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泽雅 600多年没断的花灯

  泽雅,顾名思义,“泽”为水,“雅”为美 ,仅此雅名就已经让人遐想联翩。这里满山的翠竹、奔流不息的溪水孕育出了古老的造纸工艺,让泽雅以“纸山”之名闻名于世。而如今,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是为了观看每年正月十三的挑灯闹元宵活动,我也是其中之一。每当手拿竹枝,高高挑起花灯穿行在人群中,看着那温暖的光痕划过夜空,心中便充满了喜悦与感动。

  在浙江温州,元宵节有三大看点:一是瑞安曹村的花灯;二是龙湾玄坛庙、楠溪江珠岸村的珠灯;三是泽雅周岙的挑灯。而我最喜爱的还是泽雅周岙的挑灯。

  泽雅是位于温州市西部的山区,而周岙就是泽雅下面的一个小村庄,历史悠久,建村已有1400多年了。在这个古老的村庄里,至今还遗存着一种古朴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三挑灯闹元宵。周岙挑灯是浙南地区保存最好、最热闹、最有韵味的元宵灯会民俗活动。据传,这一民俗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周岙信仰佛教的农家,每年从正月初一就开始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600多年来从没有中断。那时,远近3万余人汇集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共度佳节,古老的小山村便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势。

  处处洋溢着喜气的小山村

  因为住在温州,每年我都会自驾去周岙拍花灯,以往都是傍晚赶过去,这次我特意起了个早,一大早就出发了。车子从瓯海大道转到泽雅大道,路口早已经被封堵,路边停满了车,戴着红袖套的工作人员指挥我停好车,然后安排我搭乘免费的交通车进入人山人海的周岙村,这样的安排很周到,很温暖。

  还未下车,目光已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村中高高搭筑了四、五个彩门,彩门由青翠的竹枝和松柏搭成,贴着大红的对联;村内主要街道的上空拉起了七彩小旗和彩灯,路的两旁则挂满了大红灯笼,喜庆的色彩绵延数公里。家家户户的门前也挂起了红绸彩练,数条长长的红绸从房屋的楼顶一直垂挂下来,一缕一缕的,红绸的底端还系着金黄的橘子、青翠的松柏、美味的红枣糕点等吉祥物品,自家制作的花灯则斜靠在门前,等待晚上巡游。行走在这条洋溢着浓浓喜气的路上,每个人的脸上也都充满了喜色。

  早上的周岙就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有客,户户设宴,邀请亲朋好友会聚一堂。“路祭”也十分有特色。路边摆放的神案由几张长长的八仙桌拼凑而成,案首供奉着由面团串成的神像,有头有手,四肢分明,但又很抽象,没有具体的人形,也有的供奉着十二生肖雕像,上头的牌匾上写着“国泰民安”、“风和日暖际升平、月朗星辉迎瑞霞”等祈福文字。案上整齐地摆满了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吉祥工艺品等祭品。神案周围则立满了燃烧着的盘龙大烛,还有飘着袅袅轻烟的檀香,经过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点上一对红烛,为来年的生活祈福。

  听村里人说,周作平老人制作的花灯年年都是魁首,于是我一路打听来到周作平家。原来周老是村里的诊所医生,我去时他正忙于给病人看病开药,他是利用空余时间制作花灯的。在周岙村民的心里,小小的花灯寄托着自己对新一年生活的期盼,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里的花灯不仅讲究造型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也注重多种文化元素的组合。像周作平这样的行家,每年都要挖空心思琢磨,制作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花灯参加节庆,希望传统的花灯与现代社会更加合拍。这次他制作的花灯《玉兔迎春》就以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为造型,融入了“海宝”、兔子、十二生肖、八卦等元素,传统中又不乏时代的气息,在赛灯中再次赢得了第一名。现在,这盏花灯就摆放在诊所门口,过往的行人都对其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做工称赞不已,并争相拍照留念。

  “纸山”的故事和戏里戏外的人生

  周岙并不大,一圈逛下来也用不了一个小时。由于挑灯活动要到晚上才正式开始,闲暇时间,我离开热闹的街道,来到散布在田野上的造纸作坊。

  泽雅山区水多竹茂,历史上人们就地取材,用竹子造纸,生产的纸曾远近闻名,泽雅也因此被称作“纸山”。如今,这里的人们仍在从事着造纸的工作,过着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延续着“纸山”的故事。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来到四连碓造纸作坊。当年明代先人为了利用水力资源舂捣纸料,顺河流建了四座水碓房,因而命名为“四连碓”。碓房里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正在“捣纸”的张师傅告诉我,造纸的工序十分复杂,要先将竹叶掠去,再将竹子斩成一米许长,并劈成指头粗的小条,将其扎成捆放进石灰池里压上石块浸泡三至五个月。然后将浸泡后的竹子放进水碓坑里捣成纸绒,再将纸绒溶进水里,搅拌均匀,接着用极细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水滤掉后帘上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纸浆膜晒干后就成了一张纸。我把镜头对准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他们的表情都有点羞涩,有的还扭着头说:“丑死了,我们有什么好拍的?”他们不知道,在我的镜头里,他们的美是最真实和纯粹的。

  午后的周岙已经人声鼎沸,街上那些卖气球、棉花糖和各种小吃的商贩,哪里热闹就往哪里挤,叫卖声此起彼伏。他们的存在让人感觉很混乱,但在这样的节日里,却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沿街前行不远,有一个临时搭建的戏台,台下坐满了满面喜悦的老人,台边雀跃着穿着新衣的顽童少年。一场大戏正在这里欢快地进行着,身着戏服的演员们在台上认真地打来打去,动作干脆利落,衬以清脆的竹板声,不时博得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看戏的老人随戏中人哭而抹眼泪,随戏中人笑而笑弯了眉,不论是笑还是哭,戏里戏外都是人生。台下不停按动快门的我,也顿感一份久违的江湖气息在心头蔓延。这里的社戏要做上三天三夜,从正月十三一直做到元宵节才停歇,让村民过足了戏瘾。

  出了戏台,我被邀到当地朋友家中作客,几杯舒心的酒下肚后,那期盼挑灯快快开始的心越来越热。

  热闹的挑灯巡游

  傍晚天刚刚擦黑,酒足饭饱的村民便把自家门口的花灯点上了蜡烛。形状各异、流光溢彩的花灯在夜空里摇曳,如梦如幻。挑灯的时辰一到,随着村头白马殿里仪仗队开始出发的三声炮响,人们便手持花灯汇集到主要道路的两旁,等待着巡游队伍的到来,我也挤在人群中翘首张望。不一会儿,伴随着洪亮的锣鼓声、烟花爆竹声和欢呼声,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地走来。打头的是一位身披红带的执锣老人,身后的两个壮年男子抬着牛皮鼓边走边敲,锣鼓声声,摄人心魄。紧随其后的是一支高举着花灯的游行队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将花灯用青竹枝高高挑起(这里的花灯是扎在竹枝头“挑着”巡游的,因此被称作“挑灯”)。有的村民还在枝头扎上两支香,一路走过,青烟袅袅。这些花灯形状各异,有鱼形灯、橄榄灯、亭子灯、四方灯、五星灯、八面灯、龙形灯、虎形灯、虾形灯等等,灯光迷离,摇曳生姿。挑灯保留着浓郁的纸山风情,用竹子挑灯和用纸做灯都是为了祈福来年“纸行”兴旺。

  在挑灯队伍身后,是一支身着红装的老年腰鼓队,后面紧跟着一队骑着马身穿古装的“文武百官”和一列步行的着古装的男子。这群男子抬着一座写有“石马圣王”字样的通体透明的巨形船灯缓缓向我们走来,灯上饰以亭台楼阁和戏曲人物。圣王灯过后,是一条长长的插满灯笼的板凳龙,最后收尾的是一支民间唢呐队。游行的队伍如长龙一样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队伍行经地带,村民燃起了松枝、放起鞭炮,并点燃门口堆放的柴火,刹那间,烟花重重漫天绽放,爆竹声声响彻山坳。每户持灯的人相继加入到队伍中,人越走越多,灯越聚越亮,天越闹越红!随行的朋友从农家要来一个花灯,入乡随俗一路挑着灯跟着队伍走,那红红的灯笼划过漆黑的夜空,留下一道温暖的光痕。游行的人有的还戴着红色牛角、金色老虎,纷纷在花灯前摆pose留影,拍不完的喜气,拍不尽的笑脸。当“长龙”游完全村各处,最后聚集到村外的庙口,人们将精心扎制的花灯纷纷投进熊熊燃烧的篝火,这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风调雨顺。

  这次是我见过的最热闹、场面最大的挑灯活动,也是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早上9点一直拍摄至晚上9点,背着三脚架,挂着两个相机,完全忘记了辛苦。那个晚上,梦里我一直提着灯笼,不停地走,一直走到天的尽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