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双汇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双汇,瘦肉精,食品安全,健美猪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2-24 14:32
2011年12月10日,双汇集团斥资12亿元打造的南昌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
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南昌双汇集生猪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冷藏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年可屠宰生猪200万头、生产肉制品13万吨、销售收入50亿元,将成为华东南地区重要的肉类加工基地。
这是自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发生以来,双汇集团对外公布的首个对外投资项目。
“瘦肉精”事件一度令双汇集团陷入信任危机。双汇集团随后宣布,实施生猪屠宰在线“逐头检验”,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上游采购索赔机制,确保双汇产品安全。
9个多月过去了,经历了此次食品安全事件,双汇的相关措施落实得怎样?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得如何?《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再赴河南漯河,对双汇集团进行回访。
回访一:采购为何“挑肥拣瘦”?
“瘦肉精”事件的引发,问题出在双汇集团的采购环节。
在央视报道中,河南孟州等地养殖户用“瘦肉精”喂养的“健美猪”,未经检测就被顺利卖进双汇集团的下属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向济源双汇公司供猪的猪贩曹复兴说,他整车的“健美猪”都被双汇公司收了,而且没有进行“瘦肉精”尿检。
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宋宏亮承认,他们厂的确在收购“加精猪”,而且收购价格比普通猪要贵一些。
另有媒体披露,双汇公司要求供猪瘦肉率要达到70%,否则不收猪。
双汇公司“挑肥拣瘦”,是否在客观上鼓励“瘦肉精”猪的出现?
对此疑问,双汇集团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张子豪向《瞭望东方周刊》明确答复:双汇从没强制要求瘦肉率指标。
至于为何“挑肥拣瘦”且“价格较高”,张子豪解释,瘦肉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口感较好,而肥肉则富含脂肪。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瘦肉自然受到青睐,瘦肉的价格自然也会较高,“这是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 “事发后,对于采购环节存在的问题,双汇集团已经着手进行了整改。”
双汇集团鲜冻品事业部采购副总经理付志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瘦肉精”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他们一连开了23天的会,检讨过错、研究对策、处理相关责任人。
付志勇说,以前,他们在采购生猪时,提前把检测标准告知供应商、养殖户和猪贩,由他们自检,并在入厂前进行抽检。对发现有“瘦肉精”的生猪全批检测,将问题猪直接销毁,由供猪者承担全部损失,并口头通知各地采购部“今后不在那里采购”。
付志勇介绍,“瘦肉精”事发后,采购部门还建立了索赔制度,与供猪户签订《生猪交售承诺书》,对提供有毒有害等非食品原料的供应商,除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外,还要按“问题生猪”或“问题商品”价值的两倍进行索赔,列入“黑名单”,书面通知业务员禁止采购问题供应商的生猪。
回访二:产业链条怎样完善?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在南昌双汇投产典礼上宣布,投产以后,双汇集团将在江西及南昌市安排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以及相配套的饲料加工。此举被业界看作是双汇“大力发展养殖业”战略的具体体现。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万隆公开表示,“屠宰厂建到哪里,配套的养殖场就跟到哪里。”
双汇集团将围绕屠宰厂配套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以此来保证对上游生猪资源的安全控制。
双汇集团目前有七个大规模的养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7000头,年产种猪7万头,商品猪28万头。
郭凯介绍,他们不仅用专业化、标准化确保生产水平提高,也用工业化、规模化确保单场出栏量。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可追溯体系,猪群的动态全部实现ERP管理,“从仔猪出生开始所有使用的饲料、疫苗、药物均要记录供应厂家、批次号、使用日期、剂量、执行人等,并录入ERP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供应生猪的可追溯性。”
在郭凯的办公室,通过光纤连接电脑,就可实时监控所有养猪场的情况。
郭凯介绍,除了已经建成的七个养猪场,双汇集团还在河南济源市规划了一个5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目前正在做环评手续。
双汇集团还计划,从2011年起每年建设100万头商品猪的规模,到2019年达到年出栏1000万头商品猪的规模,共建设200个场,包括配套建设父母代种猪场10个场,商品猪场190个,总投资72亿元,“年销售收入120亿,利润20亿元。”
数据显示,双汇集团自有养殖场出栏的生猪数量,占双汇集团每年屠宰生猪总量的比例不到10%,“绝大部分的原料生猪,还依赖外来猪源供应。”
双汇集团鲜冻品事业部采购副总经理付志勇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的目标是,20%~30%的生猪从大型养殖场采购,40%由中小型养殖场采购,20%从双汇自有养殖场采购,其余的从散养户那里采购。
在双汇曝出“瘦肉精”事件的同时,多个省市也发现了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
回访三:双汇责任人如何追责?
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多名“瘦肉精” 生产、销售、使用者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双汇集团相关责任人员如何追责?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材料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底,河南全省法院共受理“瘦肉精”案件59案114人,已全部审结。除了检察院撤回起诉1案1人,其余58案113人均作出判决。
其中,刘襄等5名瘦肉精生产、销售者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别被判处死缓、无期和9~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王二团等3名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工作人员,则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判处6年或5年的有期徒刑。
在这113人中,生产、销售“瘦肉精”的犯罪分子60人,失职、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17人,生猪养殖户36人。
“这其中有没有双汇集团的责任人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工作人员说,需要咨询刑庭后才能答复。
对此,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说,他们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至于他们是否被判刑,“这需要问法院。”
双汇集团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张子豪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调整各级各类干部近百名。
2011年3月17日晚,双汇集团发表声明,免去济源双汇经理曹连友、副经理吴晓、生猪采购部部长陈文东、品管部部长郭丽娟四人职务。而此前被央视曝光的济源双汇生猪采购部主管宋宏亮,也因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刑事拘留。
据媒体报道,2011年3月,河南省公安机关对认定销售使用“瘦肉精”涉嫌犯罪的72人采取强制措施,其中27名为生产、销售“瘦肉精”人员、7名为生猪收购贩运人员、33名养殖人员,“5名为屠宰企业生猪采购管理和业务人员”。
在2011年3月底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与“瘦肉精”事件有本质上的区别:“三聚氰胺”事件是他们的企业使用了“三聚氰胺”,我们的企业不是使用了“瘦肉精”,而是上游的产业使用了“瘦肉精”,产品流入到我们这里了。
而这种说法没有得到业界人士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两者的情况大致是相同的:都是上游问题原料流入加工企业,“也都是因为企业把关不严所致。”
回访四:“逐头检测”效果如何?
正如双汇集团广告宣传的那样,双汇屠宰的每头生猪都要经过“十八道检验”,这其中也包括“瘦肉精”检测。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第三天,2011年3月17日,双汇集团发布声明: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
本刊记者在漯河双汇工业园内的双汇生猪屠宰生产线上看到,这里设置了一个“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台”,有7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瘦肉精”检测。工作人员在开膛的猪体上摘取每头猪的膀胱,并用吸管吸取尿样,然后再将尿样用“瘦肉精”检测卡进行检测。
现场讲解人员介绍说,该检测2分钟左右可出结果。在检测过程中对出现疑似阳性和无尿样的生猪,取肝样进行酶标仪复检,如果检测结果仍呈阳性,工厂将肝样送技术中心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确定,对二次检验呈阳性的生猪做销毁处理。
双汇集团的“逐头检测”,究竟检测了几种“瘦肉精”?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表示,是“按国家要求做”。
关于“逐头检测”的成本,万隆曾公开表示,“检测一头需要3 种试剂”,大约15元,按一年屠宰近2000万头生猪计算,仅此一项,双汇集团每年将增加检测费用3亿元。
根据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公告,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被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
业内人士认为,7种全检的要求,应是肉制品企业的共同要求,只有这样,“瘦肉精”才能无处遁形,肉制品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如果没有将国家规定的7种“瘦肉精”全部进行检测,即使“逐头检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
《望东方周刊》记者金明大 | 河南漯河、郑州报道
……
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南昌双汇集生猪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冷藏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年可屠宰生猪200万头、生产肉制品13万吨、销售收入50亿元,将成为华东南地区重要的肉类加工基地。
这是自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发生以来,双汇集团对外公布的首个对外投资项目。
“瘦肉精”事件一度令双汇集团陷入信任危机。双汇集团随后宣布,实施生猪屠宰在线“逐头检验”,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上游采购索赔机制,确保双汇产品安全。
9个多月过去了,经历了此次食品安全事件,双汇的相关措施落实得怎样?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得如何?《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再赴河南漯河,对双汇集团进行回访。
回访一:采购为何“挑肥拣瘦”?
“瘦肉精”事件的引发,问题出在双汇集团的采购环节。
在央视报道中,河南孟州等地养殖户用“瘦肉精”喂养的“健美猪”,未经检测就被顺利卖进双汇集团的下属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向济源双汇公司供猪的猪贩曹复兴说,他整车的“健美猪”都被双汇公司收了,而且没有进行“瘦肉精”尿检。
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宋宏亮承认,他们厂的确在收购“加精猪”,而且收购价格比普通猪要贵一些。
另有媒体披露,双汇公司要求供猪瘦肉率要达到70%,否则不收猪。
双汇公司“挑肥拣瘦”,是否在客观上鼓励“瘦肉精”猪的出现?
对此疑问,双汇集团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张子豪向《瞭望东方周刊》明确答复:双汇从没强制要求瘦肉率指标。
至于为何“挑肥拣瘦”且“价格较高”,张子豪解释,瘦肉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口感较好,而肥肉则富含脂肪。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瘦肉自然受到青睐,瘦肉的价格自然也会较高,“这是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 “事发后,对于采购环节存在的问题,双汇集团已经着手进行了整改。”
双汇集团鲜冻品事业部采购副总经理付志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瘦肉精”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他们一连开了23天的会,检讨过错、研究对策、处理相关责任人。
付志勇说,以前,他们在采购生猪时,提前把检测标准告知供应商、养殖户和猪贩,由他们自检,并在入厂前进行抽检。对发现有“瘦肉精”的生猪全批检测,将问题猪直接销毁,由供猪者承担全部损失,并口头通知各地采购部“今后不在那里采购”。
付志勇介绍,“瘦肉精”事发后,采购部门还建立了索赔制度,与供猪户签订《生猪交售承诺书》,对提供有毒有害等非食品原料的供应商,除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外,还要按“问题生猪”或“问题商品”价值的两倍进行索赔,列入“黑名单”,书面通知业务员禁止采购问题供应商的生猪。
回访二:产业链条怎样完善?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在南昌双汇投产典礼上宣布,投产以后,双汇集团将在江西及南昌市安排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以及相配套的饲料加工。此举被业界看作是双汇“大力发展养殖业”战略的具体体现。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万隆公开表示,“屠宰厂建到哪里,配套的养殖场就跟到哪里。”
双汇集团将围绕屠宰厂配套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以此来保证对上游生猪资源的安全控制。
双汇集团目前有七个大规模的养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7000头,年产种猪7万头,商品猪28万头。
郭凯介绍,他们不仅用专业化、标准化确保生产水平提高,也用工业化、规模化确保单场出栏量。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可追溯体系,猪群的动态全部实现ERP管理,“从仔猪出生开始所有使用的饲料、疫苗、药物均要记录供应厂家、批次号、使用日期、剂量、执行人等,并录入ERP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供应生猪的可追溯性。”
在郭凯的办公室,通过光纤连接电脑,就可实时监控所有养猪场的情况。
郭凯介绍,除了已经建成的七个养猪场,双汇集团还在河南济源市规划了一个5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目前正在做环评手续。
双汇集团还计划,从2011年起每年建设100万头商品猪的规模,到2019年达到年出栏1000万头商品猪的规模,共建设200个场,包括配套建设父母代种猪场10个场,商品猪场190个,总投资72亿元,“年销售收入120亿,利润20亿元。”
数据显示,双汇集团自有养殖场出栏的生猪数量,占双汇集团每年屠宰生猪总量的比例不到10%,“绝大部分的原料生猪,还依赖外来猪源供应。”
双汇集团鲜冻品事业部采购副总经理付志勇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的目标是,20%~30%的生猪从大型养殖场采购,40%由中小型养殖场采购,20%从双汇自有养殖场采购,其余的从散养户那里采购。
在双汇曝出“瘦肉精”事件的同时,多个省市也发现了含有“瘦肉精”的肉制品。
回访三:双汇责任人如何追责?
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多名“瘦肉精” 生产、销售、使用者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双汇集团相关责任人员如何追责?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材料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底,河南全省法院共受理“瘦肉精”案件59案114人,已全部审结。除了检察院撤回起诉1案1人,其余58案113人均作出判决。
其中,刘襄等5名瘦肉精生产、销售者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别被判处死缓、无期和9~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王二团等3名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工作人员,则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判处6年或5年的有期徒刑。
在这113人中,生产、销售“瘦肉精”的犯罪分子60人,失职、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17人,生猪养殖户36人。
“这其中有没有双汇集团的责任人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工作人员说,需要咨询刑庭后才能答复。
对此,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说,他们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至于他们是否被判刑,“这需要问法院。”
双汇集团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张子豪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调整各级各类干部近百名。
2011年3月17日晚,双汇集团发表声明,免去济源双汇经理曹连友、副经理吴晓、生猪采购部部长陈文东、品管部部长郭丽娟四人职务。而此前被央视曝光的济源双汇生猪采购部主管宋宏亮,也因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刑事拘留。
据媒体报道,2011年3月,河南省公安机关对认定销售使用“瘦肉精”涉嫌犯罪的72人采取强制措施,其中27名为生产、销售“瘦肉精”人员、7名为生猪收购贩运人员、33名养殖人员,“5名为屠宰企业生猪采购管理和业务人员”。
在2011年3月底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与“瘦肉精”事件有本质上的区别:“三聚氰胺”事件是他们的企业使用了“三聚氰胺”,我们的企业不是使用了“瘦肉精”,而是上游的产业使用了“瘦肉精”,产品流入到我们这里了。
而这种说法没有得到业界人士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两者的情况大致是相同的:都是上游问题原料流入加工企业,“也都是因为企业把关不严所致。”
回访四:“逐头检测”效果如何?
正如双汇集团广告宣传的那样,双汇屠宰的每头生猪都要经过“十八道检验”,这其中也包括“瘦肉精”检测。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第三天,2011年3月17日,双汇集团发布声明: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
本刊记者在漯河双汇工业园内的双汇生猪屠宰生产线上看到,这里设置了一个“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台”,有7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瘦肉精”检测。工作人员在开膛的猪体上摘取每头猪的膀胱,并用吸管吸取尿样,然后再将尿样用“瘦肉精”检测卡进行检测。
现场讲解人员介绍说,该检测2分钟左右可出结果。在检测过程中对出现疑似阳性和无尿样的生猪,取肝样进行酶标仪复检,如果检测结果仍呈阳性,工厂将肝样送技术中心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确定,对二次检验呈阳性的生猪做销毁处理。
双汇集团的“逐头检测”,究竟检测了几种“瘦肉精”?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表示,是“按国家要求做”。
关于“逐头检测”的成本,万隆曾公开表示,“检测一头需要3 种试剂”,大约15元,按一年屠宰近2000万头生猪计算,仅此一项,双汇集团每年将增加检测费用3亿元。
根据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公告,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被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
业内人士认为,7种全检的要求,应是肉制品企业的共同要求,只有这样,“瘦肉精”才能无处遁形,肉制品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如果没有将国家规定的7种“瘦肉精”全部进行检测,即使“逐头检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
《望东方周刊》记者金明大 | 河南漯河、郑州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