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Store的经济学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pp Store,经济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05 15:55
App Store(应用商店)现在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竞相采用的模式。
文/姜奇平 策划 季泓宇
App Store由苹果首先推出,App一语双关,在英文中,它既是“苹果”的前三个字母,又是“应用”的前三个字母。将来,App Store是不是专属于苹果还不确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App Store模式现在已经属于大家了。
模式的成功,背后反映了基本面上的东西,需要加以总结。
微观剖析:从应用向平台转变
App Store是在“从应用向平台转变”的大潮下出现的。
苹果公司采用App Store战略的初始考虑是提高iPhone的附加值。想一想,如果用户买到一部iPhone,除了本身的用处外,还可能通过不断增加应用程序,增加功能,而且这些功能还是针对用户个人偏好的。为此,采取苹果提供平台,助他人开发应用的模式。
苹果公司为什么不自己开发这些应用呢?道理很简单,用户个性化需求五花八门,但每项都可能需要量很少,如果由苹果公司一家来开发,开发量大、成本高不说,而且手机也会成为“肿胀件”。
回想一下,这与山寨机产生的背景如出一辙。当时手机面临两种模式发展,一种是沿袭欧洲整机生产,但难以面向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另一种是区分应用与平台,分别由联发科平台与终端商定制相配合。苹果模式与联发科模式要解决的,是类似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梳理出第一条线索:随着功能单一的同质化产品饱和,个性化需求与集中式开发,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突出矛盾,为此,需要区分应用与平台进行发展。这成为App Store产生的第一个根据。
中观剖析:服务业“信息工厂”的兴起
就平台本身来说,如何发展,也有不同讲究。
时下的潮流,是PaaS(平台即服务)的思路。在这一点上,苹果明显有一个改进。在PC时代,苹果采用的是操作系统(平台)与应用一体化开发的封闭模式。但App Store却从操作系统中分化出平台,向应用开放。这最终会将App Store推向云计算模式(例如联通的云计算App Store+SDP+IMS)。
这就需要讨论“信息工厂”这个概念,一般认为,“信息工厂”是指云计算中基础设施的部分(信息时代的“水电气”),但PaaS意义上的“信息工厂”更像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象App Store这样的平台,对于服务业的作用,就相当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厂房对制造业的作用一样。
具体来看,在服务业“工厂”化这个过程中,平台这个“工厂”主要起什么作用。就App Store来说,它为开发者提供的生产资料级的服务,据有关分析主要包括,第一,提供平台和开发工具包,相当于提供工厂的设备和工具;第二,负责应用的营销工作,相当于工厂的销售部门;第三,负责支付和结算,相当于工厂的财务部门;第四,负责对开发者的指导,相当于工厂的人力资源部门。
但同制造业的工厂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App Store开发者来自外部,与车间的工人不是一回事。他们之间的分成关系,是3比7,每一笔销售苹果拿30%;App Store的市场也在外部,而且是差异化的市场。
由此看来,App Store兴起的基本面上的第二条线索在于,服务业需要从手工小作坊式的应用业,升级为有扩大再生产机制的现代服务业。云计算,就是将服务业“工厂”化的机制,信息服务业的平台,就相当于工业的厂房。其意义堪比工业革命时代工厂的出现。当然服务业的“工厂”——服务平台不止一种,App Store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宏观剖析:数字范围经济浮现
App Store不同于工厂的那些方面,反映出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的本质区别。这是我们要缕出的第三条基本线索。
苹果App Store目前应用程序数量至今已超过35万种,下载量突破100亿次,为应用开发者创造了20亿美元收益。据另一个统计,截止2010年8月份,App Store 美国商店应用数量 251007 个,它们来自 50304 个发布者(个人开发者或开发商)。从产品的种类数和平均下载量可以看出,App Store形成的经济体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在经济学中,这属于范围经济的范畴,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反。
但金融经济、铁路经济也有范围经济特征,App Store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从一个细节入手,分析App Store模式的特殊性。
多彩水族箱每天的收入超过1000美元,其开发者朱连兴谈起他2008年开始加入App Store的动机时说:“我觉得这肯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且不需要大笔资金和厂房,不需要做产品的推广,只要有创意,只要写的软件够‘炫’、够‘酷’、够‘吸引眼球’,就可以和苹果公司分钱。对我们来说,为他们开发游戏软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不需要大笔资金和厂房,不需要做产品的推广”,说的是平台商向社会分享了初始固定资本;“只要有创意,只要写的软件够‘炫’、够‘酷’、够‘吸引眼球’”,是说应用商只用很低的边际投入,就可以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生产。这典型地体现了新旧经济的不同。
与传统范围经济相比,数字范围经济有两个关键不同特征:第一,传统范围经济是内部封闭的,他的多元化(或叫多角化)经营,是同一经营者内部的经营;而数字范围经济中,承担多元化经营的主体,是外部的合作者(象朱连兴这样的独立开发者);第二,传统范围经济初始固定成本与边际成本投入主体是同一主体;而数字范围经济中,承担初始固定成本(App Store平台投入)的,与承担边际成本投入的(例如朱连兴开发多彩水族箱的投入),是不同主体。
更重要的是,知识(如开发工具)具有可共同消费性,它不因分享使用者的增多而价值降低;分享软件平台这种知识型的“工厂”,在提高个性化、差异化生产力方面,要比分享物质生产资料,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象创意这样的差异化生产的成本。由于数字化产品差异性的可能,远远高于物质产品和非数字化产品,因此App Store模式从整个社会生产角度讲是非常经济的,这是它走红的根本原因。
当然,新经济内部的争论是存在的。例如,Google技术副总监VicGundotra就表示,苹果App Store必将走向衰亡。考虑到Google自己也在推App Engine,他反对的肯定不是平台这种形式,而是嫌苹果公司还不够开放。这就变成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按Google更为开放的想法,分享初始固定投入的范围,还应扩大到语言(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如Android),扩大到支付平台、开发技术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苹果公司确实还没有做到,而且Google在开放应用程序方面的成绩,也正在对苹果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曾质疑苹果封杀跨平台应用开发工具的做法,使苹果最终取消了开发工具禁令。但如果有人进一步对30%分成的做法提出反垄断诉求时,苹果不知将如何应对。因此可以说,App Store模式远未到定型之时,仍在演化之中。
……
文/姜奇平 策划 季泓宇
App Store由苹果首先推出,App一语双关,在英文中,它既是“苹果”的前三个字母,又是“应用”的前三个字母。将来,App Store是不是专属于苹果还不确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App Store模式现在已经属于大家了。
模式的成功,背后反映了基本面上的东西,需要加以总结。
微观剖析:从应用向平台转变
App Store是在“从应用向平台转变”的大潮下出现的。
苹果公司采用App Store战略的初始考虑是提高iPhone的附加值。想一想,如果用户买到一部iPhone,除了本身的用处外,还可能通过不断增加应用程序,增加功能,而且这些功能还是针对用户个人偏好的。为此,采取苹果提供平台,助他人开发应用的模式。
苹果公司为什么不自己开发这些应用呢?道理很简单,用户个性化需求五花八门,但每项都可能需要量很少,如果由苹果公司一家来开发,开发量大、成本高不说,而且手机也会成为“肿胀件”。
回想一下,这与山寨机产生的背景如出一辙。当时手机面临两种模式发展,一种是沿袭欧洲整机生产,但难以面向需求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另一种是区分应用与平台,分别由联发科平台与终端商定制相配合。苹果模式与联发科模式要解决的,是类似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梳理出第一条线索:随着功能单一的同质化产品饱和,个性化需求与集中式开发,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突出矛盾,为此,需要区分应用与平台进行发展。这成为App Store产生的第一个根据。
中观剖析:服务业“信息工厂”的兴起
就平台本身来说,如何发展,也有不同讲究。
时下的潮流,是PaaS(平台即服务)的思路。在这一点上,苹果明显有一个改进。在PC时代,苹果采用的是操作系统(平台)与应用一体化开发的封闭模式。但App Store却从操作系统中分化出平台,向应用开放。这最终会将App Store推向云计算模式(例如联通的云计算App Store+SDP+IMS)。
这就需要讨论“信息工厂”这个概念,一般认为,“信息工厂”是指云计算中基础设施的部分(信息时代的“水电气”),但PaaS意义上的“信息工厂”更像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象App Store这样的平台,对于服务业的作用,就相当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厂房对制造业的作用一样。
具体来看,在服务业“工厂”化这个过程中,平台这个“工厂”主要起什么作用。就App Store来说,它为开发者提供的生产资料级的服务,据有关分析主要包括,第一,提供平台和开发工具包,相当于提供工厂的设备和工具;第二,负责应用的营销工作,相当于工厂的销售部门;第三,负责支付和结算,相当于工厂的财务部门;第四,负责对开发者的指导,相当于工厂的人力资源部门。
但同制造业的工厂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App Store开发者来自外部,与车间的工人不是一回事。他们之间的分成关系,是3比7,每一笔销售苹果拿30%;App Store的市场也在外部,而且是差异化的市场。
由此看来,App Store兴起的基本面上的第二条线索在于,服务业需要从手工小作坊式的应用业,升级为有扩大再生产机制的现代服务业。云计算,就是将服务业“工厂”化的机制,信息服务业的平台,就相当于工业的厂房。其意义堪比工业革命时代工厂的出现。当然服务业的“工厂”——服务平台不止一种,App Store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宏观剖析:数字范围经济浮现
App Store不同于工厂的那些方面,反映出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的本质区别。这是我们要缕出的第三条基本线索。
苹果App Store目前应用程序数量至今已超过35万种,下载量突破100亿次,为应用开发者创造了20亿美元收益。据另一个统计,截止2010年8月份,App Store 美国商店应用数量 251007 个,它们来自 50304 个发布者(个人开发者或开发商)。从产品的种类数和平均下载量可以看出,App Store形成的经济体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在经济学中,这属于范围经济的范畴,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反。
但金融经济、铁路经济也有范围经济特征,App Store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从一个细节入手,分析App Store模式的特殊性。
多彩水族箱每天的收入超过1000美元,其开发者朱连兴谈起他2008年开始加入App Store的动机时说:“我觉得这肯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且不需要大笔资金和厂房,不需要做产品的推广,只要有创意,只要写的软件够‘炫’、够‘酷’、够‘吸引眼球’,就可以和苹果公司分钱。对我们来说,为他们开发游戏软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不需要大笔资金和厂房,不需要做产品的推广”,说的是平台商向社会分享了初始固定资本;“只要有创意,只要写的软件够‘炫’、够‘酷’、够‘吸引眼球’”,是说应用商只用很低的边际投入,就可以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生产。这典型地体现了新旧经济的不同。
与传统范围经济相比,数字范围经济有两个关键不同特征:第一,传统范围经济是内部封闭的,他的多元化(或叫多角化)经营,是同一经营者内部的经营;而数字范围经济中,承担多元化经营的主体,是外部的合作者(象朱连兴这样的独立开发者);第二,传统范围经济初始固定成本与边际成本投入主体是同一主体;而数字范围经济中,承担初始固定成本(App Store平台投入)的,与承担边际成本投入的(例如朱连兴开发多彩水族箱的投入),是不同主体。
更重要的是,知识(如开发工具)具有可共同消费性,它不因分享使用者的增多而价值降低;分享软件平台这种知识型的“工厂”,在提高个性化、差异化生产力方面,要比分享物质生产资料,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象创意这样的差异化生产的成本。由于数字化产品差异性的可能,远远高于物质产品和非数字化产品,因此App Store模式从整个社会生产角度讲是非常经济的,这是它走红的根本原因。
当然,新经济内部的争论是存在的。例如,Google技术副总监VicGundotra就表示,苹果App Store必将走向衰亡。考虑到Google自己也在推App Engine,他反对的肯定不是平台这种形式,而是嫌苹果公司还不够开放。这就变成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按Google更为开放的想法,分享初始固定投入的范围,还应扩大到语言(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如Android),扩大到支付平台、开发技术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苹果公司确实还没有做到,而且Google在开放应用程序方面的成绩,也正在对苹果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曾质疑苹果封杀跨平台应用开发工具的做法,使苹果最终取消了开发工具禁令。但如果有人进一步对30%分成的做法提出反垄断诉求时,苹果不知将如何应对。因此可以说,App Store模式远未到定型之时,仍在演化之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