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失衡的全球市场?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美国,金融
  • 发布时间:2012-02-13 15:52
  在这个日益纷繁浮躁、瞬息万变的经济年代,潜心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著作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已成为一种奢侈,诸多“枯燥乏味”的专业名词和分析每每令普通读者困惑甚至抓狂,而今这一怪象已蔓延到相当多的财经媒体。

  因此,那些溶合了大量史料数据、酣畅阅读感、阴谋论乃至奇幻小说元素的财经读物大肆侵吞市场空白。例如《货币战争》系列,又如在书店中霸居一整个专柜的郎咸平著作。经济学家陈志武不客气地斥之为知识鸦片,“让你感觉良好,情绪上很满足的同时,实际上让你麻醉起来,没有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在经济学教科书与阴谋论奇幻小说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去芜存菁又不失鲜活的阅读感?我推荐这本《自由市场的坠落》。

  作为诺奖得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最新的力作,本书几乎触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所有核心议题。书中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进行条分缕析,对如何克服危机的后果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远不限于此,次贷危机只是一根红线,围绕它展开的是全球经济的大棋局与大趋势。

  作者突破常规的叙事手法以及由此营造的冲突感和跳跃性的笔触,如同太极,厚重而富有张力不失美感。“还似侦探小说,它运用恰到好处的神秘感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美国如何步入自由坠落的深渊?何种政策或事件触发了本次大危机?全球将如何走出并阻止下一场危机?”新华社资深财经媒体人士孙时联对作者的叙事及分析技巧同样赞赏有加。

  本书对中国盛行一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予以当头棒喝。“里根总统和撒切尔首相开创了‘自由市场’的革命,但是很明显,人们总是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市场造成的结果并非总是有效的,我们总是看到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斯蒂格利茨批评格林斯潘、伯南克,声称不仅直到泡沫破灭前他们都无法预知泡沫存在,而且即使知道泡沫的存在,他们也无能为力。

  他对美国现行制度同样颇有微辞,“以维持自由市场经济为幌子,政府创造的却不是一个真实的市场。虽然奥巴马政府已经不再走接管的政策路线,但他所做的比国有化更差:其政策是‘人造’资本主义,它将收益私有化,却将损失社会化。救助计划是‘不公平’的,它对银行家过于慷慨,却让普通百姓承担高额的成本,这种不公平的感受和现实使得我们处理危机更加困难。”或许后来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正是公众对人造资本主义和不公平的一种强烈控诉方式。

  书中旁征博引,用大量的案例、言论和数据再现过去几十年来自由市场的全貌,当然主要是其荒谬、自相矛盾与低效率之处。行文既有冷峻的审视和思辨,更不乏激进态度,许多结论都是一针见血,令人读来酣畅淋漓。“IMF作为输送资金的机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不仅没有做多少努力来阻止危机的爆发,反而推动了去监管化政策的实施。”作者对IMF和G20的全球应对政策的败笔都进行了详细剖析,强调信仰美国式资本主义同样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作者进而论述了新古典模型即完美市场模型的失败,对有效市场假说、新凯恩斯主义的诸多盲点都进行了剖析,并指出经济学需要重构。“现代经济学的真正弱点不是凯恩斯所描述的宏观经济学,而是规范的微观经济学,经济学研究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发展出一套与宏观经济学相匹配的微观经济学。”“以斯蒂格利茨为药,不是补品,但可以去邪败火。”何帆如是说。众多谈论次贷危机的财经著作大多描述重于结论,批判重于展望,他们没有(或者干脆说没有能力)开出药方,但斯蒂格利茨能。在本书中,他对建立一套新的全球化监管措施、构建新的全球储备体系、加强多边主义,以及现代社会中政府应有的作用等诸多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一个好的愿景恐怕比一千个阴谋更具有建设性。“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可以创造全新金融体系的机会,那是人类真正需要的金融体系;我们面临一个可以构建全新经济体系的机会,它为那些需要工作的人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和体面的劳动,在这一经济体系中,贫富差距不是越来越大,而是不断缩小;最重要的是,我们还面临一个能够建立全新社会的机会。

  在这个全新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人们能够共同分享理想和价值;能够建立一个善待环境的团体,这从长远来看是十分必要的。”你准备好去迎接这些美妙的机会了吗?

  台湾《商业周刊》在一篇评论结尾指出;未来比的是谁能用想象力重新制订游戏规则。全球经济与金融超限战今天已经打响,更隐蔽、更犀利的手段,更复杂的因果逻辑,需要我们的想象力也更上层楼。希望这本《自由市场的坠落》能提供给政经决策者更多想象力的来源、基础与燃料。

  (作者系本报记者)

  蔡臻欣/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