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亲历“社区慈善”

  玛利亚是儿子同班同学的妹妹,今年3岁,长得像个小精灵,每天都坐在小推车里和妈妈一起接送姐姐。

  一开始,我一直很奇怪为何她那么受欢迎——每个路过的小朋友都会和她亲切地打招呼,三四年级的姐姐们常常会抱抱她,此外还会有两三个女孩子非常细心地陪着她玩秋千和滑梯。

  我猜想可能是因为玛利亚乖巧可爱吧。后来,收到家长委员会一张活动通知“我为玛利亚祈福”,才知道这个小女孩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已经动过两次手术,今年夏天还有一个大手术等着她。

  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号召每个小朋友“为玛利亚祈福”。孩子们自己画了各种爱心,写上玛利亚的名字,每人还捐款2元(当然上不封顶,有些家长会给得更多)。

  随后,玛利亚的妈妈在其他家长的帮助下,联系社区商户,组织了一系列的募捐活动。志愿者妈妈到附近的超市和饭店去洽谈,一家超市愿意提供热狗、饮料和薯片,然后志愿者妈妈们把这些食品搭配成午餐,让孩子们自愿购买。大家基本都会参与,乐得偷懒一次,不用准备午餐,何况价格也不高。

  另外还有一家超市免费提供一些日常用品,妈妈们把这些用品包装成礼物篮,当作抽奖奖品,然后在学校及周围社区里卖奖券,每张2元,每个礼物篮市场价值大约50元左右。虽然获奖者只是少数,但大家都很乐意参与。

  按照我的计算,这些活动最后能筹到的钱不会太多,手术依靠的肯定还是医疗保障体系。但在这些社区关怀中,玛利亚一家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费用和精神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面,加拿大的小学不仅仅是教育机构,还承担着社区建设的责任。学校不大,仅容纳周围几个街区的孩子,很多家庭都在此居住多年,一般每家有两三个孩子,都在这所学校。所以,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家长与孩子都相互认识,更像是中国传统村镇的感觉。

  学校大部分活动都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主席选举产生,负责组织活动的都是家长志愿者。家长委员会很大一部分工作都和募集资金有关,有些资金用于补充学校教学设备、活动费用,有一些则是帮特定的群体慈善募捐。

  家长委员会募集资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蛋糕义卖(家长志愿者烤好各式糕点到各个班级去卖)、书展(书店把书分给学校义卖,价格略有优惠,孩子每买一本书,所在班级也可以相应得到一本书)、卖巧克力(家长委员会把整盒巧克力发给学生,孩子们挨家挨户敲门零售巧克力)、卖购物卡(家长委员会批发一批购物卡,然后零售给家长,销售差价为募资所得)。

  个人感觉,参加这些活动的压力不算大,商户介入不深,不会产生逆反情绪。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孩子进行了帮助别人和社会参与的教育,并且不存在各家数字上攀比的问题。我居住的社区以劳动人民为主,不算富裕,可能在一些富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部分私立学校,攀比之风会严重些。

  最难得的是,这些延续多年的传统做法,在现代商业的冲击下,仍然一直安静地坚持着,并没有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

  文|张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