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管理深化:一场经济发展的逆袭之旅
- 来源:中国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企,管理,逆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19:56
文/郭琛博 河南省有色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管理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和运营质量。开展内部管理对企业发展有实质性的帮助,确保企业正常开展经济活动,资金安全和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并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让企业的经营政策和方案落地见效,最大限度地保证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济性。通过加强企业主体控制力,可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防范风险,实现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深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发展进程。站在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国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建筑业市场持续低迷,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在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国企迫切需要下决心推动企业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可以优化企业的内部流程和组织结构,减少冗余环节和资源浪费,提高运营效率。完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机制,提高企业对各类风险的应对能力,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完善的体系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内部管理深化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如今经济发展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国有企业得打造一套适配的内部管理体系,这不仅能维护自身权益,更是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发展的关键。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资本市场提供基础保障,既能给经营发展兜底,又能大幅提升整体管理效率。通过降低管理负担、优化流程和资源配置等措施,企业能够实现管理减重,释放出更多生产力和创造力。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对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认知。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并未重视内部管理的建设。这些国有企业管理者观念陈旧,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内部监督或成本控制的一部分,这种片面的认识埋下了隐患。由于管理不到位,企业不仅难以保障所有者权益,还会出现业绩滑坡,财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内部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不少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企业只注重内部控制的设计,缺乏有效的监督,最后内部管理成了摆设;执行政策过程中忽视问题,导致管理制度只停留在纸面上;动态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有些制度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改进空间。另外,企业现有制度对员工创新的鼓励和针对性不足,导致许多制度出台后,常常“水土不服”。员工对制度一知半解,执行普遍不到位,管理者又很少主动查漏补缺,导致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越来越低效,管控力度也越来越弱。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深化的具体策略
制定科学地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内部管理需求。要提升企业内控水平,得从两方面发力。首先,相关部门需要把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人力财务资源和业务流程都梳理整合好,关注经营行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根据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变化,制定企业的内部管理办法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搭建好用的信息控制系统,监督企业的组织行为,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除此之外,管理者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倡导现代管理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和法治观念。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企业董事会是决策者,经理层是执行者,监事会是监督者,员工是参与者,只有这些角色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构建科学严密的内部管理机制体系,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管理者要想抓实抓细企业内部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完整、严密的内部管理体系。其中,开展内部自我评价是“重头戏”。相关部门需要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内控要素入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评估核心部门、重大业务和高风险领域情况。通过自查自纠,管理层能清楚地看到内控流程里的漏洞和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优化流程。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和改进过程,企业能够全面了解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有助于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还能让企业运转更高效,为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责任落实,促进工作效能提升。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发挥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如今不少国企都致力于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内部管理体系,以提高综合实力。而加强内部控制,更是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做内控不能盲目,得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以提升组织效率为目标,并以改善管理效果和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加强内控责任的落实。管理者要把责任压实,让风险管理和内控措施真正融入日常经营,实实在在提高管理效率。这就需要把企业管控、风险管理、内控和制度体系拧成一股绳,打破“各走一边”的局面,让现有管理和内控体系无缝衔接。明确每个层级、部门、岗位在其中的角色,让风险管理和内控不再是纸上谈兵。
提高竞争意识和风险评估意识,强化潜在风险管控。在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主动优势,既要把内部责任落到实处,也要时刻保持危机感。而有效提升竞争意识的关键是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管理者应该将攻与防相结合,一方面要盯着市场动态,像猎手一样敏锐捕捉变化;另一方面得及时查漏补缺,加固内部管理防线。只有把内控体系织密扎牢,才能躲开潜在风险,锻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将内部管理深化与绩效考核评价结合,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在全面加强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想把内部管理抓出实效,国有企业应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并规范各项流程标准。将内部管理相关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管理者和员工积极参与内部管理改进。这就需要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设定明确的内部管理指标,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当考核和收入、晋升挂上钩,管理层和员工自然会重视起来,在工作中主动关注管理细节,用心提升管理水平。
内部管理想要提质增效,管理人员还应该善用数字化工具。通过系统自动收集企业运营数据和员工绩效表现,既能快速摸清内部管理的真实情况,也能及时揪出问题。管理者定期分析绩效考核中员工出现的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内部管理的深化和完善。总之,管理者应该将内部管理深化与绩效考核评价结合,这样能够提供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有助于实现内部管理与企业绩效的良性互动,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眼下,不少国企的内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想让企业走得稳、行得远,管理者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的责任落实意识,将内部管理深化和绩效考核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强化市场竞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