作为户外教学与研究的场所,尤其是对于学习生物、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绿化设计还能通过植被搭配与布局设计,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和历史,成为学校文化传播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为“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强调了学校对生态环境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这一理念在校园的“林之心”景观项目中得到了体现,该项目整合了校园的山水地形、园林植物、建筑小品,并引入了雨水收集、精准灌溉和智慧互动等绿色设计和智能园林方案,打破了校园绿化的传统思路,触发了人与自然的深层对话。绿地中的多处景观小品运用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如:与校园内11棵古树的水分传感器相连的变色螺旋光柱,由192个可旋转的植物标本灯光盒组成的展示墙,森林之廊中会传出风声、雨声、鸟鸣、虫吟的云灯等。这些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机交互的实验场,为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树立了典范。

  悉尼科技大学将原有绿地改造为校园中重要的公共开放场所,包括:中心绿地、中心广场和惬意花园,每个部分的选址均考虑了场地朝向、光照、流线、功能需求等情况。中心绿地是舒展、抬高的大草坪,是师生聚集、放松的好去处;惬意花园是由茂密植物所形成的小型聚会场所,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林荫遮蔽。为了提高师生的活动便利,绿地还增设了桌子、可移动座椅、电源插座、烧烤设备以及乒乓球桌等设施。新的绿地空间尺度宜人、内涵丰富,不仅满足了师生在不同时间段举办各类活动的需求,还为“鼓励学生思考与实践”这一办学理念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环境

  3.4节点空间增强文化渗透

  高校外环境的节点空间是指位于两个或多个空间之间的相对独立的联结点,如中庭、边庭、内院、景观小品等。这些空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功能上可以作为交通的转换区或尽端,有助于整合场所感受,促进活动发生等作用。

  节点空间可设置主题雕塑、壁画、宣传栏等,展示学校的历史和名人故事;或将校训、校歌、校徽等文化元素融入导视系统中,运用视觉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北京化工大学在外部节点空间改造中,将校园精神内涵与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基础设施相结合,让景点可观、可触、可感。校园的核心雕塑“母校之光”的设计理念源自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但其原始的巨大八角形底座限制了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师生难以近距离观赏与停留。后通过地形抬升覆盖底座并铺设草坪,形成了开敞的活动空间,场地的南侧增设台阶踏步抵消场地高差,将绿园区域打造为一个集校庆主题和历史记忆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改造项目还增设了多处环境小品,例如:刻有60年校庆标志的礼石,其上的文字雕刻展示了学子们的辉煌成就;象征高分子化合物的六角形智慧亭运用了代表最基本的酸碱度试剂色——红、紫、蓝进行色彩装饰,体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甚至连座椅等室外家具也融入了校徽和校训元素,关注校园空间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的力量。

  高校校园中还往往在重要的楼宇入口处引入雕塑、种植池、喷泉广场等景观设施作为建筑功能的延伸和空间的转折,这类景观要素应突出建筑的形象,起到视线引导的作用。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是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校园的核心位置。建筑规模宏大、舒展大气,但其主立面与外环境的衔接缺少过渡,入口广场的设计也平铺直叙,辨识度较低。在新的校园规划方案里,入口广场运用屋脊形钢结构连廊作为建筑入口形象,并延展至建筑立面,统一了高度参差不齐的开窗,为沉闷的空间叙事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连廊材质与颜色的选择均与学校的核心学科相呼应,且与建筑表皮低调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廊架框架的间隔处可融入校园标语、文化栏和文创产品展示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同时,连廊还能被视为T台,以便举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图2)。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学习的空间,改造方案还在图书馆周围设置特色座椅。座椅的结构犹如一本打开的书籍,再一次强化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和功能属性,将“知识就是力量”深植学生内心(图3)。

  结语

  随着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校作为具有历史积淀和艺术气息的场所,其外部环境承担着传承地域特色和校园文化的重任。在新校园环境建设中,必须把握校园的整体空间与细部节点的和谐关系,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对校园入口、广场、绿化和节点空间的设计优化策略分析,探讨了如何将校园的每个角落转变为教育的延伸。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的外部空间设计需要与校园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结合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互动,来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精神。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满足基础层面的功能合理与舒适,又具备愉悦精神与环境美育的特质。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师生需求的多样化,希望更多高校能够将“环境育人”理念融入校园建设,不断创新和探索,以打造积极美观、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等.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4-12-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祁文华.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策略与实践探讨[J].现代园艺,2024,47(04):129-131.

  [3]赵伟韬,李迪.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调查与分析[J].北方园艺,2008,(06):141-143.

  [4]邱雯,吴忠.空间育人模式下高校校园空间活化利用研究[J].建筑经济,2020,41(增刊2):348-351.

  [5]何穗璋.校训的践行与学校文化的构建:以广州市美术中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1(09):45-4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