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为什么不会出现温州式跑路潮

  近期,在广东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举办的上市培训课上,有些珠三角本土的企业家表示“感受深刻”:以前觉得只要有产品有市场就行了,可后来突然发现,自己以前是老大,现在老二、老三甚至老六、老七都上市了,比我更有钱了。

  不少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行业人士指出,即使粤商意识到了资本运作的重要性,由于“群体性懒惰”,并没有做出适时调整。

  “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更多还是靠慢慢做大做强,即使利用民间借贷,也不像温州那么离谱。成立了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产生了一些效果。不过,在我看来,不急不躁,慢慢打拼,还是珠三角中小企业的主流。往好的说,是务实精神;往坏的说,是小富即安。”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为什么要做企业

  “你现在还开厂啊,胆子太大了,”一位东莞的朋友对刘小锋说。

  对此,刘小锋只能用“无奈”来形容: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银根收紧,融资难度大,本身占有资源少。另一方面,在充满诱惑和浮躁的氛围中,很多中小企业家乐于参与炒股、炒房,幻想一夜暴富。

  刘小锋是广州千江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西北人。上世纪80年代,刘小锋来到广东,90年代开始创业,通过一系列并购和分拆,现在已拥有7家子公司,成为“外地人来广东发展”的新粤商中的一员。

  面对如何看待“实业”的问题,刘小锋说:“实业必须有自己专业制造的产品,像温州的某服装企业,本行业销售额20多亿,却有200多亿的房地产、银行资金和股票,它就不叫服装企业了。”

  另一方面,刘小锋认为“术业有专攻”,衡量一个企业的生命力的标准,不仅是其规模,而且是市场占有率和占有时间。像珠三角也有很多“隐形冠军”,虽然不出名,但在某个行业里占据国内外很大一部分市场。

  至于企业是否应该追求上市,融进资本市场,刘小锋说,上市对扩大规模化、整合资源和规范管理有关键作用,但走在这条路上,“我们往往会忘记原始的出发点,那就是为什么要做企业?”

  “我在天津的一个朋友,自己的公司上市后,发现资本市场来钱太快,不过他还是想钻研自己的业务,但整天得跟证监会、银监会打交道。后来他对我说,‘男的不要做金融,女的不要做妓女’,因为做了金融就对生产不感兴趣,实业的投资回报太慢了。”

  刘小锋还对本刊记者举了个例子:正如跳高,企业发展也是有极限的,要超越极限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上市是对资本有需求的时候,如果没有需求那为什么要上市呢?整天要跟银监会、证监会和股东打交道,有什么意思?”刘小锋对本刊记者说。

  目前,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在其下300家中小企业选出40家企业,准备上市。刘小锋的千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能上我非常高兴,不能上我也无怨无悔,不是说离开资本市场就没有道路了。”刘小锋从容地对本刊记者说。

  为什么不会出现跑路潮

  实际上,刘小锋并不孤单。

  “最近我接触一些珠三角中小企业老板,他们还是在坚持做实业,哪怕利润薄了许多。”彭澎对本刊记者说。

  近期,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提出“珠三角不会出现温州民企那样的跑路潮”的结论。

  对此,彭澎在其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其原因有三:粤商务实、实业根基牢固,投机性和资本运作意识不如浙商。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彭澎在其调研中就发现,珠三角一些企业家把自己不借贷、不负债当作一种优势和优点来介绍,“连广州市首任私营企业协会会长也是如此”。

  “富力地产集团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彭澎说,当时,这家“双老板制”企业的董事长李思廉竭力主张上市,但包工头出身的总裁张力却一直对上市不感冒。最后好不容易才被李思廉说服,富力在香港上市。

  “中小企业更多还是靠慢慢做大做强,即使利用民间借贷,也不像温州那么离谱。成立了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产生了一些效果。不过,在我看来,不急不躁,慢慢打拼,还是珠三角中小企业的主流。往好的说,是务实精神;往坏的说,是容易小富即安。”彭澎对本刊记者说。

  实际上,包括格力董明珠、华为任正非、联邦家私杜泽华、凤铝铝材吴小源等广东经济风云人物,绝大数都是实业家代表。“2011年广东十大经济风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也被定为“向实业致敬!”

  主办方解释,当前整个社会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都有所衰落。但实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广东乃至中国的产业根基,稳定的就业和实体财富的创造都有赖于实业。为避免出现类似香港和美国的产业空心化问题,需要企业家群体坚守实业。

  “中小企业做实业,制造生产生活用品,养活成百上千人,又源源不断地纳税,对政府财税的贡献最终超过地产商,哪一点给政府添麻烦了呢?”作为实业坚守者,刘小锋向本刊记者道出自己呼吁政府支持实业的理由。

  “在向坚持实业的企业致敬之余,更多的要给他们以信心。”广东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谢泓说,很多中小企业家对产业环境不看好,感觉做实业累,对于做强做大企业也没信心。

  “粤商重务实,他们中不少认为‘认为做得好不如卖得好’,而在不稳定的产业环境和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他们很多人往往选择移民国外,或者把厂房卖掉做基金之类的投资,这对中小企业家自身来说没多大损失,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很大的。”谢泓强调。

  务实过头了吗

  对于“向实业致敬”,王先庆认为“一半赞成,一半反对。”

  在2011年6月召开的珠三角“速度经济”暨粤商企业发展论坛上,不少专家提出,融进资本市场成为粤商企业转型的关键。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在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粤商稳健有余进取不足,务实过头,重视短期利益,这些都限制了粤企进一步的发展。

  “粤商的模仿创新技术实际上是非常高的,但关键问题是不知道开拓市场,把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而依然是招商引资搞制造。”王先庆对本刊记者说,浙商的资本精神走在全国前列,而广东更偏重实业精神,后者是基于传统的粤商思维和经营模式,但成熟的市场经济,一定是虚实结合的结果。

  王先庆说,自己曾跟多位粤商解释这个道理,让他们到中部一些地方去投资,但他们中很多都表示:“算啦,有产出和市场就行,不断并购形成产业体系,太累啦。”“我知足常乐,有这么多钱够了,手上还有物业收租,喝茶去了,跟外地人斗智斗勇感觉很累。”

  在王先庆看来,比上市数量少更严重的是,不少珠三角上市公司并没有将上市当做并购、做大做强的平台。

  “我们不少公司的上市跟没上市结果一样,拿了上市指标,结果什么也没做。像广州友谊和东方宾馆,完全不像浙江银泰那样四处收购,大规模资本运作。”

  对此,谢泓也坦承,不少粤商目前还保存着“做得好不如卖得好”的观念。近期,在中小企业为会员举办的上市培训上,有些本土的企业家对他说,以前觉得开公司只要有产品有市场就行了,可后来突然发现,自己以前是老大,现在老二、老三甚至老六、老七都上市了,比我更有钱了。

  “他们对我表示感谢,说上市培训班让自己对上市有了‘深刻认识’。”

  但不少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指出,即使粤商意识到了资本运作的重要性,由于“群体性懒惰”,并没有做出调整。

  “研究珠三角企业二十多年,我一直以来认为,珠三角企业整体在资本运作方面较为保守。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在推动珠三角企业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有些老板好不容易才转型。”彭澎说。

  不过谢泓却认为,粤商的学习能力很强,一旦接触到新的观念,意识到了好处所在,就会立即学习并运用。并且粤商在长期的OEM过程中,已有不少国际化运营经验,因此在资本运作方面很有潜力。

  没以前那么“纯”了吗

  “实际上现在所说的粤商,已经脱离传统的商帮概念。粤商传统的一些好的或不好的因素正在逐渐淡化,而建立现代企业理念,才是粤商最应该做的。”谢泓对本刊记者说。

  彭澎也认为,一方面“新粤商”在观念上的冲击和经营上的互动融合,使珠三角企业没有以前那么“纯”了;另一方面,深圳是国内一大资本市场,而美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的投行经常来珠三角推销上市方案,还是有些企业忍不住一搏的,“这些企业积极利用资本,身上的岭南文化基因少一些。”

  在这方面,作为广东高科技企业商会秘书长的王理宗更是感到自信:“从科技企业人才结构来看,受过良好教育,到了广东、深圳以后,受当地文化影响,非常有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广东有深交所,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广东比浙江要多。而在股权投资和产权购买,以及质量、持续性和品牌价值方面,广东都是有优势的。”

  但王理宗指出,粤商还缺乏浙商的抱团意识,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还普遍存在单干、研发资源不对称的问题。而在人才方面,粤商的务实也往往导致拿来主义,不注重自身对人才的培养。现代企业竞争和核心即在人才。

  “粤商要转型,要改变‘做得好不如卖得好’的观念,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持续发展。”谢泓指出。

  但是,这条道路困难重重。

  在管理体制方面,王先庆则认为,“在广东,外经贸厅管外资服务,经信委管工业,发改委搞规划,而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抓现代服务业,这是深层次的问题。”

  内因方面,“粤商在这方面很谨慎,因为资本运作涉及到个人和家族的利益,而广东的家族企业多,股权过于单一,税收方面也有一些问题。上市后运营成本也会提高,灵活性降低,可隐秘的东西也少了。”王理宗对本刊记者说。

  《望东方周刊》记者谢正龙|广州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