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略小步伐的中国外交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外交,钓鱼岛,黄岩岛,南海
  • 发布时间:2012-12-13 13:48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利益频繁遭遇周边国家挑衅,关于中国对外交涉手段的争议屡屡不绝于耳。南海、黄岩岛、钓鱼岛,中国的处理方式越来越成熟,显示出与国家地位相符的外交手段

  在茫茫的大海上,远处开来了一艘船。

  不是一艘,是一队。

  前方,钓鱼岛。

  来自中国海监部门的船队以胜利者的姿态对中国民众、也对日本民众宣示了中国对这片岛屿及海域的态度。

  “中国和日本:谁第一个失去耐心?”俄罗斯《真理报》此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称,中国正采取积极行动以恢复对钓鱼岛的控制,中国海监船不仅实现了对这一海域的常态化巡逻,而且首次采取主动措施驱逐靠近这一海域的日本船只,从而开始掌握主动权。

  相当多的舆论认为,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显得越来越成熟。这显示出了与这个国家地位相符的外交手段。

  这是对中国外交的肯定声音。

  如何宣示主权

  很多人在谈到海洋权益之时,都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黄海。

  若干年前,这片海上曾经发生过让中国人蒙羞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此后数十年间一个岛国对中国的虎视眈眈。

  数日前,中国内地的很多媒体报道,著名艺术家李默然去世,这个老人的去世让一部老电影再次浮出水面--85岁的李默然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当一回邓大人了,但是那部电影所昭示出来的远远不是一个个体的英雄命运,在自沉黄海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的悲哀。

  数十年后,中国黄海再次阴云密布。

  2010年春,天安号事件引燃。

  此后,中、美、朝、韩等国围绕东北亚、围绕黄海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博弈,一时间东亚上空阴云密布。

  一片嘈杂声中,美国人宣布,他们要与韩国人在这片海域进行军事演习。此言一出,中国相当多人士,通过各种媒介表示,绝对不能接受两国在黄海海域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在一些军事学者的解读中,美国的航母进入黄海,将使得中国陷入不利境地。

  一时间,外交部的声音也变得强烈起来。

  然而,美国人依然进行了军事演习,不过将具体地点改变。

  前驻外参赞、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鸣文的看法是,外交是外交的事情,如果由于一些声音导致国家的外交声音出现不协调的步伐,那么会影响整体的外交局面。

  赵鸣文对《小康》记者称,两国的纠纷,包括在领土边界的一些争议,这是现实。由于历史上的复杂原因,在两国边境的谈判和交涉过程当中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做一些必要的妥协,来赢得今后更长远、更大的利益,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应该采取的立场。

  “中国政府的一些立场和决策都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不在一时一事上去纠缠,放眼更长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样对整个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目前媒体手段不断发展,公众外交给中国政府对外交往既提供了便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形成了某种压力。我们理解一些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但人们也应该理解外交官对外宣示主权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应该尊重他们。”

  近来,随着中国海洋利益频繁遭遇周边国家的挑衅,关于中国对外交涉手段的争议屡屡不绝于耳,其中不乏有国人对当下政策的反思。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波认为,面对他国挑起的各类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冲突和军事的冷对抗,中国显然需要考虑一种更积极的主动防御战略,这种策略可以是基于威慑基础之上的防御。

  胡波同时认为,威慑要有针对性,采取的措施最好能直接击中对方要害。

  比如说,在黄岩岛的问题上。

  外交亮剑

  阿基诺三世可能是近些年少有的特别喜欢与中国“玩游戏”的外国首脑,或许在他的概念中,中国就像一头庞大的狮子,而菲律宾可以利用合纵连横的方式在相关区域对中国加以排斥--当然,排斥不是目的,利益才是根本。

  自2012年初,中国与菲律宾由于黄岩岛事件而导致的外交纠纷,目前看似平和了许多,但事实上,暗潮依然涌动。东亚峰会上,阿基诺在各种场合大力出击中国。在东盟与日本召开的“10+1”峰会中更是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会议最后阶段,当柬埔寨首相洪森开始总结陈词时,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突然举手插话,否认东盟内部曾达成所谓共识:即要一致与中国尽快展开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排除域外国家的干扰。

  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可能始终没有十足的把握来推翻--2011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362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12年9月底,双方贸易额已达2888.9亿美元。

  2012年年初发轫的中菲黄岩岛之争,让这片海域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强烈关注。初期的紧张应对后,中国很快缓和了心气儿,打出了一套又一套的组合拳。

  除了高频度的常态海监部门巡航工作,在外交领域,外交部门始终通过外交管道向各界阐释中国的严正主张与强烈声明,在国际环境中起到了主动发声的作用。同时,中国部分军方人士通过媒体发声,表达了军人对事关领土纠纷的严正立场,而中国国家旅游局也提醒民众,为保障游客赴菲旅游安全,除非必要,应暂缓前往菲律宾旅游。

  同时,一大批中国旅行社纷纷暂停组织赴菲律宾旅游。当时,中国国旅总社宣布暂停赴菲游。该社对赴菲游客采取劝退措施,或劝告客人转团去其它目的地旅游的措施。中国在经贸领域也有“反制”措施。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加强对进口菲律宾水果检验检疫、加大开箱和抽查比例,此后更宣布暂停菲律宾部分出口商及其果园、包装厂的香蕉输华。

  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当时对记者说,如果菲律宾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菲律宾,因为在中国跟菲律宾之间毕竟存在巨大的力量悬殊,中国的战略资源和手段远远要比菲律宾多得多。

  需知中国是菲律宾第三大贸易伙伴。菲律宾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除此之外,中国也密集出招加强海岛保护,推进海洋、尤其是南海地区开发。政府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出台了《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群岛旅游产业。国家海洋局也已同意海南省在南沙、西沙填海建码头。

  相当短的时间内,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南沙市”正式成立,南沙警备区正式启动常态工作--中国政府在法理、行政管辖及军事维护领域扎扎实实地做足了工夫。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赞中国采取了非常机智的策略,该刊用几乎是溢美之词对中国在相关区域的手法进行了评析,他们认为,当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过分重视占据着新闻头条的大棒政策问题时,有必要高度重视不起眼的中国民用船只--中国的“小棒”。中国通过使用审慎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策略很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选择了在领土冲突中使用非军事舰艇,体现了中国日益成熟且有条不紊的战略。同样是在东盟会议上,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表示,“将以冷静且和平的方式应对,从大局出发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谁都明白,这句话的背景注解是中日钓鱼岛纷争。

  战略仍需磨合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近半年来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或许半年前他所想的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控制住局势,免得激化矛盾。

  但是关于钓鱼岛的任何微小动作,应该都被中国收在眼里。于是中国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击。

  别忘了,如果说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纠纷很大程度上必须由政府主导,那么中日两国的纷争,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民众的参与。于是几乎短时间内,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反日示威游行--这是近些年极少出现的境况。而中国政府则一再通过各类外交场合“狙击”日本。有评价称,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韧毅力。

  然而,黄岩岛也好,钓鱼岛也好,都掩盖不了一个严重的事实。此前,国际问题学者叶海林曾表示,而今相当一批中国周边国家,将“稳定”当做处理对华关系时可居的奇货,其结果便是近年来中国周边出现的中国“越谋求稳定便越不稳定”的态势。而中国需要引入一种“惩戒”机制以制止这种局面。叶海林称,为了化敌为友而进行的努力,假如没有辅之以必要的威慑和惩戒,基本上只能沦为向敲诈勒索者支付的“平安钱”,而用钱买平安当然是越买越贵的。

  以南海问题为例,在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庞中英看来,截至目前,中国和东盟关系仍然不过是一种经贸利益关系,并没有巩固的政治关系,更没有军事同盟关系。而中国之所以不能强力在南海行动,乃是担心一旦动武解决问题的后遗症--比如整个东盟可能更团结,美国介入更深。

  在战术上,中国走出了很漂亮的棋子,但是在战略上,中国,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在澳门大学学者郝雨凡的观察中,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此前,有西方学者撰文指出:过去20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但是在对能源和贸易伙伴的渴求下,中国在某些事情上反而不断受制于一些国家。

  外交学者周永生谈到:中国外交坚持与一切能友好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与一切能往来的国家发展往来关系,但是在技巧上应该妥善处理,否则会导致误解。

  郝雨凡认为,目前,中国仍是现存国际体系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学界和政策界应开始讨论,中国希望看到怎样的国际体系?应该怎样将外部世界的变化为我所用?怎样尽快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制定者也好,接受者也罢,毕竟外交不是玩游戏,一个大国的外交更需要磨合多种力量,在实力的支撑下,中国完全可以说:走走看,慢慢来。

  文|《小康》记者 齐岳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