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别人,但成为自己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模仿,神经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5-07 16:38
一位求助者来信写道:
我发现,凡是我不喜欢的人、事,反而总想着他们,走到哪里都把他们放在脑海里。比如,我不喜欢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不想提她,但还是总对姐姐说起她,说她有多讨厌。她表面上和你相处和和气气的,特别亲,背后她会和别的朋友骂你。我表面上跟她有说有笑,内心却反感她,背后也会跟别人说她很讨厌。这样,我不是和她一样了吗?
要是脑海里总想着某个人,想着他的一些特征,那过段时间我就会活出别人的特征来。比如,一个女孩儿傻傻的,我老想着她的傻,过不了多久,我也会表现得傻傻的。
世界上有很多可爱的人,为什么偏偏去想自己讨厌的人呢?我应该多想想那些我喜欢的,尊敬的人,是吗?
神经症
信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模仿。
人本来是通过模仿学习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在到内在。小孩子最明显,他们的生活是从最表面的模仿开始的。
有一天,我骑自行车走在街道上,前面有一个妈妈也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带着他的孩子,很小。那个孩子坐的方式是面朝后。因此,他就看着跟在后面的我。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他盯着我看,很认真的样子。
我也看着他,并且想逗一逗他。于是,我就做了一个鬼脸,他盯着看。我继续做鬼脸,连续做了几次之后,我发现,他开始不知不觉地跟着我做同样的鬼脸,非常投入。
这是一种模仿,也是一种认同。在这个时候,他就成了我,他让他通过一个渠道进入了我,融入了我,没有了自己,把自己全部放在我身上了。但他会恢复的。转瞬之间,情境一换,他就去关注其他、投身于其他了。当我们分开之后,他重新成了他自己,我依然是我。
“要是脑海里总想着某个人,想着他的一些特征。那过段时间我就会活出别人的特征来。譬如一个女孩儿傻傻的,我老想着她的傻,那过不了多久我也会表现得傻傻的。”让我想到了那个小孩子。
这是“神经症”——不是一定要下定义,而是我的一个简单的说法。在我看来,神经症就是一个人把幼小时候的某样东西很明显地保留下来,让它以非同一般的、孤立的方式持续存在。
这种症状性的模仿,是一种过度的认同,或者一种过度的模仿,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偶像崇拜,即一个人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另外一个他心慕的对象,如明星、英雄、智者、圣人,再如古代的君王、某些宗教的创导者,甚至上帝,这时,他不是在成为自己,而是在走向虚妄。
这需要觉察。当我们觉察了,我们就不再受控于这种趋向,而会变得自由,像小孩子一样单纯而专注,却不受成人的许多东西的牵绕。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是保留了这份单纯却不受控于此的人。他们随时都会转移,而不固着于一人、一事、一点、一情景。
成长
“我想我应该多想想那些我喜欢的、尊敬的人”——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有导向的模仿,具备了成长的倾向,是成熟的。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使命,就是成长,而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自己。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模仿,从行为表现,到思想,再到更深的心灵层面。但这模仿不是把自己抹煞掉,让自己成为别人,而是成为自己。这是成长性的模仿。
模仿和认同是必要的,它是我们成长的途径和资源。当一个人不再模仿,不再认同,变得过于固定,不接受也不付出,他就成了一个不成长的人。
模仿与认同是有意识的,不是把自己完全融入,与对方等同,而是把模仿与认同当成一个“成为自己”的途径—— 我们学习他人,是为了成为自己。这是根本。
我生命中一段很重要的经验:从2002年到2007年,我经常跟一位很有思想、情感、人格力量的人谈话,有那么一个时期,几乎是每个星期天我都会去拜访他,跟他作长时间的交谈。结果是,他深深地影响了我。
这个过程,现在在我看来,充满了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
一方面,我在潜意识里模仿着他—— 从他说话的方式,他的神态,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甚至一直更深处走,我跟他走到潜意识的层面,有心灵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都有一个自我在那里,这个自我在有意识地吸收,但不是为了成为对方,而是为了成为自己。也可以说,我在成为他,但我更在成为自己。他用他的生命在帮助我塑造我自己。他生命里的那些因素,在我的生命里活,它们越来越以我的方式,在我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彰显出来。现在,你可以从我身上看到他的影响,但你看到的是我,而不是他。
模仿别人,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成为自己。它是区分一个小孩和一个成人,一个神经症者和一个真正的成长者的根本标志。
光影交错的人格
但,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很讨厌的人。这是人性中很深刻的冲突。
西方有一个很深邃的思想者保罗,他说了一句话:我内心想行的善,没有去做;我内心不想做的恶,反倒去做了。说的就是这种境况。当我们在努力成为自己的同时,我们心里也会有一种担忧:失掉自己。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人?这是在提醒我们对自己的行为随时有所意识,有所觉察。虽然我们内心里有冲突,但我们并不是无奈的,我们总在选择之中。
来信者讨厌同宿舍的女同学,却正在变成她。为什么会这样?
讨厌的人身上的缺点往往是我们内心的阴影,是我们把自身很多不好的东西压抑下去之后,在内心里形成的一个阴影自我。许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个阴影的自我。
荣格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在一个教会里有一个执事,他每天都对人微笑,对你说你好,说许多祝福的话,每个人都说他好,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好。但到他五十岁的某一天,他半夜醒来,坐在床上,内心的阴影一下子就弥漫了他,周围无人,只有寂静的夜,这是一个人对自己最真诚的一个瞬间,他听到自己说:原来我是一个混蛋。从此之后,他就离开了教会,出去过混蛋的生活了。
但是这个混蛋也不是他,只是阴影的他。他的问题在于,他不能整合自我的光明与阴影—— 或者只活出光明,或者只活出阴影——二者是分裂的。但我们这些真实的人,生活在光影交错之间。
我对来信者说,有这样一个同学,可以帮助你看到自己内心里的这个阴影,这个阴影的自我。当你真正觉察了,你会发现,她是她,你是你,她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你,注意这个阴影的自我,不要把它放在暗处太久太久。因为,如果没有觉察,我们就会陷入与阴影的战斗之中,想排除一切阴影,却无法做到,最终反而被自己的阴影席卷而去。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所能选择的,不是过幸福的生活,而是过觉察的生活。
文 | 王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