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盆大的游泳池
长期资本管理的另外一个投资策略是利率掉期套利。利率掉期合同是交易量巨大的一种柜面交易产品,最简单的一种是固定利率调浮动利率的掉期。这种掉期合同设有一个面额,合同的甲方定期按照某个浮动的利率(比如LIBOR)支付给乙方利息,乙方则按照合同签订的时候双方同意的固定利率(这叫掉期利率)定期支付给甲方利息,所以我们大致估计,固定利率大概就是将来一段时间浮动利率的平均值。最先使用掉期合同的是发行了债券的大公司,这些公司发行的债券一般是固定利率的,因为债券传统上是支付固定利息的。但是,公司的未来盈利却是变化的,通常经济好的时候公司的利润高,但是通常经济好的时候社会利率水平也比较高,所以公司更愿意支付浮动利率。于是,利率掉期这种产品被银行开发、包装、销售和交易,专门为了帮助公司来管理风险。
掉期虽说是银行为了公司发明的,但是现在除了公司之外,使用这种产品更多的是各类投资人和银行,银行之间的交易占了掉期交易相当大的份额。利率掉期合同的期限一般比较长,可以是10年、20年或者更长,通常交易面额也比较大,所以个人想要交易这种产品并不容易。除了利率掉期合同之外,掉期期权合同也很流行,掉期期权可以理解成掉期合同外加防止赔钱的保险合同,这类产品的标价、交易、分拆、管理自然离不了布莱克-舒尔斯-默顿的量化方法。
掉期合同的固定利率和同样期限的政府债券利率相比一般要稍微高一些,这叫掉期利差。长期资本管理的狮子般的眼睛盯上了这个利差。这个利差反映的是互相交易掉期合同的大银行的信用级别和政府信用级别的差别:政府的信用通常要比大银行的信用稍微高一些,掉期利差通常不过二三十个基点。可是有时候市场比较紧张,这时候掉期利差就会高一些,这又是一种过激反应。长期资本管理就等着市场上的傻子们犯傻:掉期利差高的时候长期资本管理就会杀入市场,购买收入固定利率同时支付浮动利率的掉期合同。利差高,就意味着掉期合同的固定利率相对较高。等到利差回落,长期资本管理再把合同卖出去,坐收利润。值得一提的是,长期资本管理并不是把原来的合同卖出去,而是重新签订一份新的合同,新的合同是支付固定利率同时收入浮动利率的掉期合同,其他的条件和旧的合同完全一样。旧的合同是收固定、付浮动,新的合同是付固定、收浮动,这样浮动利率的部分互相抵消,固定利率的支付差额就是长期资本管理的利润。长期资本管理要和两家银行同时保留合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长期资本管理的衍生工具越来越多,1995年,面额为6500亿美元,到了1997年,面额达到12500亿美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利率掉期利差套利的策略就是假定掉期利差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平均值,如果市场利差过高,那么自动卖出利差,等待利差回落以后获利。利率掉期利差套利的策略被很多人使用,长期来看没有什么错误,长期资本管理过去使用这个策略赚过很多钱,一些银行也开始效仿,但是教授们低估了另外一种风险,那就是流动性风险。
1998年年初,掉期利差再次上升。长期资本管理照旧操作,购买收入固定利率支付浮动利率的掉期合同。很多银行那时候也都有了类似的套利操作小组,它们也采取相似的做法。但是这一次,利差不仅没有下跌,反而进一步攀升。一些和长期资本管理交易的大银行发现苗头不对,开始减少掉期交易的数额,梅里韦瑟的老主家所罗门兄弟突然扬言要退出利率套利交易,这更使许多银行产生恐慌,开始在市场上反转它们过去的交易(过去卖了,现在买回来),这使利差进一步高攀。更加要命的是,市场的流动性转眼之间就不见了,买入价和卖出价之间的价差陡然上升,高到常常是有价无市,要想做一笔掉期买卖就要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长期资本管理这个巨人,怀揣着12500亿美元的合同,站在10米跳台上,突然发现脚下的游泳池变得只有洗澡盆那样大,如果它要是强行跳下去,后果我们都可以想象。流动性风险是教授的模型里面所没有考虑的因素。长期资本管理手中持有大量的掉期合同,它们的窟窿越堵越大。
忻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