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研究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文旅融合,非遗旅游,成都
  • 发布时间:2025-06-27 21:00

  程雅妮 徐春英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四川成都 611430)

  摘 要:成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具有坚实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然而,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活化利用。文章通过借鉴苏州、西安等城市的成功案例,提出“数字化—活态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非遗活化模式。通过优化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扶持、构建非遗动态传承生态体系,以期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非遗旅游;成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战略导向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关系,也为文旅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指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1]。基于此,应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深挖非遗的文化内涵,结合旅游的市场需求,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之中,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展示。同时,也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品质,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拓展非遗的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使非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弘扬,还能够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文化素材和创新灵感,激发旅游业的创新活力,增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与文旅产业现状

  (一)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俗、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构建了多元共生的非遗资源谱系。截至2024年12月,成都现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336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个,形成“金字塔型”非遗资源体系。

  非遗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扩散相结合的特征,形成了“一核多极”的空间格局,以成都中心城区为核心,汇聚了大量非遗资源,尤其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项目。其中,锦江区、青羊区等区域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等载体,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承的重要基地。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各区(市)县均分布有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例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的客家龙舞、新都区的蜀锦织造技艺、邛崃市的羌族非遗项目等,形成多个非遗文化节点。

  成都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83名,其中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1名。非遗传承人群体及相关的传承组织、团体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传承人体系。此外,截至2024年12月,成都设立了9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1个传承基地、100个传习所、50所传承基地学校、29家优秀实践单位、10个非遗特色小镇、20个非遗研学旅行基地、40个非遗生活美学场景以及20家市级非遗工坊[2],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有效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旅游市场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条件。

  (二)成都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是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其文旅产业涵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等多个细分市场。2023年全年,成都接待游客2.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 700亿元。此外,成都计划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3]。

  成都文旅产业的空间分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中心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等,是游客的主要集散地。周边区域则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形成了多个特色旅游区域,如龙泉山、龙门山等。文旅产业结构多元化,业态分布广泛,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旅产业体系。积极适应当前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全方位拓展“文旅+”模式,打造成都文旅品牌成都应积极推进“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康养”“文旅+影视”“文旅+动漫”“文旅+游戏”等多元化业态发展模式。

  (三)成都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与条件

  成都的非遗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如蜀锦织造技艺、蜀绣、成都漆艺等传统技艺,青城洞经古乐、成都道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客家龙舞、火把节等民俗活动。目前成都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三城三都”为目标,聚力打造“大产业”。非遗是成都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也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4],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成都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基础。随着文旅消费的升级,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非遗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文旅产业品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的重要基础,能够满足游客对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切实推动文旅园区和文旅产业提级提能。

  二、成都非遗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失衡

  在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化挑战与代际传承危机并存的复杂局面。以成都银花丝、漆艺等非遗项目为例,传统非遗传承多依赖师徒制或家族传承,形式封闭、节奏缓慢,青年参与意愿低,导致技艺传承面临危机。而过度商业化开发,如将非遗元素简单拼贴于旅游纪念品,忽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与精神内涵,终将削弱非遗的文化价值。

  (二)非遗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成都非遗资源分布呈现显著城乡差异,主城区依托国际非遗博览园等平台形成集聚效应,而郊区非遗项目因缺乏资金、推广渠道受限,难以有效融入文旅市场。非遗产品以工艺品销售为主,缺乏互动体验场景。例如,成都漆艺有3 000余年历史,但目前成都漆艺产品仍以传统漆盘、漆盒为主,未能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开发文创衍生品。体验式消费缺失导致非遗文化感知停留在观展购物层面,难以形成“沉浸体验—情感共鸣—消费转化”的完整链条。

  (三)缺少技术支撑,限制非遗文旅传播路径

  技术赋能不足的深层原因,在于非遗数字化缺乏系统性规划,当前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多用于静态展示,未能深度结合非遗技艺流程,技术赋能与文化深度呈现失衡状态,导致游客参与感不足。非遗节虽具国际影响力,但海外市场渗透率低,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三、成都非遗与文旅产业活化利用机制与实施路径

  (一)成都非遗与文旅产业“数字化—活态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基于场景理论构建“空间—内容—业态”三维创新模型,提出空间载体创新、内容呈现升级和业态融合拓展,全方位推进非遗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其提供系统性框架。

  1.营造创新非遗空间载体,扩宽非遗旅游体验

  空间载体创新以现有景区为载体,将非遗文化植入其中,开发建设非遗主题文化廊道、非遗创意园区、非遗数字孪生街区。同时,优化非遗体验动线设计,提升游客停留时间,实现非遗空间到产品消费的转化。借鉴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前店后坊”模式,将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与定制销售空间结合,游客既能目睹传统技艺流程,又能扫码下单个性化产品,形成“体验+消费”闭环。将非遗植入城市旅游线路及旅游廊道,打造非遗主题民宿、非遗景观装置,使非遗元素自然融入旅游场景,提升文化辨识度。

  2.提升非遗数字内容,打造沉浸式非遗旅游

  内容呈现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将现有非遗体验内容进行升级,打造沉浸式、多维感受体验,结合民间文学、IP开发非遗沉浸式戏剧、脱口秀。创建非遗增强现实(AR)导航系统,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借助无人机和360°全景高清虚拟现实(VR)眼镜,巧妙地将传统非遗的运营模式与高新科技产品相结合,让游客感受到现代科技与非遗的交融。部分传统非遗项目,比如蜀绣、糖画等,可以构建非遗数字孪生工坊,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虚实交互系统。游客可通过智能终端实时观察蜀绣大师创作过程,并在线参与纹样设计,最后制作出来的纹样可以制成产品售卖,提高游客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构建非遗活态展示矩阵,将蜀绣、成都漆艺等非遗项目以场景化方式呈现,设置非遗传承人驻场演示区,增强游客参与感。

  3.拓展非遗多元业态,融合发展“非遗+”产业链

  业态融合拓展需结合现有非遗所属门类,精准对接旅游产业项目,根据不同旅游空间和细分市场进行非遗旅游的特色产品开发。旅游全产业链整体推进,如文化挖掘、创意构思、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售后,通过满足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与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联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多产业跨界融合,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涉及旅游文化产业,也涉及饮食、交通、住宿、购物等多个产业。

  在业态融合拓展维度,推动“非遗+文创”“非遗+康养”“非遗+研学”等多业态共生。例如在青城山等景区周边开发非遗主题民宿,将川茶品鉴、蜀绣体验纳入住宿服务。在安仁古镇等文旅消费集聚区引入非遗老字号,打造非遗美食街、非遗手作工坊,构建“游—学—购”产业链。同时,深化非遗与科技融合,与腾讯、阿里等平台合作开发非遗主题手游、数字文旅地图,利用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技术引导游客探索城市非遗点位,形成线下体验和线上传播的立体消费网络。推动“非遗+”生态链横向延伸,如将“哪吒”IP植入非遗主题路线,开发蜀绣寻踪、竹编探源等文旅路线和非遗盲盒、限量联名款等文旅产品。积极搭建非遗旅游创新综合平台模式,努力拓展非遗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绿色通道路径[5]。

  (二)成都非遗在文旅产业活化利用实施路径

  1.建立动态传承体系,破解成都非遗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联合本地高校构建“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营销专家”联合培养体系,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传承人。与爱心企业与社会组织联动,为小微非遗企业提供“非遗管家”服务包,涵盖法务咨询、品牌策划、电商代运营等,降低其运营成本。设立“非遗+科技”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校企合作开发非遗IP衍生品,如蜀绣数字藏品、川剧脸谱增强现实(AR)滤镜等,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非遗传播力。通过高校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撑,社会组织协助开展文化传播,破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城市与郊县地区非遗资源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构建城市与郊县地区的非遗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市场需求清单和非遗技艺数据库。开发郊县非遗微度假产品,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走廊,如沿高速服务区设置主题非遗驿站,游客可通过扫码获取非遗寻宝地图,完成体验任务兑换郊县景区的非遗工坊折扣券。组织城市设计师与郊县传承人结对,开发非遗主题的现代生活用品,并在城区商场进行首发售卖。主城带动郊县非遗产业链,实现区域发展的动态平衡。

  3.强化技术赋能,构建成都非遗多渠道传播路径

  建立非遗内容多语言转化中心,例如将漆器工艺纪录片等素材翻译成10种语言,通过TikTok、YouTube等海外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至海外手工艺社群。与国外博物馆等合作开发非遗数字展,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展示成都非遗技艺在文化传播上与国外文化的关联,吸引国外游客。同时与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合作打造非遗挑战赛,鼓励创作非遗主题短视频、虚拟直播等内容,对优质作品给予流量扶持和创作补贴。构建虚拟与现实、贯通传统与现代、连接东方与西方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增强成都非遗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EB/OL].(2023)[20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22/content_5742727.htm.

  [2] 王嘉.成都市第九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公布[N].成都日报,2024-12-29(3).

  [3] 杨莎莎,胡隆.数字赋能背景下中国城市文旅融合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J].经济地理,2024(5):202-211.

  [4] 何一民,何永之,张擎,等.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新特点——立足于成都非遗“双创”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23(1):154-163.

  [5] 郑强,王敏,阮红琳.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4(3):51-56.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