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转型中的增长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务院,转型,GDP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5-07 15:5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4月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在会上介绍了2012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从数据看,经济增速减缓既成事实,第一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8.1%,增速为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8.1%的速度,仍高于中央预定的全年7.5%的增长目标。这意味着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出台在今年会是小概率事件。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经过长期高速行驶,到了转换路径的路口。
在原有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陆续减退或不复存在的条件下,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增长动力?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板进行细致的分析。
居民消费亟待拉升是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关键。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度过小,经济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分之一,在美国,这个比重为70%。
当外需强劲或国内投资需求旺盛之时,居民消费支出过低的严重性被“去重要化”了。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踵而至,中国传统的外部市场遭遇重创,政府拉动的投资在强心效应发挥之后,亦因对其潜在副作用的担忧和预防,扩大居民消费成了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选择。
以往对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偏低的解释,偏重需求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研究归因于中国国民的“节俭偏好”,喜欢储蓄而非消费。有人进一步解释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快以至于社会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因此私人部门自身为未来作预防性储蓄。还有的认为,内需问题主要是收入问题。收入增长不快,尤其是劳动收入相对于资本收入偏低,致使大量收入被用于再投资,这也制约了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提升。
从2011年以来的情况看,需求方面的瓶颈已经有所改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指出,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银联的调查显示,2011年四季度,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预期继续看好,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维持上升趋势。
报告还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8.4%和11.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从增量看,2011年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2010年增加1006元,超过了2009年、2010年两年增长之和(898元)。
随着需求瓶颈的不断缓解,容易被忽视的供给瓶颈需要得到关注。数据显示,消费支出中商品消费所占的比重,中国并不显著低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但服务消费支出则明显偏低。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支出占比不到30%,而美国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约占60%。这当然与两国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有关,但也与两国服务产业发展差距有关。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40%左右,而美国达到80%。
造成供给瓶颈的原因之一是服务业中的开放度还不够高。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除居民难以获得充足适用的服务,还会遇到投资不足的困扰。有些已有的服务之中还掺杂了高昂的非货币成本,这也让对这些服务有需求的人深感不悦。
开放度还不够是一个问题,该管制的没到位也是一个问题,并同样成为造成居民消费不足之供给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餐饮行业的地沟油、旅店行业的伪消毒、旅游行业的强迫消费等等,都属管制不够的问题,既降低了服务业产品供给的质量,又限制了哪怕具备充分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放缓增长,强势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阶段显现出的鲜明特征。但最需避免的是,速度慢下来,转型没动静。在转型路径中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是共识,也是难题。其中,放开应当开放的领域,收紧已被销蚀的行业底线,也许是解答增长动力难题的重要线索。
本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