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VC是眼光投资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创投,熊晓鸽,VC
  • 发布时间:2012-11-13 13:54

  截至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4000多家,这一数字到2012年第三季度已经上涨为7000多家,管理资本量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据美国NVCA(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股权投资完成交易3564起,共计投资233.44亿美元,当年股权投资支持的上市企业为53家。同期,中国完成2200起交易,投资金额达406亿美元,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企业上市数量达171家。2011年当年投资总量和活跃度,中国首超美国。

  提到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在中国的从无到有,就不能不提这个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长、IDG资本(前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风险投资”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红火离不开本土高科技产业界的一个个财富神话。腾讯、百度、搜狐、携程、搜房……几乎有点名头的互联网企业都曾与IDG“结缘”。众多的财富神话背后,IDG资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2年,我们即将走过,但世界经济却依然没有走出阴霾,雷曼兄弟轰然倒塌的余音犹然在耳,Facebook上市首日破发带来抛售恐慌。雪上加霜的是,近一年中概股遭狙击,负面效应似乎在短期内堵死了后续公司的赴美上市之路,这让以赴海外IPO为重要退出途径的VC/PE(Private Equity)机构遭遇寒流。然而,在“中国风投第一人”熊晓鸽脸上看到的却是洋溢的幸福、言谈中弥散着的信心。

  二八定律

  “永远相信‘二八定律’,做VC绝对不要跟风。”

  “我们最值钱的财富就是赔了20家左右的公司,赔得很心痛,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训。”

  计算机世界(下文简称计世):不论国内还是全球,这两年互联网产业整体情况都不是很好,与之相生相伴的VC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很多投进去的钱看不到回报。最近团购、视频网站以及电商长时间看不到盈利都证实了这一判断,甚至有说法将今年定义为“中国VC的倒闭元年”,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熊晓鸽:这个说法我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有一点,我一直认为所谓成功只不过是稍稍超越“二八定律”而已。我们这些做投资的人,投10个公司,能取得两个以上成功的成绩,就很不错了。

  中国创业板推出以后,我们发现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有10年左右的经营历史,制造业的比较多,或者叫科技制造。一般都没有特别了不起的专利,也没有一种模式上特别领先的东西。同时,让人们看到另一点:创业板企业基本上都有五六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市盈率(P/E)。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高P/E给人们造成了一个误解:创业板只要上市都能够发财。由此,就出现了很多跟风的VC,想在上市上面搏一把的VC。创业板推出到现在正好3年时间,而一个基金的投资期就是3年,3年之后要进行下一轮融资再投资。创业板带出来的这些跟风型VC,现在投资期已过,如果融不到新的基金,那么基金倒闭是极有可能的。

  以IDG为例,我们在中国做了20年的投资,回过头一算的话,大概30%以上的投资项目给我们赚到了很多钱,也就是说有30%以上的成功率,剩下的投资项目虽然不会赔钱,但赚的钱有限;而真正失败的不到10%。

  计世:不到10%的失败率,按照“二八定律”来看的话,应该算是很好的成绩了。但从目前世界的整体经济环境看,VC“全身而退”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今年对VC来说似乎并不是“好年景”?

  熊晓鸽:2012年,IDG有3个IPO退出,4个Trade Sale(股权转让)退出。今年是我们历史上最好的年景之一。2010年正好赶上金融危机,但我们那一年成功退出的项目最多,是我们最好的一年。我并非“幸灾乐祸”,但市场低迷、金融危机,对优秀的风投公司来说,恰恰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我还是用“二八定律”来说事儿。到2012年三季度,中国共有7000多家基金。这么多基金说明筹到钱是很容易的,但最难的是拥有优秀的团队。这里指的“团队”不是公司,而是管理基金的人。如果一个基金至少需要4个有经验的管理者的话,这样算下来, 7000个基金就需要2.8万多个很有经验的管理者。目前的中国我们看不可能,中国不要说7000个,真正有经验的700个都不到。一个合格的团队要有人能够把基金独立地管理得很好,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7000个基金,按照二八定律,前20%大概有1400个,1400的前20%就是280个。我看,现在的这些基金公司能留下280家持续经营下去,能继续融到资就很不错了。所以,对我们这个团队来讲,我们的目标是“永远努力”,争当行业的领先者,否则就跟其他的基金一样被关掉。

  计世:“永远努力”或者说保持在前20名的关键点是什么?

  熊晓鸽: 管理基金,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团队拥有多少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说到经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团队汲取了多少教训——失败的教训。我一直跟别人说,我们最值钱的财富就是我们赔了20家左右的公司,赔得很心痛,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训。这二十几个失败的教训,能够让我们未来的投资不再吃这个亏,或者吃同样亏的几率会更小。 第二点,一个优秀的团队,首先应该是擅长学习的团队。向各行业的专家们学习,合伙人之间互相学习,向国内外的同行们学习。

  眼高“手低”

  “IDG在中国20年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我们认真地遵循了眼高‘手低’的原则。”

  “任何一个事情变成价格战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有快速成长。”

  计世:你认为成功的VC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熊晓鸽:眼高“手低”。我说的这个眼高“手低”: “眼高”是你要站位高,对市场看得比别人远一点;“手低”是指要俯下身扎扎实实地去做这个事情。

  在中国做投资,想做到“手低”需要遵循四点原则。第一,需要有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这里不是说只简单地看一些报告,自己要对市场的规模、竞争对手进行调研;第二,要对技术和产品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做很多的功课,这些都叫“手低”;第三点就是管理团队,要和项目团队的成员谈得很细,互相有很多的了解,做到这样才能成功;第四点,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进入的时间,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做VC“跟风”是赚不到钱的。

  我个人一直认为,IDG在中国20年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我们认真地遵循了“眼高手低”这一原则。

  计世:IDG的投资这些年有了很大的调整,从专注开始投资高科技企业,到后来转投传统的创业型企业,甚至如家、汉庭这样的服务业、酒店业。是否高回报率的高科技题材越来越少了?

  熊晓鸽:不能这样讲,我刚才说过不能跟风的问题。当年我们投如家,后来又投了汉庭经济型酒店,在当时还是酒店行业的蓝海,是缝隙市场。现在这种经济型酒店到处都是,像7天、速8等等,大家比拼的无非就是哪家更干净一点点,房间能免费上网,区别其实已经很少了,快捷酒店的蓝海马上就变成了红海。

  这是投资低科技含量创业项目的弊端,被投的企业没有特别高的门槛,大家开始做了以后难免会遭遇价格战。任何一个事情变成价格战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快速成长。这种情况要就看团队执行快还是慢,进入市场快、执行能力强就能挣钱,否则就很难说了。

  计世:我们发现,现在资本市场上投资额度越来越大,投资企业的阶段越来越晚,甚至已经蔓延到了pre-ipo阶段,这种价格战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熊晓鸽:这种情况我们经常遇到。比如IDG在看一些项目,谈好是10倍的P/E进来,但是别人会说:IDG给你10倍,我可以给你15倍或者20倍。当然我们的经验更多一点,能够给被投公司提供更多的服务。但钱就是钱,很多企业宁可选择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但却可以给他15倍钱的。但是,股票发行定价就在十五六倍,几年锁定期过后股价很可能就又下来了,这样的话还投他做什么?如果变成纯粹价格竞争的话,谁都赚不到钱。所以,碰到这种价格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去做。

  所谓的P/E腐败就是这么来的。好的项目少,一旦遇到了就使出浑身解数地要进来,但是你这样不计后果地进来以后,是很难赚到钱的。

  眼光投资

  “VC应该叫‘眼光投资’,Vision Capital。”

  “3年以后,当国内3G用户达到3亿人的规模时,移动互联网公司一定会大规模爆发。”

  计世: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尤其是电商、团购这些新兴互联网业态的兴起,大有“风投”变 “疯投”之势,动辄几千万、上亿美元的投资,而且到了第四、第五轮投资,对于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熊晓鸽:的确比较疯狂,尤其热衷做pre-ipo,很多是用VC的钱在做PE的事。投PE因为商业模式已经出来了,投了会比较放心,其实这种是不适合VC投的。所以,有人讲PE投资不是私募股权投资,而是市盈率的投资。他是在算算术,小学生都会算。本来是需要眼光的事情,现在变成算算市盈率就可以投资了,不可能取得很好的回报。

  所以,人们管VC (Venture Capital)叫风险投资,实际上是不对的,VC应该叫“眼光投资”,Vision Capital。因为VC是在做最早期的一笔投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面的风险是很难测的,没有眼光就不敢担风险。所以说,用做VC的钱去投PE的那些基金,他们看到的是,创业板上的那些公司都是大赚之后退出,但是他们都忘了一点,这些公司都有10年以上经营的时间,很难取得像创业3~5年公司那样的高成长率。风投基金的寿命一般是10年,通常的投资期为3年,投完以后再去融第二只基金,这样才能够持续地做下去,融不来第二笔,3年后基金就死掉了。

  计世:你在融第二只基金的话,投资人肯定会看你的公司,以及现在市场处在什么情况之下。

  熊晓鸽:中国资金投资机会非常多,我给你3年时间,投进去的钱没有一点赚回来的意思,我还不如去买一个好的房地产项目,尤其是房地产这些年还挺赚钱的。所以说,为什么中国房地产一大热投资界就会暗淡。第一,出资人觉得房子买了不会降价;其次,他会想:我给你1000万,3年以后不会有什么动静,你还让哥们儿再等个10年。这10年间这笔资金没有办法周转了。

  计世:IDG在中国互联网投资界享有较高声誉,也是VC进入较早的机构。最近很多报道显示,VC对互联网处于想投又不敢投的状态。就此,你更看好互联网未来哪一块业务?

  熊晓鸽:现在已经不是那个以PC为主的互联网创业时代了,今后更多的机会是在移动互联网。但是移动互联网成规模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移动互联网我们投了20多个公司,我认为3年以后,国内3G用户达到4亿以上的规模时,这一类公司一定会有巨大的爆发。我建议移动互联网企业先不要着急考虑赚钱,可以先烧一下VC的钱。

  对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如何利用这个网络盈利?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我并不看好互联网时代的广告模式,移动互联网未来的盈利方式应该是广告之外的模式,比如内容收费等。

  老麦识徒

  “他一天到晚都在阅读很多东西,你问他很多问题,他基本上没有不知道的,他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导师。”

  “没有老麦,我也不会走上风投这条路。”

  计世:很有意思的一个现实是,IDG在中国投资的网站数量和投资综合收益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其在美国本土却是一家专门从事媒体投资和市场调查的公司,几乎没有人知道它是做风险投资的。当初,麦戈文先生支持你在中国做VC的时候,中国还不知道VC为何物。从你的角度来评价一下麦戈文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熊晓鸽:到2012年11月6日,我在IDG已工作了21年,能够认识麦先生非常幸运。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他确实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很有智慧,很有远见,很善于学习,而且非常的勤奋。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但与他一比,我差远了。他的记忆力也非常好,他一天到晚在看很多的东西,他的块头大,脑袋也大,你问他很多问题,他基本上没有不知道的。他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导师,我跟他学了很多东西。如果一定要找寻一些他不知道的,就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些细节。

  在风投方面,其实麦先生在我认识他之前也想做,他1985年就开始做风投,最开始跟他的太太一起在日本做,后来与一家英国的风投公司合并了。

  我在美国做记者的时候接触到风险投资,当时就对VC这个事情非常感兴趣。1992年我刚刚回到国内,一回来先帮IDG谈下了网络世界的合作项目。同年,我跟麦先生提出在中国开展风险投资业务。我虽然在美国接触过,但毕竟没有过任何实际经验,是典型的“没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因此,麦先生放手让我去做,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此,我觉得,我能走上风险投资这条路非常感谢麦先生;当然,由于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创了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先河,最终也为IDG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计世:你在IDG的这21年,老麦对你在中国风投的事情上干涉得多吗?

  熊晓鸽:老麦是出资人,他只是制定一些规则。老麦这一点非常好,就是非常放手,这也是我和他之间合作比较开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他干涉也是没有用的。我们的目的是帮他赚钱,他对市场没有我们熟悉,对产品没有我们熟悉,对团队他也无法深入去了解。老麦是我们的LP(有限合伙人),不是GP(一般合伙人),他就是给我们钱,我们按照事先约定的规则管理这笔钱,然后我们分红。但是,很感谢的一点是他把自己的很多经验传授给我。

  计世:站在你个人的角度,你认为自己在中国VC界能够做到这个地位与老麦的影响有多大?

  熊晓鸽:最主要还是他的支持,他很信任我们。我们的钱从1993年开始投,第一个IPO是在1996年,但那时我们持有的叫法人股,所以不能从股市上退出,拿不到现金,只是看着高兴。等我们做法人股转让退出的时候,已经是投资7年以后的事情了。

  老麦经验多,那个时候我们投的项目虽然多,但没有去投地产,没有去炒股票。他作为出资人规定一些事情,比如哪些项目不能做,超过了多高额度的资金一定要报董事会。如果我拿着钱到处去做那些机会性的投资,就变成了投机了,就变性了。所以说要跟LP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沟通,这个沟通不是“拍马屁”,而是让他对你能够了解和理解,能做到这些就是很好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的投资人多了,我还是得同样去跟他们进行沟通。

  采访手记

  先一步失败者,胜

  在北京,将一个范围内称王称霸、号令群雄者称之为“大猫儿”。熊晓鸽,无疑是中国风险投资界的“大猫儿”,而且还无须加上“之一”。无论,熊氏以及IDG在中国风投界的“先到先得”,还是在中国科技创业知名项目投资中较高的成功比例,以及因由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以及后来连带的一连串媒体曝光,而积攒下来的一系列炫目光环,均使得熊晓鸽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界无人出其右的现象级人物。

  尽管熊晓鸽出身新闻记者,又没有华尔街、硅谷知名风投的从业背景傍身IDG风投只是他第一次从事风险投资。单就他领导的IDG风投在携程、百度、搜狐、腾讯、金蝶、如家、汉庭等一系列投资并成功退出的经典案例,就令业内人士啧啧咋舌。在中国风险投资20年的发展史上,几乎在各个领域知名的风险投资项目中均会出现IDG的身影。同时,20年来,熊晓鸽的团队也令IDG的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

  采访中,熊晓鸽先生一直在重申:二八定律、眼光投资、眼高“手低”。但笔者记忆最深的却是先到先得、先一步失败的言论。就跟熊先生一直感谢IDG创始人麦戈文先生在20年前给予熊以及其团队在中国风投界建功立业、闯荡江湖的机会一样;毕竟,对于当初没有从业经验的熊晓鸽与IDG创业投资基金,早一步踏入中国市场,就如同在所有人均打赤脚的非洲大地上推销鞋子一样,面对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你有充足的时间教育、开拓、建模、尝试失败、取得经验,最终驾轻就熟、攻城略地、触类旁通、挥斥方遒。早一步失败、在代价最小时失败,让之后的一切变得轻而易举,也让黎明前黑暗的时间缩小到最短。

  按说,三年,第一个IPO;七年,第一个成功退出。在中国高科技创业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并非一个很好的成绩单。但这七年中积累经验、淬炼队伍、制定规则,并且以最小代价获得的时间机会,使得后来的故事毋庸赘述。

  成功,永远是踩在失败的肩膀上;早一步进入者却可以将失败的代价化为最小,甚至约等于零,就如同收藏界大家都艳羡马未都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能以一千块钱的代价捡漏如今千万级的钧瓷挂屏一样。因为进入得早,你才可能捡到大漏;因为进入得早,你才不会被打了眼,同时积攒了丰富的阅历;也因为进入得早,你才可能成为这个领域内的大家,并赢得让人妒忌的财富。

  早旁人一步,这通常是从熊晓鸽、马未都们身上永远无法学到的真谛。

  心中戚戚然退下。

  采访 贺励 撰稿 宋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