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千年生死劫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景德镇,收藏,造假,瓷器
  • 发布时间:2012-11-07 09:16

  今天的景德镇人,钻研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让自己的高仿品打进国内外拍卖场;如何用高超的做旧工艺蒙过专家们的鉴定和仪器测试……

  收藏在德国的一幅17世纪绘制的古世界地图中,赫然标注着3个中国城市,除了当时著名的古都北京、丝绸之路起点西安,还有一个就是景德镇。

  作为著名的江南山城,始建于汉时代的景德镇,崛起于宋王朝,鼎盛于大清帝国。千百年来的熊熊窑火,烧出了中国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的精华,也烧出了一座当之无愧的“千年瓷都”。一直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西方世界心目中,景德镇的重要性都是毫无疑问的。

  但遗憾的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景德镇,却陷入到了一个巨大的生死劫难里。和千年来的鼎盛辉煌不同,今天的景德镇更多的是步履维艰的现实尴尬--作为景德镇生命之本的瓷器,因为各种原因走下神坛,甚至开始走向消亡,比如高仿古瓷业的偷梁换柱,瓷土资源的严重枯竭,创意人才的大量流失……

  现在,关注者最大的疑问是:处在风口浪尖的景德镇将何去何从?在现实压力面前,景德镇还能走上复兴之路吗?

  造假的自信

  “模仿”千年瓷器的能力

  业内流传着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某地海关截获一批欲出境的瓷器,经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携带瓷器的“文物贩子”很快就被扣留起来。不过,这位“贩子”喊冤说,自己携带的全都是现代高仿品,并不是真正的古董。最后,他请来这批“古董”的真正作者--景德镇的高仿师傅,并现场做出一模一样的瓷器,李逵李鬼才终于水落石出。

  关于这个故事,一方面有讽刺“专家”们鉴定水平的意思;但另一方面,也同时证实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景德镇瓷器的造假技术已经世所罕见。

  只要是被市场热炒的古代瓷器,景德镇的高手们几乎都能形神兼备地复制出来。一位鉴定专家感叹说:“景德镇人太厉害了,日本的纳米瓷、台湾的法兰瓷,只需要买回家来看一看、摸一摸,过一阵子产品就做出来了,更不要说已经有上千年传统的仿古瓷,他们玩起来简直是出神入化。”

  笔者在走访景德镇期间,打着购买高仿瓷的名义暗访过一家瓷器专卖店。店主自信地炫耀说:“只要你能拿来样品,什么时期的我们都能仿出来……”同时,店主还补充说,平常自己主要是仿明清的官窑,原因是清代历史长,是产瓷的高峰期,尽管流落在民间的清代官窑制品其实并不多,但很多收藏者有侥幸心理,以为自己能捡漏,所以当然容易鱼目混珠。

  当问到这些高仿古瓷能否通过科研机构的仪器检验时,店主的口气更大了:“我做的东西不怕仪器测试,”他介绍说:大多数仪器检测,是通过测验瓷器材料的成分来和古代的老瓷进行比照,从而确定瓷器的年代,而他所做的瓷器原料和老瓷的成分完全一致,能够以假乱真。

  事实上,赝品生产出来后无论多么逼真,最不可缺少的最后一道关键环节是--做旧。高仿瓷模仿得再逼真,但毕竟是新瓷,烧制出来之后,釉面显得崭新锃亮,被业内俗称为“有贼光”。怎样去除这层“贼光”,其实就是瞒过业内行家的最关键环节。对此,有“高手”透露说:釉面的年份全靠一种化学药水的浸泡,泡的时间越长,釉面的“年份”看上去就越久。

  这种药水绝非虚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存在:有人要做一件乾隆年间的高仿品,由于药水浸泡时间偏长,做检测时竟然测出是400多年前明代的“真品”,结果他不得不返工重做。至今,业内人关于这种药水的成分,各家也都有不同的秘方,传闻有人用中药配制,也有用红茶来煮,还有人炫耀说药水泡上一天一夜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的确,“高仿”瓷器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精湛绝伦,但长此以往,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对于这种仿古瓷盛行的现象,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自己曾多次去过景德镇考察,深有感触。杨静荣感慨地说:“现代景德镇个体窑厂已多达5000家,仿古瓷器是其主要产品,多数粗制滥造,长此以往,瓷器生命力何在?”

  无土之城

  瓷土资源“土比黄金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景德镇瓷器之所以能够“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依靠的不仅仅是工艺师傅的高超技艺,更要依靠的还有当地特产的优质瓷土--高岭土。

  高岭土,就是配制高级硬质瓷胎的原料,这种矿土因为大多在景德镇浮梁县高岭山出产而得名。高岭土具有色白、质软、可塑性强、黏结性高、耐火性较好等特质,是保证瓷器品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从元代起,景德镇的瓷工就开始将高岭土添加到坯料中,经过数百年的技术升华之后,高岭土也伴随着景德镇瓷器而享誉世界。“高岭”这两个字,甚至被转译成英文“kaolin”,从而成为国际世界瓷业黏土的通用名称。

  在景德镇以东45公里处,有一个叫作高岭村的村庄,这个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村庄一方面因为“高岭土”而闻名世界,另一方面也因为高岭土而走向衰落--经过几百年的大量开采之后,高岭村的高岭土在清代就已经被开采得差不多了,留给今天高岭村的是大量没有使用价值的尾砂和采矿坑洞遗址。

  笔者前往高岭村拜访,首先的感觉就是荒凉--高岭山上散布着的矿口,大小仅容一人出入,可谓门可罗雀,丝毫感觉不到这个地方曾经有过的辉煌。一位60多岁的老农告诉笔者,30年前,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挖矿的人,到了90年代就慢慢少了,而近几年则几乎就没有外人来了。老农说:“土都没有了,他们还来做什么……”

  景德镇陶瓷原料总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告诉笔者:“高岭村只是一个缩影,其实整个景德镇地区都没有瓷土了……”早在2009年春,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景德镇就赫然在列。一位景德镇陶瓷原料厂的厂长坦言:景德镇当地的高岭土,包括江西省内的余干、抚州等地的矿产,已经探明的储量加起来也仅仅在1000万吨左右,只能满足4年的生产需要,过去常见的几亿到几十亿吨的大矿几乎早已绝迹了。

  据有关部门调查,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的瓷土年开采量达到35万吨,到2007年,瓷土矿的开采量降到8.8万吨,虽然现在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对稀有资源的保护措施,但局势依然严峻:大批瓷土矿和以瓷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相继破产倒闭,与瓷土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厂也普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甚至还出现了“土比黄金贵”的局面……

  幽暗的死胡同

  丧失“瓷都”封号的王者

  景德镇就这样走下了神坛。

  早在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就已经把“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对于一座以陶瓷为图腾的城市来说,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是“瓷都”的封号,居然也花落别家,此事对于景德镇的震撼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总裁陈立恒一针见血地说:一方面是因为守旧,另一方面是没有创新和缺乏人才,当然就很难给世界带来新一轮的震撼……陈立恒认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加上人才培养观念落后,待遇水平低下,创意人才流向东部和沿海的情况相当严重。另一位久经商场的瓷器厂长的观点也是这样:“这块蛋糕已经没有奶油了,制作成本也越来越高,没有高待遇,当然就留不住优秀人才。”

  实际上,要说景德镇的人才完全流失殆尽,那也的确有些言过其实。在今天的景德镇,仍然活跃着很多中青年艺术家和制瓷工匠,只是相对于前辈人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思维上显得较为狭隘,仅仅只是局限于个体创作。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回报,他们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去研究如何无限接近古代官窑的技术,如何制造出天衣无缝的高仿品……他们缺乏的,其实就是一种真正的“锐意进取”精神。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不能集中最为卓越的智慧和技艺去开拓、创造,那必然会因为缺乏生命力而逐渐萎缩。因此,瓷业发展的真正关键在于人才。人才资源才是保障瓷业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景德镇如今面临的种种困境,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吕成龙先生说:“从历史的经验和角度,要想让艺术陶瓷有活力,最重要的是创新,没有创新,它就可能走进一个幽暗的死胡同。”

  记者手记:

  拯救景德镇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完成这篇稿子时,笔者心痛至极。

  回顾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史,之所以能够从宋代以来就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关键就在于制瓷工艺的创新。从宋影青的烧造工艺到元青花的二元配方,再到明清两代颜色釉的使用,无一不是景德镇祖祖辈辈的制瓷人通过技术进步和艺术创新所取得的成就。

  然而,今天的景德镇人,钻研的不是创新,而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让自己的高仿品打进国内外拍卖场;如何用高超的做旧工艺蒙过专家们的鉴定和仪器测试……面对这样一种“瓷都新气象”,不知过去那些砸碎每一件赝品、终生致力于维护瓷都名誉的老辈制瓷人该作何感想?

  千年瓷都的生死劫能否逃脱?我想,不仅景德镇人任重道远,整个雄鸡版图上的人们,同样应该给予强烈关注。

  文/ 林少雄 图/ 管经建 梁洁红 王勇 蒋晓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