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丛林脉象

  编者按

  油脂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维系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素,对保障人体健康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成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油消费国之一。经过去数十年的丛林博弈,全球跨国粮商和世界大型油脂企业深度介入我国油脂全产业链,带来了我国油脂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业内对我国油脂产业外资独大、自给率偏低等问题的担忧。

  同时,我国食用油产业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调和油国家标准延宕八年还未能出台,以致存在调和油任意勾兑、以次充好等行业“潜规则”现象,给消费者知情权带来侵害,也给我国油脂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主要采访对象:

  王瑞元: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丁福祺:原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

  唐瑞明: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副主任;

  何东平: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应珊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小语: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

  20余年前,一条“金龙鱼”出现在中国各地的货架上,中国人拎着油瓶子打油的历史从此终结,中国食用油丛林中的厮杀与博弈也由此拉开了大幕。

  十年后,中国加入WTO,长期设限的大门逐步开启,油脂行业从原料上游到产品终端,国资、外资竞相追逐,丛林风云激荡。

  这是中国人消费习惯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20年。小卖部在萎缩,超市、便利店遍布每一条街道,散装油渐成过去,小包装食用油已成新宠。公开报道显示,从散装油到小包装精制油的转变,造就的是一个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消费市场。

  油脂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维系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素,而米、面、油及其产品是富含三大营养素的主要日常食物。在世界10个食用油主要消费国排序中,中国、印度、美国位居三甲,这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有效带动了全球食用油消费市场的持续增长。

  这期间,全球跨国粮商和世界大型油脂企业深度介入我国油脂全产业链,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也带来了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由此带来了我国食用油工业的空前发展;同时,也让我国民族油脂企业卷入全球市场竞争中,不乏教训也颇多收获。

  来自中国粮油学会的最新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7350.59亿元,同比增长27.90%;实现利润总额达277.3亿元,同比增长13.43%。2011年,全国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总计为4332万吨,同比增19.6%。

  逢涨必“约谈”

  提到食用油话题,当前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价格上涨。

  对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型食用油品牌而言,这是今年二度涨价。7月初,益海嘉里对旗下金龙鱼花生油平均提价8%;随后,中粮集团也表示旗下福临门花生油价格将跟进,而国内花生油的主要生产商鲁花涨价幅度则达15%。

  同时,鉴于大豆等油脂原料价格看涨,舆论普遍预期今年下半年国内食用油企业还有可能上调大豆油价格。为此,国家发改委于7月下旬年内第二次约谈益海嘉里、中粮等企业,以期稳定市场价格。

  据多位油脂业内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此轮食用油价格波动的导火索在国外。今年以来,美国等世界主要油脂原料出口国气候干旱,大豆预期产量下降,传导到油脂行业,食用油价格由此再度展现上行压力。

  于上述大型油脂企业而言,“约谈”并不陌生。每逢食用油价格波动,国家发改委必会用“约谈”利器。

  就在今年4月,出于稳定居民消费价格,避免诱导CPI的大幅波动的考虑,国家发改委就曾约谈几家主要的食用油企业。资料显示,当初金龙鱼、福临门等两家国内主流食用油企业相应提高小包装花生油、菜籽油价格,涨幅在8%左右。

  到今年7月,这已是国家发改委年内第二次“约谈”食用油企业。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就在此次“约谈”后不久,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又于8月13日再次召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鲁花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等五大小包装食用油企业进行谈话,要求上述5家企业建立食用油价格报告制度,定期向国家发改委报送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

  从“约谈”到“价格报告制度”,国家发改委食用油市场调控思路由此发生了变化。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国家发改委这一举措有利于更好地及时监控市场价格,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出台具体调控措施。

  王瑞元认为,从成本驱动的角度考虑,美国大豆产量下降带动大豆价格上涨,企业相应提高价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我国食用油价格之所以对美国大豆减产表现如此敏感,根源仍在于“我国食用油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我国大豆近80%依赖进口,其中主要来源是美国,对方稍加调剂就势必传导到我国油脂产业链终端。

  “约谈是一种手段。”李国祥认为,这既不是完全的行政干预,也不是完全的市场手段。中华油脂网信息部副部长郭清保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约谈的背后“也说明我国食用油尚缺乏定价能力,只能听命于国际市场”。

  沦陷的大豆

  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油脂油料行业长期依赖进口。

  作为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王小语在谈及近年黑龙江及东北大豆产业时,多次从嘴中蹦出“难过”二字。作为我国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黑龙江大豆产业在进口大豆的步步紧逼之下,近年一直在努力坚守非转基因天然大豆产区的堡垒。

  资料显示,近几年黑龙江大豆产业受进口大豆冲击,以及我国玉米、大豆比价结构不平衡现状的影响,种植面积日趋下降。王小语向本刊记者介绍,2010年,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为6400多万亩,到2011年缩减到5000万亩左右,今年估计为3600万亩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为满足日渐扩大的植物油脂需求,我国逐渐放开了大豆及植物油进口市场。由此,ADM等跨国粮商凭借资本、资源和市场优势大举进入中国油脂产业。经过20余年的深耕,跨国粮商和外资油脂企业已经逐渐在我国油脂原料进口、压榨、精炼、小包装市场终端等全产业链均占据了主导地位。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从此,我国大豆市场彻底放开。如今,在世界上四大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之中,美国的四大跨国粮商已经形成了绝对的控制权。

  四大粮商,即通称的ABCD,指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luis Dreyfus)。在当今世界上,这四家巨无霸企业几乎控制了从原料到加工、物流等全部产业链。

  以大豆为例,在美国已成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出口国的情况下,这四家美国企业还控制了同样盛产大豆的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豆的生产。这等于是握住了全球大豆产业的命脉。

  郭清保认为,只要美国农业部调低大豆产量,或者因为气候等因素预期大豆产量将下降,作为世界大豆价格主要晴雨表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价格势必相应发生震荡。从原料价格的波动传导到终端,让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食用油价格波动。

  这方面的惨痛教训是2004年曾发生的“大豆危机”。因为当年美国农业部调低大豆预期产量,导致CBOT大豆价格大幅上扬,一路抬高到每吨约4400元的历史高位;就在严重依赖美国进口大豆的中国企业高价采购近数百万吨美国大豆后,美国农业部又调高大豆产量预期,加上国际游资炒作,大豆价格又一路下泄,跌幅近一半。

  这让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损失惨重。据此前媒体报道,在那次“大豆危机”后,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有近70%被迫停产、倒闭。四大粮商也借此机会大举侵入中国,通过低成本的兼并重组抢占市场,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多家大豆压榨企业。据媒体公开报道,ADM、嘉吉、邦吉、丰益国际等跨国粮商在全国近百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0余家企业参股或控股,这些企业占我国植物油总产能超过六成,并且依然在逐步扩大。

  欠缺的定价权

  这曾是在我国粮油行业被反复讲述的一则故事。

  2007年,我国食用油价格出现大幅震荡。为平抑价格,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以稳定市场,而收效并不明显。随后据媒体调查,有近70%的食用油都被一家跨国粮商收走。

  面对这一个个惨痛的教训,2008年左右开始我国着手建立大豆储备制度,以应对大豆进口受制于人的窘境。

  “如果没有国家储备的大豆,可能进口大豆的价格就要涨到天上了。”王小语认为,国产大豆虽然占市场份额不高,但关键时刻在国家调控之下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李国祥也认为,经过近年的多次惨痛教训,我国调控手段和企业的应对能力已经越来越强,这是保证当前我国食用油价格没有出现大幅震荡的关键所在。

  王小语进一步的心愿是“沿海的企业能多买些国产大豆”。他说,黑龙江连续几年国产大豆卖不出去,每年有一半都被国储油收购。如果沿海的企业能多买些国产大豆,也不会那么容易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始终是无法忽视的。“事实上对我们也有好的一面,”李国祥认为,扩大自给率是应当的,但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如果大幅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就势必导致玉米的自给率下降,大豆和玉米的争地矛盾将愈趋凸显。“玉米更为重要,能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都种大豆并不现实。”李国祥说。

  与原料上游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类似,在我国调和油终端市场也是外资品牌一枝独秀。

  作为新加坡丰益国际在华投资的独资企业,益海嘉里已经成为集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大型粮油企业。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我国小包装食用油消费量为720万吨,其中益海嘉里的销量就占据近一半达300万吨。公开资料显示,益海嘉里已连续多年占据我国近5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用油供需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在自给乏力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大豆和食用油来弥补缺口。据农业部网站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前6个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379.8万吨,同比增18.6%;来自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数据也显示,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2011年的38%左右。

  过低的自给率

  面对强大的外资占据我国食用油工业绝对领导地位的现实,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出忧虑。

  王小语的郁闷在于黑龙江不少加工企业常年呈现的是“阶段性开工”。据他介绍,黑龙江油厂的产能本该在1500吨左右,但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年加工的都不过200万吨,大量的产需基本由外资企业所占据。“一方面大豆大量进口到国内,另一方面黑龙江豆农却卖豆难,需要国家用财政资金来进行保护性收购。”

  对此,有业内人士深表担忧。位于深圳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外资占据极大比例不利于我国油脂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会使得国内食用油价格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完全被外资所垄断,国内企业几乎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其次,也不利于调动国内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利润率不断下滑的情况下,炼油企业出现亏损几近常态,甚至出现一些企业倒闭的情况。

  中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汉中曾建议,“像食用油这类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生计、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大宗农产品,应确保达到特定的自给率水平。”2007年8月,王汉中曾向中央部委提交《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文,积极建言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

  据媒体报道,2008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曾致信国务院领导,提交了一份名为《有关专家对提高油脂自给率和保障食油安全的建议》的报告。据了解,该报告是由中国粮食协会、中国粮油学会等四个粮油行业相关协会,在对中国食用油行业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信中,白美清提出了数条保障我国食油安全的建议,包括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油脂自给率提高到50%左右;像抓三大主粮那样抓大豆、油菜、花生三大油料作物;重点扶植大型油脂企业,使之成为承担国家宏观调控的载体和保障居民食油安全的骨干等项内容。

  2010年8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作的《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张平在会上表示,要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中资开发生产、大豆和油菜籽食品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列为限制外商投资类别。

  这已是国家第三次提出限制外商投资大豆和油菜籽食品油脂加工,前两次分别是2007年所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竞争中争抢话语权

  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资源配置早已超越国界, “不要因为害怕它就去堵住它。国内既然没有那么多资源,光靠国内无法满足,如果一味禁止外资进入,可能还人为设定了发展壁垒。”郭清保说,重要的不是禁止外资进入,而是积极学会跟外资企业打交道、学会共同成长。

  王小语也承认,当前我国油脂产业链从种植、加工、贸易,到流通、信息、科研、资本市场等诸多环节,均与进口大豆产业链存在一定的差距,“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是国产大豆难以比拟的,因此才具有了明显的价格和效益优势。”

  据李国祥观察,在我国建立大豆临储制度之后,我国食用油应对国外原料价格波动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未来依然是如何让原料进口多元化、避开游资炒作等增强应对能力和话语权的问题。

  一个最新的消息是,作为担负我国粮油战略储备和市场调控重任的中储粮,也于今年高调进军食用油终端市场。8月23日,继今年初中储粮推出“金鼎”品牌一级大豆油和一级菜籽油之后,又推出食用调和油以抢占食用油市场份额。

  作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储粮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不难看出,中储粮在我国食用油领域占据着极为独特的地位。中央储备油的轮换资源是其核心资源,拥有的遍布全国的收购和储备资源可以使其把握原料市场并快速培育销售网络。

  正是因为这一特殊出身,中储粮金鼎甫一面世就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被业界寄予挑战外资主导地位、行使国家宏观调控重任的使命预期。

  据本刊记者从中储粮方面了解到的信息,中储粮金鼎预计年内将完成销量约20万吨,其所占市场份额约为3%。这让舆论对中储粮金鼎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调控作用心存疑虑。

  “我们应该给予市场充分的接受时间。”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民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5年后,中储粮金鼎的销售目标是120万吨,届时将占据15%左右的市场份额。“金鼎的最终目标是成功进入市场前三。”刘建民说。

  《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特约撰稿张诗雨|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