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明智的援欧筹码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市场经济地位,欧洲,出口,中国
  • 发布时间:2011-09-26 09:03
  援欧并非交易。这是一句外交辞令。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9月20日针对“中方会否将市场经济地位作为救助欧洲的条件之一”的一番表态明确否认了二者的关系。这是一个不仅恰当、而且十分高明的说辞。

  必要的外交辞令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曾称,对于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加大对欧洲投资。也希望欧盟、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大胆地从战略上看待中欧关系,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但在9月20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沈丹阳说:“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和支持欧洲应对债务危机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不认为两者之间一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往往都是不设定前提的,我们只是希望在以诚待人的同时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称赞说:“这一表态很好,不能把二者扯在一起”。当前欧债前景极不明朗的时刻买欧债风险很大,因此像救助,但仍是投资行为,提些要求是正当的,但没必要和取得市场经济地位联系到一起。

  “两件事扯在一起不明智,应该跟欧洲就事论事。”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余永定也对《投资者报》表示,欧洲深陷困境,中国此刻出手是救人去了,可以要求欧洲对中国的投资负些责任,但不宜趁机让欧洲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做了好事还招人骂的不高明策略。

  “市场经济地位”有多重要

  但谁都看得出来,在发达国家纷纷节俭度日时,坐拥3.2万亿美元外储的中国正被寄予充当“救世主”或“冤大头”的厚望。

  援欧不是交易,没有附带的政治条件——这是明面上讲话,是高明的外交辞令。但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新一轮危机下的博弈中,都各有各的盘算:我付出什么,又能换到什么?

  从博弈双方的多重利益选择看,中欧双方都对对方有多种需求,也有多个可以做出让步的领域,但在买不买欧债的关键时刻,为什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陈旧话题重又出现?

  余永定对此有个生动的解释——欧洲人在“声东击西”。在他看来,中国人总为得不到“市场经济地位”而纠结,外国人只要以此来说事,中国就上套,老外正好说:“既然你那么想要这个,那就买我们点债吧”。“其实老外想跟你要的就是让你买债,什么地位不地位的不那么要紧”,余永定说。

  此前,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尚未就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作出任何承诺。

  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来,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承认中国具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欧美日等重要贸易伙伴尚未对此“妥协”。

  在国际贸易中,“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必须根据该产品在生产国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其正常价格;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不使用出口国的原始数据,而是选取一个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数据来替代计算所谓的正常价值,进而确定倾销幅度。如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时,就曾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中国彩电的生产成本。其时,新加坡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中国的产品自然被计算成倾销。

  因此获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贸环境。

  在当年的“入世”谈判中,中国曾接受了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等的不利条款。中国入世时首席谈判官龙永图曾谈到,不必夸大其危害性。非市场经济地位只是指那些遭到反倾销调查的企业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涉及面很小。而且“入世”后中国企业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时没有拿政府补贴,没有恶意竞争,没有做假账,没有削价,就是市场经济,就采用中国国内的价格或成本;如果不能证明,才会采用替代国的价格或成本。

  “入世”十年过去,中国外贸总量已显著扩大。余永定对记者表示,在中欧贸易上,不管有没有市场经济地位,欧洲该怎么办还会怎么办,影响不会太大。而购买欧债要冒的风险明显要高得多。

  急于争取恐白费心力

  “如果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中国贸易投资的气氛会好一点,中国商品在反倾销上的损失会小一点,我们在具体案例的处理上会主动一点,灵活性更大一点。”霍建国说,“就算得不到,按世贸条款,2016年中国也将自动获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

  根据当年所签条款,“非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应在加入之日后15年内终止”。

  “应该说,欧美有可能在2016年前,估计2013、2014年就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反正2016年也自动是你的了,不如早点送你当个人情。”霍建国说。

  不过,撇清援助欧洲和承认中国具有市场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外交策略上的必要,在霍建国看来,即便是出于博弈和交换的考虑,也未必成功。

  他表示,欧洲人在给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一事上十分较劲儿,尤其对于英国这样老牌的欧洲国家来说,很难放下身段,他们倾向于认为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而且援助欧洲本质上是投资,还要寻求回报,带有政治条件很难成功,因此即便是中国在投资欧洲上做出很大让步,也难保能很快换取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

  霍建国介绍说,中国曾有段时期加强了对欧工作的力度,当时欧洲人承诺会推进对中国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工作,但此后没了下文,说明欧洲人并非真心帮中国。

  欧洲的失策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博客,微博)则对记者表示,中欧在此事上相持不下是一大悲哀。“中国都表态要扶欧洲一马的,没想到人家不仅卖乖,还想趁机捞一把”。但相比之下,更是欧洲的悲哀,“放眼全世界,唯有中国才能救欧洲,一旦中国不下套,欧洲再继续硬下去便可能死无葬身之地,要软下来却颜面无存。”

  霍建国认为,从2016年中国将自动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来看,欧洲的坚持有点失策。而且从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所应达到的五条标准看,中国是符合的,但欧洲理解的标准更为苛刻,因此一直不予放行。

  《投资者报》记者 潘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