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课程体系改革,课证融通,校企合作
  • 发布时间:2025-06-27 21:38

  刘彩红

  (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安徽合肥 238000)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1+X”证书制度作为一项创新举措,已成为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该制度通过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能力培养路径。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强化实践型课程内容,并与企业深度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文章探讨了在“1+X”证书制度框架下,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及实施策略,旨在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改革;课证融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1+X”证书制度深入推进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课题。现行课程体系虽在理论教学层面形成了较完整的框架,但在职业技能培养链条上存在明显断层——这一结构性矛盾直接反映在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不足的普遍现象中。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行业对从业者素质提出多维要求,特别是在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个性化服务创新等实践领域,传统课程体系已显露出与产业升级脱节的态势。基于此,课程改革需紧扣“课证融通”这一核心逻辑,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的深度互嵌,构建起产教协同的新型培养范式。这一改革不仅关乎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更是破解产教融合难题的重要抓手,其关键在于建立课程标准与行业规范的动态耦合机制,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养成的有机统一。

  一、“1+X”证书制度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1]。学校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旅游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相关管理和服务的能力。然而,当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若干不足,亟须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

  (一)课程迭代机制与产业技术升级的异步性

  当前旅游业已进入智慧化转型阶段,智能导览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创新应用重构了行业服务范式。然而现阶段,从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仍采取传统中等专科教育教学方式的现象较为普遍[2],涉及旅游大数据可视化、沉浸式场景设计等前沿领域的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超过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景区数字化运营课程为例,课程大纲仍停留在电子票务系统基础操作层面,未纳入游客流量预测模型、增强现实(AR)导览设备维护等必备技能培养,导致毕业生在智慧旅游岗位适岗测评中表现低于行业预期水平。

  (二)实训体系虚化与职业能力建构的失衡

  旅游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学场域与工作场景深度耦合,但现行课程体系中实训环节占比普遍低于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要求的40%。具体表现为:导游实务课程多聚焦景点知识背诵,缺乏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定位技术的动线规划实训;酒店管理模块侧重客房服务流程记忆,缺失收益管理系统(PMS)操作、客户关系数据挖掘等数字化技能训练。这种实训虚化直接反映在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延长现象中,尤其在处理智能客服工单、定制旅游方案设计等新型业务时显现能力短板。

  (三)能力供给模型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缺口

  文旅融合趋势催生出文化遗产活化、研学产品开发等新兴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跨文化情境沟通、文旅项目策划等复合能力。但现行课程体系仍沿袭“景点知识+服务标准”的二维架构,在旅游新媒体营销、非遗旅游创新等前沿课程开发方面存在明显滞后。这种结构性偏差导致“1+X”证书持有者在求职时面临“技能供给与岗位需求错配”困境,亟须通过重构X证书能力矩阵,将智慧旅游技术应用、定制旅行服务设计等职业标准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形成动态调整的课证融通机制。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促进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适配性的价值重构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驱动职业能力标准迭代升级,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本位向“技术应用+服务创新”的复合能力框架演进。基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中职课程重构需建立“标准引领、能力进阶”的课证融通机制,将《旅行策划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X证书核心能力指标转化为模块化课程单元,形成“基础能力—岗位技能—创新素养”的三阶能力培养结构。课程体系适配性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教育供给滞后性”与“产业需求前瞻性”的时空错位矛盾。通过引入《旅游职业标准》与头部企业岗位能力图谱,将智慧旅游系统应用、客户体验设计等新兴课程模块嵌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训中掌握在线旅行社(OTA)平台运营、文旅舆情管理等前沿技能。这种“标准对接—能力映射—场景还原”的培养路径,不仅强化学生应对行业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更推动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产业发展。这种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课程重构,实质是构建产教供需动态平衡的治理机制,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彰显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

  (二)职业能力整合培养的价值实现

  在“智慧旅游”普及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要根据当前旅游业的需求特点,将课程规划进行调整优化。针对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对相关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将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培养类别细分[3]。例如,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需将“旅游定制师”“数字营销师”等X证书模块有机嵌入课程体系,通过旅游产品创新设计、智慧服务场景应用等课程开发,构建“技术应用—服务创新—文化传播”的复合能力培养路径。该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传统能力培养的碎片化困境。以《研学旅行策划》证书标准为例,课程通过“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成本控制”全流程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训中同步提升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跨部门协作等复合能力。这种“证书标准引领、典型任务载能”的培养模式,使职业能力培养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系统性能力建构。实证研究表明,实施课证融通的学生在服务方案策划、智能设备操作等能力维度的达标率提升显著。这种改革实质是构建职业教育供给侧的能力输出模型,既满足文旅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实现学生从“技能操作者”向“服务创新者”的能级跃升,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时代价值。

  (三)促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1+X”证书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常常停留在表面,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导致学校教学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尤其是在“1+X”证书制度的引导下,学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符合行业标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工作技能。例如,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实习项目,将旅游行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融入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也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此外,企业的参与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获得较多的行业经验,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加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三、“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三维课程架构的动态重构策略

  依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框架,课程体系需构建“标准引领—模块重构—动态适配”的三维模型。基础理论层聚焦文旅政策解析、服务场景设计等核心课程,采用“知识图谱+微能力认证”方式夯实学科基础;技能提升层对接《智慧旅游规划师》《数字文旅运营》等X证书要求,开发沉浸式导览技术、旅游大数据应用等新型课程模块,形成“岗位任务包—教学项目包—技能认证包”的映射体系;素质拓展层则通过文旅IP开发、跨文化服务创新等课程,构建非技术能力培养矩阵。课程更新机制依托行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占比。例如将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课程权重由15%提升至22%,结合智慧旅游发展需求及时进行课程改革。

  (二)课证融通的双闭环实施机制

  构建“标准解码—教学转化—认证反哺”的双向闭环系统。以旅游定制师(中级)证书为例,其能力标准可拆解为需求诊断(30%)、产品设计(40%)、成本控制(30%)三大维度,对应开发客户画像技术、旅游产品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单元。可以运用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旅游管理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特色课程项目,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4]。教学实施采用“双场景贯通”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完成景区智慧管理系统操作等模拟任务后,进入如中青旅设立的“文旅创客空间”进行真实项目实战。例如,途牛旅游网与院校共建的“旅游线路设计工坊”中,学生开发的暑期亲子游产品直接纳入企业产品库,其市场表现数据同时作为课程成绩与证书考核依据。

  (三)产教协同育人平台的生态化构建

  中职学校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赢[5]。建立由院校、头部企业(华住酒店集团、携程文旅)、行业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三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基地建设采用“前店后校”模式,如开元酒店管理学院设立的“文旅服务工场”,学生分组运营真实客房预订、会务接待等业务,企业导师通过“工单管理系统”实时跟踪服务流程规范性。实施“双师流动工作站”制度:企业技术骨干每学期驻校授课不少于64课时,专业教师每年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不低于30个工作日。例如,在“乡村旅游振兴”项目中,校企联合开发民宿运营实务课程,学生完成的运营方案直接应用于莫干山民宿集群,形成“教学—生产—服务”的价值链条。

  (四)能力导向的评价体系创新

  构建“过程追踪—能力画像—认证衔接”的评价模式。设计包含专业知识(30%)、岗位技能(40%)、职业素养(20%)、证书获取(10%)的能力雷达图评价框架。在文旅直播营销课程中,引入抖音生活服务平台的直播数据看板,实时采集互动率(25%)、转化率(35%)、复看率(40%)等指标,生成动态能力分析报告。建立“双主体三阶段”评价机制:校企联合评审委员会在课程学习期(过程评价)、项目实践期(形成性评价)、岗位实习期(终结性评价)三个阶段,分别采用“任务工单分析”“项目路演评审”“岗位胜任力模型”等工具。例如,华住酒店集团的实习生需通过PMS系统记录前台服务全流程数据,由企业导师对12项服务指标进行量化评分,评价结果直接关联酒店数字化运营课程学分。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旅游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通过构建三维动态课程架构,形成“标准引领—模块重构—动态适配”的课程更新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课程滞后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困境;依托“双闭环课证融通模式”,实现职业技能标准与教学实施路径的精准对接,使导游服务、旅游策划等核心能力培养深度嵌入学历教育全过程;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四维能力导向评价模型,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培养,显著提升人才供给与文旅产业需求的契合度。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纲领,通过政策驱动、标准对接、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这不仅为旅游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实践范式,更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人才供给侧改革探索出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EB/OL].(2019)[20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6_378206.html.

  [2] 王小红,刘坤梅.“双创”背景下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8):44-46.

  [3] 张洪占.基于智慧旅游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旅游,2021(16):83-84.

  [4] 尹艳雯.智慧旅游视域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1):137-139.

  [5] 陈晴.“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旅游“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建构[J].贵州教育,2025(1):54-57.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