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到10月9日,我带着几位中国朋友去日本旅游,从北海道一直走到九州鹿儿岛。出发前,中国朋友们担心,这时候去日本会不会遭到右翼分子的攻击?在我的一再解释与保证之下,我们终于如期出发了。
其实说实话,我心里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路上我都在担心,万一真有人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会不会让整个旅程不欢而散?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路上不但没有任何不愉快的事件发生,而且中国朋友非常满意于在日本的每一天,渐渐放下了“钓鱼岛时代”的各种心理障碍,反倒对于日本人的文明礼貌和公共秩序的规范化赞不绝口。
一次,我们团里的一位女孩在电车里看到有个空位,就飞快地抢了上去,本来已经在座位前准备坐下的中年日本男子于是很客气地把座位让给了她,搞得她满脸通红,反而不好意思坐了。
其实这在日本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多为他人着想,不给人家添麻烦。有人在努力找座位,说明他多半很累或者身体不好,更有可能是行动有障碍的弱势群体,当然应该让一下。
因此在日本,一般年轻体健者不管有无位子,常常都会选择站着,很快就下车的人也多半不会占座位。我自己年轻时一直认为,在电车里坐着的人是“不健康的”,能站着乘车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这在日本社会也是一种“潜共识”。
还有一次在新干线上,我们的一位团员因想睡一下,过于使劲地放低椅子,不料把后排乘客的咖啡打翻了。我不好意思地向这位乘客道歉,他却说没问题,是他自己放得不好的原因,一边自己默默擦着被弄脏的裤子。而转头一看,倒是我们的这位中国团员已经没事一样地睡着了。
在日本,不管乘飞机或火车,要调节座位时,都会先看一下后面的情况,或先打一下招呼再动,这也是一种“潜共识”。我当时心有余悸地想,这要是发生在中国,很可能就引起一场斗殴甚至火拼了。果不其然,9日刚回到上海,就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庆长假期间景点因为人多拥挤拳脚相向的新闻。
自从中日之间因为钓鱼岛争端政治关系降至冰点以来,中日普通人之间的相处似乎也随之进入略显尴尬的“钓鱼岛时代”:敌对,友好,还是冷漠?让人有些无所适从。
这一次的日本之行,让我和中国朋友都感受到,政治是政治,生活是生活,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从普通人的层面上来说,中国人和日本人仍然互相需要——日本人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活力,中国人需要日本的技术和社会管理经验,这些是不会因为钓鱼岛而改变的。在政治争端之外,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要有过好日常生活的智慧和平常心。
文|关田刚司(日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