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视角下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慧化,发展路径,郑州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7 21:04
李晓楠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 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凭借特色资源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创新体验的新方向迈进。在此进程中,智慧化浪潮为乡村旅游赋予新动力和支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全新挑战。文章通过实地考察郑州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并深入思考,从智慧赋能、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智慧营销等方面入手,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智慧旅游发展路径,以期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路径;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2022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2024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多措并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依托互联网推进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发展,更好促进供需对接、激活乡游消费。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为智慧旅游在乡村落地指引了方向,智慧旅游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探索智慧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对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剖析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从文化特色挖掘、旅游综合体打造、品牌延伸、产教综合体构建等维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智慧旅游发展路径,旨在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13—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6年间河南省的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在2018年已达7.86亿人,比上年同比增长18.2%。旅游经济效益在6年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94%,增长迅速,尤其是2018年全年旅游收入达到8 120.21亿元,同比增长20.3%。近年来,郑州市政府通过出台《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以“国际化、创意化、人文化、标准化”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一环一带四板块”的空间格局,并重点推进黄帝故里核心景区、商代王城遗址、大运河数字文创产业园等文旅项目,试图通过文化遗产活化与数字技术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例如,巩义市河洛镇依托黄河和洛河清浊二水激荡与交融形成的太极奇观,依靠相关神话传说,建设特色鲜明的神话旅游小镇[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实现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年经营总收入达到3 000亿元。
二、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使得郑州市乡村旅游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具有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比较少,游客对郑州旅游品牌缺乏明确的认知,品牌形象不鲜明[2]。乡村旅游景点在项目设置、活动安排和体验内容上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呈现出相似的模式和风格。例如,一些乡村旅游景区以农家乐、采摘园、传统农耕展示等为主,缺乏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产品。这种现象导致游客在不同景区之间难以感受到明显的差异,降低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重游率。同质化的产品容易引发恶性竞争,部分景区为了吸引游客纷纷采取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融合度不足
目前,郑州市存在景区之间合作不当的情况,景区与景区之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共享,难以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服务[3]。尽管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受到重视,但其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仍然较低,未能形成协同发展的效应。一方面,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规划。虽然部分乡村推出了农事体验活动,但往往只是简单的采摘和观光,未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展示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较短,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旅游与餐饮、住宿、购物等环节未能有效衔接,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
(三)智慧化水平不足
当前,郑州市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先进的智能设备和技术应用。例如,景区内的导览系统、票务系统、信息发布功能等多依赖传统的人工操作或简单的电子设备,无法实现实时更新和互动功能。同时,乡村旅游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较弱,难以根据游客的行为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服务优化。智慧化水平不足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阻碍了乡村旅游管理效率的提升和运营成本的降低。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部分乡村地区的交通、卫生、安全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不足。交通方面,部分乡村道路狭窄崎岖,公共交通服务不足,给游客出行带来不便。卫生设施方面,公共卫生间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景区的环境质量和游客的体验。安全保障方面,一些景区的安全警示标识设置不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配套设施如住宿、餐饮、娱乐等也存在数量不足、品质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一)完善智慧化基础设施与数字化管理
1.网络覆盖与智能设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交通干道、通达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和开通公交线路,打通全省涉及乡村旅游景区(村)的‘最后一公里’,强化乡村旅游交通保障。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乡村旅游景区(村)道路沿线建设咨询服务点、特色驿站、观景平台、汽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布局县城、乡镇、景区及特色保护类村庄内停车设施,解决乡村旅游停车难问题。按照‘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要求,推进乡村旅游‘厕所革命’”。另外,郑州作为中原地区农业大市,乡村旅游资源分散且基础设施薄弱,需优先解决网络覆盖和智能设备普及的问题。例如,巩义市竹林镇长寿山景区虽为AAAA级旅游景区,但部分区域仍存在网络信号不稳定现象,游客扫码购票、导航导览时易出现卡顿。对此,可借鉴浙江莫干山“微基站+光纤入户”经验,采用低功耗、广覆盖的物联网基站,结合光纤网络铺设,逐步实现景区核心区域5G信号全覆盖。
2.资源数字化
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宗教文化浓郁,繁荣的经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痕迹。商城遗址、轩辕故里、裴李岗、宋代皇陵等人文古迹在河南多达上万处。寒来暑往,四季更迭,让这片沃土展现着“双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风貌。少林功夫闻名海内,洛阳龙门享誉国际,人文始祖生于此,中华文明起于此。文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促成了殷墟、太昊陵、黄帝故里、白马寺、丝绸之路、大运河的繁荣,也成就了如老子、陈胜、诸葛亮、司马懿、韩愈、李商隐等名人轶事,这也为当代的旅游提供了足够多的目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本质是文化资本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过程,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例如,可以联合河南博物院开发增强现实(AR)寻宝游戏,游客通过手机扫描特定区域即可触发黄帝文化典故动画,这种“游戏化学习”模式可以延长青少年游客停留时间。
(二)创新多元化产品与业态融合
1.文化体验与科技赋能
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商都文化、黄河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但是在郑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其资源独特性不强,当地的资源规模和丰度都很有限[4]。文化体验旨在通过沉浸式、互动化的方式实现游客与地方文化的深度对话,而科技赋能则是借助技术手段降低文化感知门槛、提升体验水平。例如,新密伏羲山当地可以将《山海经》中的神话体系数字化,开发“秘境寻踪”沉浸式剧本游:游客佩戴智能手环进入景区,手环根据心率、步频等生理数据实时生成专属剧情线——当游客在女娲补天雕塑前驻足超过30秒,手环震动触发“补天石”收集任务;若行走速度加快,则转为“追日竞速”挑战。任务奖励并非虚拟道具,而是伏羲山特色非遗体验券,如“泥咕咕”制作或“超化吹歌”演奏资格,这种“生理数据驱动叙事”的模式,使文化体验从被动观赏转向主动参与。
2.产业联动与消费场景拓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活动,引进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和战略投资商,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发展特色精品民宿。到2025年,创建1 000家星级民宿。产业联动需遵循“主客共享、价值共生”原则,通过乡村旅游串联农业、手工业、教育等产业,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从产业链理论看,乡村旅游的本质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旅游+”的乘数效应。郑州周边乡村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非遗技艺,但产业联动多停留在表面。例如,新密市超化镇的打铁花非遗表演虽已进入景区,但未与民宿、餐饮形成联动消费。对此,可参考广东“Z-BOX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剧本杀模式,设计“非遗工匠一日体验”产品:游客上午参与打铁花技艺学习,中午品尝非遗主题餐(如铁器造型面点),下午在民宿制作铁艺文创纪念品,形成完整的消费闭环。
消费场景拓展需聚焦“空间重构”与“时间延展”。在空间维度,二七区樱桃沟景区通过“农田剧场”模式,将樱桃种植园改造为沉浸式演出场地,白天开展农事体验,夜间上演《樱桃红了》实景灯光秀,突破传统乡村旅游的日间经济局限。在时间维度,惠济区黄河滩区利用季节性景观差异,打造“四季黄河”主题场景:春季推出风筝节与野菜宴,夏季举办星空露营与啤酒节,秋季开展稻田艺术展,冬季组织温泉养生游,使景区全年保持吸引力。通过文化体验的科技化重构与产业资源的场景化整合,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产”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智慧营销体系与品牌塑造策略
1.新媒体推广与精准营销
近年来,短视频的发展愈发成熟,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 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基于此,应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借助新媒体工具实现精准触达。现在年轻人喜欢在不同的社交网站上交流分享日常,将打卡视频照片分享到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利用其社交属性进行互动、交流与分享,从而将线上游客资源引入线下,实现营销的效果[5]。以新郑市黄帝故里为例,其依托“华夏之源”IP,在抖音平台推出“寻根问祖”主题短视频。视频内容并非简单展示景区风貌,而是聚焦姓氏文化与岩画符号的关联性。比如,游客在评论区输入姓氏,系统便自动推送该姓氏在具茨山岩画中的原始符号解读视频,并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技术推荐周边关联景点。通过这种“文化解码+地理关联”的传播策略,提升视频转化率。
2.区域协同
突破行政壁垒,构建“主题串联—数据共享—利益共生”的联动机制。沿黄河流域的惠济区、巩义市、中牟县,共同开发“黄河文明走廊”智慧旅游线路。通过统一数据平台,整合花园口事件纪念馆、河洛康家、雁鸣湖湿地等资源,游客可使用“黄河一码通”跨区域收集积分,兑换特色农产品或文化体验项目。比如,在惠济区完成治黄研学任务获得的积分,能在巩义兑换河洛大鼓演出票,实现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闭环流动。此外,在交通协同方面,开通“嵩山—伏羲山—黄河”乡村旅游专线巴士,车载屏幕实时推送沿线村庄的农事活动信息,游客扫码即可预约参与,让交通载体转化为移动营销平台。
四、结语
在智慧旅游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机遇。通过本研究对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以及智慧旅游视角下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可以认识到智慧旅游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未来,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技术的优势,在智慧旅游的助力下,实现郑州市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金蕊.乡村振兴背景下郑州市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3(1):62-64.
[2] 陈慧.农旅融合背景下郑州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128-135.
[3] 吴杰.乡村振兴视角下郑州市乡村旅游提升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40-42.
[4] 赵静娜.郑州市乡村旅游产品提升对策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8(23):41.
[5] 常靓靓.郑州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文旅,2024(11):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