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毕加索”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毕加索,展览,艺术
  • 发布时间:2012-02-13 15:38
  在中国人眼里,毕加索是神圣的。

  2011年,从法国上空飞来了8架飞机,里面装着的毕加索作品,在世博会中国馆开展了,租展费和保险费高达150万欧元。2012年2月,8辆大型保险车将这批画作运达蓉城,并将在2月28日开启一场“东张西毕”的百年邂逅。

  在承办方的名单里,有一家民营企业--北京博揽九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董事长朱明岭正是“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上海站)”组委会秘书长。

  与上海站不同,成都站多了一些新花样。

  不单毕加索作品亮相,与之对话的还有张大千。只不过,张的原作较少,大多是携带四川特色的蜀绣。“和上海站相比,成都站多了一些民族特色,”博揽九州CEO杨光说,“我们将毕加索作品带到成都,并不是推崇西方,而是希望借鉴西方的文化现象,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一洋一中,东西文化又对话了。

  杨说,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中国,这是第一起由民营企业出资托起的艺术大家展览。

  正如那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场租展费与保险费达90万欧元的展览,几乎没有收益可言。博揽九州这位出资方却在一次大胆的尝试中,探索着商业与艺术之间微妙的关系。

  成本是铁定的,收入无非来自门票以及与毕加索艺术相关联的衍生品,其所得收入还将全部捐赠给”中国毕加索少年儿童基金会“。算来算去,这几乎就是一个赔钱的买卖。杨光从未视之为买卖,他说,不谈收益,首先要进行一种探索。既然毕加索在西方能形成那么大的影响力,那么在中国的艺术界里,也一定能找到中国的毕加索,如果这一代没有,还能在下一代中进行培养。

  所以,他们成立中国毕加索少年儿童基金会,定期开展文化活动,比如青少年临摹毕加索,青少年绘画大赛。在这些衍生性的活动里,发掘中国的艺术人才,中国的毕加索。

  这种类基金模式,与中国现存的艺术品基金极为类似,他们挖掘”蓝筹股“,”小盘股“,耗不起培养”原始股“的时间。这里的空当,给那些耗得起时间的买家更多的机会。

  更确切地说,毕加索本身的出位,也是源于这种类基金模式的”熊皮“协会。1904年,”熊皮“协会基金的经纪人让安德列买过毕加索的《萨坦邦克一家》,入手时1000法郎,出手时12650法郎。

  以毕加索出位的方式,寻找中国的”毕加索“,有点意思。

  毕加索是个当头炮,此站之后,他们还会复制这一模式,将毕加索换成莫奈,换成梵高,将张大千换成……总之,就是将世界上顶级的艺术品,在中国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与中国的艺术品对话。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一笔比长线还要长线的投资。如果说,在发展文化艺术之余,也能以较低的成本挖到中国艺术的”原始股“,那么,风投在Facebook上获得的800倍回报,对于艺术品来说,或许只是九牛一毛。

  《投资者报》记者 肖妤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