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苏中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及研学旅游路径创新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传播策略,研学路径,苏中地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7 21:21
赖晟滨 顾 文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承载着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苏中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众多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推动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SWOT分析法,深入探讨了苏中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发现其存在分布分散、同质化严重以及受行政区划体制限制等问题。据此,文章提出打造跨时空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路径、数字赋能的文旅模式以及通过跨界合作推动苏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等策略,旨在为我国红色文化旅游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策略;研学路径;苏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苏中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苏中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东接黄海,西至京杭大运河,涵盖扬州、泰州、南通,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作为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苏中地区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泰州市拥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苏北党校旧址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扬州拥有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扬州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南通市则拥有南通革命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总体来看,苏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以新四军抗战为核心,涵盖战役遗址、纪念设施、政权旧址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尽管苏中地区已经具备了开展研学旅游的物质基础,但仍存在一些普遍性、区域性、地域性的问题。总而言之,苏中地区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虽拥有丰富且优质的研学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尚未形成有效的跨时空传播路径。目前,苏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时空分布存在失衡现象,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且受行政区域体制壁垒阻碍。种种因素制约了苏中地区红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限制了红色旅游场景开发模式的教育效能,阻碍了苏中地区的协同发展。
二、研学模式下苏中红色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一)自身优势(Strength)
苏中地区红色旅游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苏中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的十字交汇处,这一战略枢纽地位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郭村保卫战是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车桥战役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苏中战役则是解放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为红色研学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场景还原,使参观者能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增加了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是苏中地区的红色资源种类多、范围广。苏中各地区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创新,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展开[1]。苏中三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各具鲜明特色。调研发现,扬州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其中,最后一役纪念馆最具代表性,它通过电文展现、人像场景模拟、沙盘模拟等方式生动再现了激烈的抗战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旅游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泰州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侧重于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以其丰富的展品和先进的展示技术脱颖而出。馆内陈列了数百件文物和雕塑等艺术作品,并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现了华中野战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研学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史料支持,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南通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则侧重于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历史变革,如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这些资源反映了1949年以来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变革。一系列具有时空关联性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有效帮助研学活动串联多个资源点,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使游客和学生能够更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二)存在不足(Weakness)
苏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红色资源跨度大,布局分散,部分红色旅游资源距离市中心较远。这导致研学旅行时间紧张,难以深度体验。
其次,景点相距较远,交通不便;交通方式有
限,代表性景点间距离较远。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无专门路线。这使得研学时间安排紧凑,交通时间长,削弱了旅游体验。
最后,红色资源发展不均衡。部分景点因资金不足,规模小且展示方式单一,无法提供沉浸式体验,降低了研学的趣味性和教育效果。
(三)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首先,国家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红色旅游业态的形成。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保护、管理和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这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次,红色旅游的兴起,成为地方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3],表明公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不断增长,为红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最后,群众对红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参观红色历史纪念馆和红色遗址、传承红色精神成为社会广大群众的精神追求。《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红色游客群体逐渐年轻化,并且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认同感逐年提升。可见,社会大众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呈增长态势,为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四)应对的挑战(Threat)
1.红色研学旅游路径缺失
苏中地区的红色研学旅游在跨区域整合方面相对滞后,部分优秀地区在做法上更为成熟,其中,陕北地区通过有机整合景区、旧址和纪念馆,成功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研学路径;河北省红色资源,是时空、人物、事件的统一,以时空为主线,将河北省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该区域红色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从区域地理与区域历史相结合的视角规划红色研学路径[4]。相比之下,苏中地区的红色研学旅游路径呈现出区块化特点,缺乏多主线整合(如空间、人物、事件等)。这使得其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有限,导致苏中红色研学旅游面临困境,承受着较大压力。
2.红色旅游产业多元发展受限
苏中地区部分红色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如泰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体验并售卖周边产品。但整体而言,苏中红色旅游业务单一,多数景点仅提供导游讲解,且参观时间受限,导致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制约了研学活动的开展。
三、苏中红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路径创新
(一)跨时空下的红色研学旅游路径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SWOT分析法为基础,立足苏中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提出了一条研学旅游路径,涵盖以下景点: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苏北党校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和南通革命纪念馆。该路径通过跨时空整合和空间连续设计,形成覆盖扬泰通三地、半径约200千米的研学闭环,打破红色旅游资源的点状分布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强调抗日战争最后一役(1945高邮战役)、解放战争海军诞生地(1949泰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校建设(1949苏北党校)等重大历史节点,构建起完整的叙事链。这种时空耦合的研学路径展现了从农村包围城市到现代化军队建设的发展脉络,将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点状分布转化为线性体验,实现“1+7>8”的协同效应。
此外,该路径还围绕“革命发展史”主线,设计了“隐蔽战线”和“军民共建”两大主题线路,分别以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为核心,挖掘地方特色事件的时空关联性,避免同质化。
(二)数字赋能下的红色研学文旅模式
基于数字体验式学习理论,研学旅游路径可以推动资源库建设,催生文旅新业态,通过推出文旅产品,提升研学的吸引力和质量。这种路径创新能够解决旅游体验浅层化、资源整合碎片化以及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例如,利用各地口述史和增强现实(AR)技术,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在寓教于乐的同时确保旅游的愉悦性,加快研学文旅模式的形成,并构建“知识—反馈—价值”三位一体的功能体系,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此外,研学旅游路径存有地理信息系统(GIS)修复的战役地图和虚拟战役场景,使苏中红色文化与地理资源形成叙事联动。这种情感和意义结合的旅游方式,能够固化参与者的价值观,实现从“空间生产”到“意义生产”的传播策略,为“红色+”文旅融合提供可持续范式,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红色教育旅游平台,也为当地中小学和高校提供优质的红色研学资源。
(三)多样化的研学旅游路径引导
旅游研学——以研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达到学以识、知以道、行以践的目的[5]。研学旅游路径设计是影响游客体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红色文化旅游中,路径优化直接影响游客的参与度和感受。传统固定路径设计虽能满足基本观光需求,但对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游客来说,显得僵化,限制了他们的选择和体验深度。
创新路径设计应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兴趣、停留时长及活动偏好,精准推荐定制路线,满足游客群体的需求,提升游览体验。例如,为家庭游客、学生团体或历史爱好者设计专属研学路线和活动,方便他们按需选择,提高满意度。此外,苏中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路径设计优化至关重要。目前,区域城市与红色景点的交通连接不足,影响游客出行。设置接驳车等服务能缩短游客转移时间,提升旅游体验的流畅性与便捷性。因此,创新路径设计需结合技术与当地交通基础设施,以全面满足游客需求。
(四)跨界合作的苏中红色旅游
苏中红色研学旅游的跨界合作需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时空整合开发,实现跨地域多中心治理。例如,泰州的苏北党校旧址和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可通过跨界合作加强三地的区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转化为新时代特色资源。结合乡村旅游、教育研学等活动,可弱化苏中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离散性,实现三地红色资源的有效共享与开发。
以湖南韶山与四川等地打造的“三大伟人故里行”路径为参考,苏中地区可联合文旅企业和政府设计“重走革命路”主题旅游活动,串联不同历史事件节点,形成“时空穿越”式体验。这将推动红色旅行在苏中地区的发展,开发生活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跨时空研学路径和多元化研学产品,促进红色旅游在思政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时空耦合-多元融合-跨界协同”的创新模式,以推动苏中红色研学旅游的发展。通过整合扬州、泰州、通州三地的资源,构建跨区域研学闭环,有效解决资源分散的问题;开发沉浸式课程和数字文旅资源库,突破同质化困境;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该模式不仅为苏中打造“革命走廊”文旅品牌提供了具体方案,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参考文献
[1] 秦燕燕,王淑婷,刘世文.苏中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文教资料,2022(10):43-46.
[2] 新华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2025].https://m.mofcom.gov.cn/article/zt_20thCPC/toutiao/202211/20221103366898.shtml.
[3] 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深耕红色沃土 绽放文旅之花——我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调查与思考[EB/OL].(2024)[2025].https://news.gmw.cn/2024-03/28/content_37229763.htm.
[4] 吴振华,路云沛.优化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下河北省研学旅行实施路径[J].邯郸学院学报,2023(1):117-122.
[5] 范康凯,麦宗敏,何佩宁,等.探寻旅游研学的必要性与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设计[J].旅游与摄影,2021(2):10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