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那些事儿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故宫,博物院,紫禁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21 10:39
故宫在文物管理方面的漏洞其实还有很多:展柜背板与暖气过于靠近,展柜开关装置不合理……它们都会导致文物受损。但即使有人将问题反映给上级,结局都是改进有限,隐患依旧存在。
这是爱新觉罗·溥仪最后一次头顶宣统帝号观看日落紫禁城。片刻之后,载着他与妻子婉容的汽车缓缓驶出神武门,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就这样离开了他与他的祖辈生活了260年的地方。
这是1924年11月5日的黄昏,宣统皇帝溥仪在宣布退位14年后,被废除帝号赶出紫禁城。
两个星期以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接管了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的中国宫廷,并在“遗老遗少”的抗议声中,将其所有藏品收归国有。
紫禁城的新故事,从这一刻开始。
紫禁城“更名”故宫
“今日开院,为双十节,此后是日为国家与博物院之两层纪念,如有破坏博物院者,即为破坏民国之佳节,吾人宜共保卫之。”前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首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李石曾面对乾清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宣告了故宫博物院的正式成立。李石曾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则早已高悬神武门上方。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正式对外开放,从曾经的皇室禁宫变身百姓口中的“故宫”。
这一天的北京城可谓万人空巷,几乎所有人都跑到乾清门广场上,等待进入参观。
随着开院典礼的结束,人们争相出入博物院各宫,观览宫殿建筑及陈列的古物。他们做梦都未曾想过,皇宫禁地及国宝有一天尽现眼前。
“唯因宫殿穿门别户,曲折重重,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且各现满意之色,盖三千年帝国宫禁一旦解放,安得不惊喜过望,转生无穷之感耶?”报纸描述着观摩盛况。
实际上,此时的故宫博物院,只包括紫禁城的“后寝”部分。紫禁城的“前朝”早在11年前就逐步辟为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即后来的古物陈列所。191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前朝”公开展览。
不过,开放区域只有武英殿一处,文华殿及三大殿等并未同时开放,因此陈列“古物”热点和规模不够,以致鲁迅参观古物陈列所时,感觉“殆如骨董店耳”。而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相继举办“立宪派”康有为等人写给溥仪密谋复辟的信函展,以及清帝朱批谕旨、末代帝后照片展览,故观者蜂拥。
再加上古物陈列所门票价格偏高,普通百姓难以问津,故宫博物院为扩大影响则定价较低,开放初期甚至半价酬宾。这也就不难理解,故宫博物院开放之初,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
但尽管声势浩大,开院后的故宫博物院仍步履艰难,一度在存废临界点徘徊。
存废之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起云涌,在二三十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古都北平,故宫博物院的领导人员也随之不断更迭,甚至一度出现其他机构“暂代”博物院管理故宫。
1926年3月,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段祺瑞以“共党嫌疑”罪名缉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石曾和博物院古物馆馆长易培基。两人只得南下避难,故宫博物院失去首领。董事会和理事会推举了新任代理领导人员,但段祺瑞依旧不甘心,放纵清室遗老到博物院取闹,还指使内务部官员干预博物院事务。
不久后,段祺瑞政府倒台,张作霖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独自把持北京政府。在他授意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0月下旬接管故宫博物院。而张作霖本人则放言“提取故宫藏物”。
为保护藏品,故宫博物院董事会与理事会奋起抗争,要求政府公开声明,“凡故宫之物不发还清帝、不变卖、不毁灭,并由院组织移交委员会点交”,点交时须由各界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监督点交,以清手续。这番争论一直到张作霖政府垮台,“故宫保管委员会”解体而不了了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北伐,并于1928年6月中抵定北平。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收故宫博物院,由易培基出任院长,着手拟订《故宫博物院组织法》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
军阀割据结束了,国家统一了,故宫博物院所有工作人员都以为故宫将从此振兴时,风波又起。
同年6月27日,国府委员经亨颐向政府递交了《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提案,提议将故宫改称废宫,并废除故宫博物院,拍卖故宫及藏品。一时间舆论哗然。
易培基、同盟会元老张继等人奔走呼吁、据理力争,南京政府最终否决了经亨颐的提案,故宫博物院化险为夷。
10月5日,《故宫博物院组织法》颁布,明文规定“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按规定,博物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并就理事会的职权及五个处、馆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至此,故宫博物院有了法律上、组织上的保障。
但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民国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1933年2月5日中午,上百辆板车进入故宫。第一批南迁文物在车夫的讨价还价声中被装上板车,经过在太和门前的集合与等待,天黑后从天安门运往前门外火车西站,把民族宝藏搬迁到远离战争的地方。而1948年初2972箱文物精品又被运往台湾。
从此以后,海峡另一边,多了一个台北“故宫博物院”。
周恩来批示闭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3月6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马衡留任,全体工作人员也都留在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也是从这天开始,故宫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整修。所有人分组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经多时日,至1952年底清理工作结束时,故宫内共清运出垃圾和渣土25万立方米。文物清点核对和古建筑维修保护也按部就班进行着。经过清点,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编号,计有“故”字号和“新”字号文物近百万件。
历经十几年,故宫博物院焕然一新,重新开放游览。1961年3月,故宫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接受文化部领导,博物院院长同时兼任文化部副部长。其30个机构设置从此基本定型。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又让故宫再次被关闭。
8月18日深夜,故宫博物院值班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值班人员拿起话筒,就听到“立即关闭故宫”的指示——这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刚结束的一个紧急会议上作出的决定。彼时,故宫内外的大字报早已铺天盖地。几天前,大约30名红卫兵闯到了神武门前,扬言“火烧故宫”、“砸烂紫禁城”。
8月19日一早,神武门下聚集了大批红卫兵,大喊“开门”。但由于故宫高耸的宫墙和深重的宫门不可逾越,他们在喊了一会儿口号后很快离去。第二年4月,北京卫戍区一营部队正式进驻,开始了对故宫的军事保护,直到1971年,故宫博物院准备再次开放。这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造反高潮已经过去。
由于多名外宾提出参观故宫的希望,而在外媒报道中,故宫前朝三大殿也“已被红卫兵砸毁”,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被下放咸宁“五七”干校后不久,即被周恩来召回北京待命。
1970年5月1日晚上,天安门城楼上,时任国务院文化组组长吴德与王冶秋确定了故宫开放的方针:实用、经济、朴素、美观。“美观不要过分强调,要朴素,和天安门协调就行了。”周恩来如此要求。
而为了达到“破旧立新”的目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前理事长李石曾手书“故宫博物院”的牌匾,也被替换成郭沫若的题字版本被重新挂上。
1971年7月5日,历经一年的整修,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五天后,它迎来了重开后的第一位外宾——秘密访华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人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除了2009年配合国庆阅兵演练临时闭馆两天,故宫博物院几乎每天都对公众开放,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但还是有一天例外。2008年5月5日,故宫武英殿书画馆突然闭馆一天。当时,这里正举行“故宫藏历代书画展”。
虽然故宫方面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但据知情者透露,闭馆的真正的原因是展出画作《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方的滴水淋湿,致使其核心部位舟船处的裱纸开粘。这种说法一天后得到官方确认。
《潇湘图卷》作者董源,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潇湘图卷》即是其中之一,属于一级甲等文物,堪称“国宝”。
然而,事发之后,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并未通报全院惩办相关责任人,只是让当时的工作人员撰写了一份检查;也没有采纳专家意见暂缓几天展览这幅画作,只做简单处理就又把画作摆放到展柜中。
《东方早报》援引中国文物网的报道称,故宫在文物管理方面的漏洞其实还有很多:展柜背板与暖气过于靠近,展柜开关装置不合理……它们都会导致文物受损。但即使有人将问题反映给上级,结局都是改进有限,隐患依旧存在。
“这不是人的问题是什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谢辰生始终认为,故宫的文物保护经费应该是充裕的,这样看来,工作人员工作上的掉以轻心,以及专业素质不高是文物受损的主要原因。
“我早就说过,易损的文物不要来回乱动,但他们就是不听,还经常把一些文物送出国展览。”
故宫博物院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副院长李文儒却与谢辰生观点相反。在他看来,经费太少才是不能将保护工作做好的重要因素。
他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收入的大头依旧是门票收入。每年可以统计的游客为800多万人次,每人40元(旺季60元),故宫博物院每年能够获得3至5亿元的门票收入。与此相比,包括出版物和旅游纪念品在内的文化商品的销售额一年也就几千万元。
但因为博物院收支两条线,门票收入在支付了当年所有运行成本后,需要把结余上缴财政。换句话说,如果要加强文物保护,或是整修宫殿,博物院只能等待中央的财政拨款。
这也就不难理解,故宫的一些商业化运作从本世纪初开始,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商业化的困惑
“明清皇帝后妃生活揭秘展”、“清代太监宫女生活展”、“明清八大谜、疑案展”……如今,只要走过故宫端门和午门中间广场两侧,每个游客都能看到这样的展览招牌。
里边的展品当然只是承包经营的小贩为吸引游客炮制的所谓文物,仍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游客上钩挨宰。他们不知道,虽然这片区域与天安门、故宫连成一体,但分别从属于三家管理机构:端门之外从属天安门管理处管理;端门和午门之间的地方属于端门管理处管理;午门以内,才是故宫博物院的管辖范围,展出真正的故宫藏品。
据《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广场两侧共有14个类似的展览,其中有些展览已存在了十几年,生意从来不曾间断。
与之命运相反的是,也有一家生意不错的店铺却在开业六年后被“赶”出故宫,它叫星巴克,美国西雅图的知名连锁咖啡店。
2007年初,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发表博文,批评星巴克开进故宫是“糟蹋中国文化”。这引发了当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论战”。虽然时任星巴克CEO吉姆·当诺在回复芮成钢的邮件中表示,星巴克是被中方邀请进故宫开设分店的,但事情最终仍以星巴克退出故宫而落下帷幕。
而争论远未就此停止。2009年8月8日,位于故宫神武门东的东长房游客服务区餐厅开业,媒体报道说,其中一碗拉面即定价30元,人们普遍觉得太贵。餐厅则解释称,拉面的价格是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制定,已经是降价销售,起初定价可是40元。
有论者就谈到,如果星巴克不宜留在故宫,国产品牌也不宜进驻,因为“故宫拉面”也是普泛意义上,商业对文化的侵蚀和威胁。最终,餐厅因“未完成各项审批工作”歇业,但几个星期后再次低调开张。拉面价格维持不变:30元一碗。
2011年5月8日,故宫发生窃案。三天后,芮成钢在其微博上说,听说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改成一个为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一时间,关于故宫商业运作的争论再次成为热点。
建福宫位于故宫西北角,于1923年遭遇火灾,焚烧殆尽。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福宫复建。这是故宫中至今唯一被国务院批准的复建工程。
2006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称,建福宫花园区域是用作接待各国高级贵宾、举办文博学术交流活动、记者招待会、筹办小型内部展览等用途的特殊场所,不对公众开放。
对此,故宫博物院新闻发言人冯乃恩2011年5月13日否认了“建福宫改成私人会所”的传言。而相关资料显示,建福宫早已举办过多场宴会。芮成钢在他那条微博最后说:“丢几件展品不可怕,可怕的是丢掉更宝贵的东西。”
* 田小雪
……
这是爱新觉罗·溥仪最后一次头顶宣统帝号观看日落紫禁城。片刻之后,载着他与妻子婉容的汽车缓缓驶出神武门,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就这样离开了他与他的祖辈生活了260年的地方。
这是1924年11月5日的黄昏,宣统皇帝溥仪在宣布退位14年后,被废除帝号赶出紫禁城。
两个星期以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接管了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的中国宫廷,并在“遗老遗少”的抗议声中,将其所有藏品收归国有。
紫禁城的新故事,从这一刻开始。
紫禁城“更名”故宫
“今日开院,为双十节,此后是日为国家与博物院之两层纪念,如有破坏博物院者,即为破坏民国之佳节,吾人宜共保卫之。”前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首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李石曾面对乾清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宣告了故宫博物院的正式成立。李石曾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则早已高悬神武门上方。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正式对外开放,从曾经的皇室禁宫变身百姓口中的“故宫”。
这一天的北京城可谓万人空巷,几乎所有人都跑到乾清门广场上,等待进入参观。
随着开院典礼的结束,人们争相出入博物院各宫,观览宫殿建筑及陈列的古物。他们做梦都未曾想过,皇宫禁地及国宝有一天尽现眼前。
“唯因宫殿穿门别户,曲折重重,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且各现满意之色,盖三千年帝国宫禁一旦解放,安得不惊喜过望,转生无穷之感耶?”报纸描述着观摩盛况。
实际上,此时的故宫博物院,只包括紫禁城的“后寝”部分。紫禁城的“前朝”早在11年前就逐步辟为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即后来的古物陈列所。191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前朝”公开展览。
不过,开放区域只有武英殿一处,文华殿及三大殿等并未同时开放,因此陈列“古物”热点和规模不够,以致鲁迅参观古物陈列所时,感觉“殆如骨董店耳”。而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相继举办“立宪派”康有为等人写给溥仪密谋复辟的信函展,以及清帝朱批谕旨、末代帝后照片展览,故观者蜂拥。
再加上古物陈列所门票价格偏高,普通百姓难以问津,故宫博物院为扩大影响则定价较低,开放初期甚至半价酬宾。这也就不难理解,故宫博物院开放之初,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
但尽管声势浩大,开院后的故宫博物院仍步履艰难,一度在存废临界点徘徊。
存废之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起云涌,在二三十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古都北平,故宫博物院的领导人员也随之不断更迭,甚至一度出现其他机构“暂代”博物院管理故宫。
1926年3月,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段祺瑞以“共党嫌疑”罪名缉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石曾和博物院古物馆馆长易培基。两人只得南下避难,故宫博物院失去首领。董事会和理事会推举了新任代理领导人员,但段祺瑞依旧不甘心,放纵清室遗老到博物院取闹,还指使内务部官员干预博物院事务。
不久后,段祺瑞政府倒台,张作霖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独自把持北京政府。在他授意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0月下旬接管故宫博物院。而张作霖本人则放言“提取故宫藏物”。
为保护藏品,故宫博物院董事会与理事会奋起抗争,要求政府公开声明,“凡故宫之物不发还清帝、不变卖、不毁灭,并由院组织移交委员会点交”,点交时须由各界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监督点交,以清手续。这番争论一直到张作霖政府垮台,“故宫保管委员会”解体而不了了之。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北伐,并于1928年6月中抵定北平。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收故宫博物院,由易培基出任院长,着手拟订《故宫博物院组织法》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
军阀割据结束了,国家统一了,故宫博物院所有工作人员都以为故宫将从此振兴时,风波又起。
同年6月27日,国府委员经亨颐向政府递交了《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提案,提议将故宫改称废宫,并废除故宫博物院,拍卖故宫及藏品。一时间舆论哗然。
易培基、同盟会元老张继等人奔走呼吁、据理力争,南京政府最终否决了经亨颐的提案,故宫博物院化险为夷。
10月5日,《故宫博物院组织法》颁布,明文规定“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按规定,博物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并就理事会的职权及五个处、馆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至此,故宫博物院有了法律上、组织上的保障。
但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民国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1933年2月5日中午,上百辆板车进入故宫。第一批南迁文物在车夫的讨价还价声中被装上板车,经过在太和门前的集合与等待,天黑后从天安门运往前门外火车西站,把民族宝藏搬迁到远离战争的地方。而1948年初2972箱文物精品又被运往台湾。
从此以后,海峡另一边,多了一个台北“故宫博物院”。
周恩来批示闭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3月6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马衡留任,全体工作人员也都留在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也是从这天开始,故宫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整修。所有人分组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经多时日,至1952年底清理工作结束时,故宫内共清运出垃圾和渣土25万立方米。文物清点核对和古建筑维修保护也按部就班进行着。经过清点,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编号,计有“故”字号和“新”字号文物近百万件。
历经十几年,故宫博物院焕然一新,重新开放游览。1961年3月,故宫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接受文化部领导,博物院院长同时兼任文化部副部长。其30个机构设置从此基本定型。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又让故宫再次被关闭。
8月18日深夜,故宫博物院值班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值班人员拿起话筒,就听到“立即关闭故宫”的指示——这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刚结束的一个紧急会议上作出的决定。彼时,故宫内外的大字报早已铺天盖地。几天前,大约30名红卫兵闯到了神武门前,扬言“火烧故宫”、“砸烂紫禁城”。
8月19日一早,神武门下聚集了大批红卫兵,大喊“开门”。但由于故宫高耸的宫墙和深重的宫门不可逾越,他们在喊了一会儿口号后很快离去。第二年4月,北京卫戍区一营部队正式进驻,开始了对故宫的军事保护,直到1971年,故宫博物院准备再次开放。这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造反高潮已经过去。
由于多名外宾提出参观故宫的希望,而在外媒报道中,故宫前朝三大殿也“已被红卫兵砸毁”,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被下放咸宁“五七”干校后不久,即被周恩来召回北京待命。
1970年5月1日晚上,天安门城楼上,时任国务院文化组组长吴德与王冶秋确定了故宫开放的方针:实用、经济、朴素、美观。“美观不要过分强调,要朴素,和天安门协调就行了。”周恩来如此要求。
而为了达到“破旧立新”的目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前理事长李石曾手书“故宫博物院”的牌匾,也被替换成郭沫若的题字版本被重新挂上。
1971年7月5日,历经一年的整修,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五天后,它迎来了重开后的第一位外宾——秘密访华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人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除了2009年配合国庆阅兵演练临时闭馆两天,故宫博物院几乎每天都对公众开放,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但还是有一天例外。2008年5月5日,故宫武英殿书画馆突然闭馆一天。当时,这里正举行“故宫藏历代书画展”。
虽然故宫方面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但据知情者透露,闭馆的真正的原因是展出画作《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方的滴水淋湿,致使其核心部位舟船处的裱纸开粘。这种说法一天后得到官方确认。
《潇湘图卷》作者董源,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他的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潇湘图卷》即是其中之一,属于一级甲等文物,堪称“国宝”。
然而,事发之后,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并未通报全院惩办相关责任人,只是让当时的工作人员撰写了一份检查;也没有采纳专家意见暂缓几天展览这幅画作,只做简单处理就又把画作摆放到展柜中。
《东方早报》援引中国文物网的报道称,故宫在文物管理方面的漏洞其实还有很多:展柜背板与暖气过于靠近,展柜开关装置不合理……它们都会导致文物受损。但即使有人将问题反映给上级,结局都是改进有限,隐患依旧存在。
“这不是人的问题是什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谢辰生始终认为,故宫的文物保护经费应该是充裕的,这样看来,工作人员工作上的掉以轻心,以及专业素质不高是文物受损的主要原因。
“我早就说过,易损的文物不要来回乱动,但他们就是不听,还经常把一些文物送出国展览。”
故宫博物院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副院长李文儒却与谢辰生观点相反。在他看来,经费太少才是不能将保护工作做好的重要因素。
他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收入的大头依旧是门票收入。每年可以统计的游客为800多万人次,每人40元(旺季60元),故宫博物院每年能够获得3至5亿元的门票收入。与此相比,包括出版物和旅游纪念品在内的文化商品的销售额一年也就几千万元。
但因为博物院收支两条线,门票收入在支付了当年所有运行成本后,需要把结余上缴财政。换句话说,如果要加强文物保护,或是整修宫殿,博物院只能等待中央的财政拨款。
这也就不难理解,故宫的一些商业化运作从本世纪初开始,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商业化的困惑
“明清皇帝后妃生活揭秘展”、“清代太监宫女生活展”、“明清八大谜、疑案展”……如今,只要走过故宫端门和午门中间广场两侧,每个游客都能看到这样的展览招牌。
里边的展品当然只是承包经营的小贩为吸引游客炮制的所谓文物,仍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游客上钩挨宰。他们不知道,虽然这片区域与天安门、故宫连成一体,但分别从属于三家管理机构:端门之外从属天安门管理处管理;端门和午门之间的地方属于端门管理处管理;午门以内,才是故宫博物院的管辖范围,展出真正的故宫藏品。
据《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广场两侧共有14个类似的展览,其中有些展览已存在了十几年,生意从来不曾间断。
与之命运相反的是,也有一家生意不错的店铺却在开业六年后被“赶”出故宫,它叫星巴克,美国西雅图的知名连锁咖啡店。
2007年初,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发表博文,批评星巴克开进故宫是“糟蹋中国文化”。这引发了当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论战”。虽然时任星巴克CEO吉姆·当诺在回复芮成钢的邮件中表示,星巴克是被中方邀请进故宫开设分店的,但事情最终仍以星巴克退出故宫而落下帷幕。
而争论远未就此停止。2009年8月8日,位于故宫神武门东的东长房游客服务区餐厅开业,媒体报道说,其中一碗拉面即定价30元,人们普遍觉得太贵。餐厅则解释称,拉面的价格是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制定,已经是降价销售,起初定价可是40元。
有论者就谈到,如果星巴克不宜留在故宫,国产品牌也不宜进驻,因为“故宫拉面”也是普泛意义上,商业对文化的侵蚀和威胁。最终,餐厅因“未完成各项审批工作”歇业,但几个星期后再次低调开张。拉面价格维持不变:30元一碗。
2011年5月8日,故宫发生窃案。三天后,芮成钢在其微博上说,听说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改成一个为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500席会籍面向全球限量发售。一时间,关于故宫商业运作的争论再次成为热点。
建福宫位于故宫西北角,于1923年遭遇火灾,焚烧殆尽。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福宫复建。这是故宫中至今唯一被国务院批准的复建工程。
2006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称,建福宫花园区域是用作接待各国高级贵宾、举办文博学术交流活动、记者招待会、筹办小型内部展览等用途的特殊场所,不对公众开放。
对此,故宫博物院新闻发言人冯乃恩2011年5月13日否认了“建福宫改成私人会所”的传言。而相关资料显示,建福宫早已举办过多场宴会。芮成钢在他那条微博最后说:“丢几件展品不可怕,可怕的是丢掉更宝贵的东西。”
* 田小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