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谍战剧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谍战剧,刀尖
  • 发布时间:2012-03-15 15:38
  若不出意外,谍战之父将就此封笔。

  “《刀尖》是我谍战小说的封笔之作。”在今年初新书《刀尖:刀之阴面》的首发式上,之前多次称“对谍战小说疲劳了”的麦家,这次表态尤为绝对--就此封笔。

  作为国内纯文学领域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麦家所著谍战小说《刀尖》之上半部《刀之阳面》,在40天内狂销20万册。在此之前,他已写了许多同为谍战题材的作品,基本都被改编为影视剧。

  “现在的谍战题材太多了,很烂,都是跟风之作,我看到这么多谍战作品,非常脸红。”在麦家看来,这说明创作者太缺乏原创力,制片商太急功近利,“对不起今后我不写谍战了,因为再写等于没尊严。”

  无论是否关乎尊严,谍战剧依然在电视荧屏“谍谍”不休。在继《暗算》、《潜伏》、《风语》、《借枪》热播之后,《秘杀名单》、《毒刺》、《誓言今生》、《悬崖》、《猎狐》等再掀新一轮谍战风云,被雪藏至今的《青盲》也于3月1日登陆省级卫视,谍战巨制《血刃》则正在浙江横店紧锣密鼓地赶拍……

  步步惊心又默默无闻,近乎神秘而异常坚忍,观众很容易被这个充满智慧与密码、阴谋和陷阱的世界所吸引,却无从辨析为何谍战剧集蜂拥而至,而这些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下情节大抵相似的故事,究竟哪个趋于真实并被历史铭记。

  谍战为什么这样火

  蛋糕里夹电报底稿、火柴盒里藏电报密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羊城暗哨》、《钢铁战士》可以算作新中国谍战剧的祖师爷,鲜为人知的地下党被揭开了神秘面纱,一时令观众大开眼界。随后的半个多世纪,谍战剧在中国荧屏长盛不衰,近十年来更是成为影视黑马。

  有媒体曾用《永不消逝的电波》做标题来定义谍战剧在中国影视界的生命力,谍战片的风行自有其历史渊源,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迎来谍战片的黄金时代,只是被改称为“反特片”。一些根据社会上的真实案件创作的反特片一直有着雄厚的观众基础,如《英雄虎胆》、《保密局的枪声》、《上饶集中营》、《山间铃响马帮来》、《林海雪原》、《铁道卫士》、《51号兵站》等等,虽然在今人看来情节单一化、角色脸谱化,但个中悬疑与神秘,已然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1981年央视播出第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依然是一部反特片,但从此几乎进入中国谍战片的断档期。“反特片突然就没有了,可能大家都忙着赚钱去了,大银幕上也不再有这种主流的价值观,而是被一些‘老少边穷’、还有一些灰暗的东西所取代了。”著名导演高群书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拍电影《风声》就是想接续当年“反特片”的传统。

  时间走到2002年,谍战片《誓言无声》在央视播出,剧情围绕国共两党在安全战线的生死较量展开,该剧收获了当年五项飞天奖和两项金鹰奖。七年之后,导演毛卫宁率领高明、李强等原班人马再拍《誓言无声》第二部《誓言永恒》。而刚刚播毕的电视剧《誓言今生》,则是编剧钱滨、易丹这对老搭档“誓言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十年之内上映“誓言三部曲”,正是谍战剧风行的真实写照,在最近两年愈发炙手可热。据不完全统计,过去这几年,仅在横店影视城拍摄的谍战剧就多达三四十部,光2009年上半年就有近50部谍战剧在各频道播出。

  继《誓言无声》之后,2006年《暗算》“意外”热播,2008年电视剧《潜伏》以及电影《风声》、《秋喜》悄然走红,一幕又一幕的“谍战风云”便风生水起:《敌营十八年》、《秘密图纸》、《生死谍恋》、《地上地下》、《利剑》等一波未平,《黑玫瑰》、《惊天阴谋》、《金牌特工》、《开国前夜》等一波又起,再到后来《风语》、《借枪》、《旗袍》、《秘杀名单》、《毒刺》、《掩护》、《誓言今生》、《悬崖》、《猎狐》、《青盲》等蜂拥而上,成为占据荧屏的“主力军”,甚至还出现宫廷谍战剧《深宫谍影》。纵观中国影视,谍战连连、谍影重重,大有“谍谍不休”之势。

  或许存在即合理,谍战剧火爆首先缘于剧情跌宕起伏、故事情节曲折,起承转合、扑朔迷离、真假难辨、高潮迭起。另外,悬念与悬疑是一大魅力,节外生枝、迷雾重重,很容易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剧中塑造各种传奇式的人物,满足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英雄情结,这往往也令人青睐有加。

  事实上,谍战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电影类型,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谍战片是从战争大戏过渡而来。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规定与现实社会有映射、关联意义的反腐、涉案剧退出黄金档,使谍战热潮首先在电视剧中恢复元气。《南方周末》报道称,谍战剧和涉案剧本质上是同一剧种,创作人员转行拍谍战剧是最省力的选择。

  高群书对此观点表示认同,他执导的《征服》被公认为是2003年度最火爆的警匪题材剧,而《风声》与《保密局的枪声》两部谍战剧也是其得意之作。他认为,不管是涉案题材还是谍战题材,都是随着市场需求而产生,“其实现在的谍战戏讲的都是涉案剧的故事,这两种戏的内核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制作环境的关系,涉案题材的市场没有了,谍战题材就火起来了。”

  《誓言今生》、《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也认为这反映了市场导向原则:“谍战题材,可能一部戏火了,大家的注意力就都上来了,观众天天看,媒体也天天关注。这就给电视剧的制作者和播出单位一个信号,大家也纷纷将资金、精力投入进来。再接二连三地有几个重磅作品推出,一时间这类剧就‘千树万树梨花开’了。而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各种类型剧又可以齐头并进了。 “

  谍战剧的出路在哪里

  没有电视台愿意放弃播放注定高收视率的谍战片,哪怕一部紧接着一部,乃至谍战剧几乎占据了电视剧黄金档的半壁江山。一些被称为”谍战一哥“、”谍战剧专业户“的演员也频频露脸,晚间时分打开电视机,一会儿是《借枪》中的熊阔海,一会儿又饰演《悬崖》里的周乙,张嘉译走马灯似的穿梭在各大卫视做卧底抓特务。

  观众的审美疲劳随之而来。相似的剧情、老套的叙事,导致一窝蜂的谍战片难免落入恶俗泛滥之嫌。”特务多为美娇娘,动作枪战齐上场,故事单薄史料挡,假的妻子真的郎,敌我之间恋爱忙,勾心斗角本事强,对白肤浅旁白扛。“有网友总结出谍战剧的七大”俗“,并非是空穴来风的调侃。

  同质化成为目前谍战剧的最大软肋,看来看去仍然是国共之争、中日暗战,观众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尤其当一些不太着调的谍战剧持续涌现之后,很多观众已经没耐心观赏他们无聊的周旋、无趣的爱情了。有评论认为,如果不从情节质量上改进,近亲繁殖的谍战剧很可能步当年清宫戏后尘,短短10年就消耗殆尽。

  “相似其实也是一种无奈,都是讲潜伏与反潜伏的,在剧情上肯定有重复的地方。”刘江说,关键不在于细节是否雷同,而是切入的角度、表现的方法是否有自己的特点。

  从蜂拥而上到热闹后的冷静思考,编导们始终面临着谍战剧如何创新的问题,日前相关专家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研讨会,旨在探讨谍战剧的突破之路。与会专家认为,谍战剧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类型瓶颈”,是力图推陈出新,还是像某些类型剧那样走向消亡,还要看其如何突破思维定式。

  在刘江看来,谍战剧中能称得上经典的,只有《暗算》、《潜伏》、《黎明之前》这几部。“拍得不好,不是因为没有好题材,而是资源没有利用好,没有把握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很多创作者对间谍这个职业也不够了解,缺少技术方面的专业支持,观众看了都不相信。”

  电视剧《风语》2月9日在央视八套开播后收视率一路飙升,但不少看过麦家原著的观众表示,小说中很多精彩情节都没了,情感力量也大打折扣。还有观众认为这部剧节奏缓慢,读错音、用错词的硬伤不少,台词甚至还出现了“博士后”等现代词汇。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表示,同样是张嘉译扮演的谍报人员,《借枪》中的熊阔海为掩饰自己的身份有类似这样的台词:“谁说我是共产党”,这句话对于真正的地下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而在《悬崖》中就没有出现这样的细节性错误。

  《悬崖》收获了迄今为止谍战片里最多的赞誉,人性力量和美好信仰直抵观众内心。那些终日立在悬崖边上的人们,带着人性天然的复杂性游走在危机四伏的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始终不曾泯灭,坚守着内心最柔弱的净土直到最后一刻,令人动容引起强烈共鸣

  麦家认为,谍战片的信仰尤为重要,“谍战有一个特点是,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信仰的,无论是好人、坏人或者是敌人全都是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有时很简单,就是与上线或下线联络时,可以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包括生命都放在当中。”

  “谍战只是谍战剧的外表,真正吸引我的还是故事可以展现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每个人在极端环境下本性的展露。”高群书不希望用符号化、标签化的方式去宣传,而是以观众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用一个能让人感动的故事来把信仰传达出去。

  与之前创作的作品不同,全勇先在《悬崖》中格外重视人,他认为人物比情节更重要,只有真实的人物情感和命运才能抓住观众的心。“以往谍战戏的特工人员很多都是英雄主义,内心对敌人充满了仇恨,创作周乙则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他身上反映了谍报人员情感的无奈、纠结以及理想主义的破灭,而支撑他面对如此巨大苦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爱。”

  全勇先说,如果没有情怀,等于作品没有灵魂,把它打扮得再漂亮,也是像尸体一样,没有活力。

  文 |《小康》记者 谭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