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2与GDP比率为何这么高?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GDP,M2,货币,利率
  • 发布时间:2011-09-26 09:05
  当全球都在为欧债国家遭遇流动性瓶颈而四处奔忙的时候,中国却日益凸显钱“多”的苦恼。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然而一个不能不令人担心的事实是,货币供应的速度,却上涨得更快。以现在的速度下去,今年底M2/GDP(广义货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1.9倍的历史新高,并不是不可能之事。

  9月21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估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国内的贷款总量相当于GDP的173%,这远远高于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信贷水平。

  可以说,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因此,相关部门不能没有危机感,靠货币堆砌的繁荣,总会有“自食恶果”的一天。

  低效的M2

  一般来说,社会整体信用规模(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会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从最近十年的数据观察,美、日、巴西、印度、韩国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尽管M2与GDP之比各有高低,但他们基本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像美国、韩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尽管也祭出了一系列的货币宽松来刺激经济,但前者M2与GDP之比,一直在0.5~0.6的范围,后者更是在0.12~0.15之间。

  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的货币规模呈现出与名义GDP同步高增长的态势。过去三年,货币供应量激增30万亿元以上,几乎翻番。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2010年底达到1.8倍的高位,今年则有可能到1.9倍。

  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元本币拉动的则是接近2美元的GDP。

  为了说明中国货币供应的飞速增长,不妨拿现行价格的GDP做比较,这样会更直观。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0.8万亿元,2010年达到40.12万亿元,十年增长了2.7倍;而货币供应呢,则由期初的15.8万亿元激增到2010年末的72.59万亿元,翻了3.6倍。

  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既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70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保守的估计,年底货币供应量起码也得站上80万亿元的台阶。

  不应完全归咎直接融资

  相关部门的解释是,以M2与GDP之比判断货币超发不准确。央行发布的《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一般而言,间接融资比重高,银行融资占比大,一国货币总量相对就会比较多,因为银行资产扩张会派生存款,增加全社会货币供给;而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等)只涉及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和交换,货币总量并不发生变化。

  这样的逻辑是否正常,值得怀疑。在日本,直接融资占比比我们还高,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银行提供的国内信贷与GDP之比,日本常年在300%以上,中国还仅仅是120%~150%之间,这又如何解释中国的M2/GDP比率远远超过日本呢?

  除了日本,还有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同样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出口导向经济体,在经济赶超阶段都表现出货币增速与实际GDP增长基本同步。唯独中国,是个另外。

  官方还有一种解释,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也导致M2/GDP比率攀高。这话就更值得推敲。巴西、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其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也不会比中国强多少,他们的M2与GDP之比,却只有0.2和0.4左右的水平。为何中国就到了他们的五倍之上?

  利率管制的恶果

  当然,M2/GDP比例的高低必然受到外汇占款、货币流通速度、高储蓄、投资渠道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不可否认,但同邻国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真正的原因在哪里?或许还是长期以来利率受到高度管制的副产品。当然,这是有关部门避口不言的禁区。

  一直以来,为了保住经济的繁荣景象,让资金成本尽可能的低廉,带动投资、拉动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长盛不衰的一剂“良方”。不仅仅金融危机阶段如此,之前也是这个套路,只不过一场全球危机使之更加肆无忌惮而已。

  现在,国内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是6.56%。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一年期的拆借利率早就越过了5%。资金一级市场都到了这样的高位,可二级市场就只会“原地踏步”。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而价格反过来又会影响供求,这是经济学的常识。试想一下,明显低于真实估值的资金谁不想要?货币满天飞自然就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市场中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低息资金,这也是金融双轨制的另一大恶果。而这样的结果验证,靠货币无限扩张的方式维系的繁荣,是低效的,只能是一个肥皂泡。

  《投资者报》评论员 华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