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明

  11月,甘肃敦煌研究院开始了一个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而这个保护工程的主体已经不是停留在物理层面的文物修复和维护,开始向数字保护文物发展。

  据参与此次项目的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崔恺介绍,“确切来说,实际上,我们用AutodeskRevit软件做的是建筑,而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并不是投资‘重建’一个莫高窟,而是利用数字技术,利用二维、三维软件,构建一个数字展示平台,数字再现莫高窟的精美艺术,缓解游客压力,减少文物破坏。”

  而对于此中建筑和软件的结合,崔恺说道,“对我们来讲,这样一个虚拟的对文物历史艺术的复制,是通过一个电影院的界面,一个环境进行表达。我们的设计更多的跟播放这个电影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包括天文馆的专家,包括做集成技术方面的专家,一起多次讨论,这是我们建筑师的责任。”

  文物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但是,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开发和自然的腐蚀作用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需要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实现。

  据敦煌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敦煌莫高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保护文物迫在眉睫。

  与文物工作者的工作不同,信息技术给文物保护带来的革命是,从物理的精心维护到数字的永久复制保持。用技术保护艺术,用数字保护文物。

  实际上,这种文物保护的新手段已经在国外逐渐流行起来。在国外很多博物馆当中都在采用这样的方法,使最珍贵的、最难以保护的一些文化遗产、文物能够得以展示。

  而除了对诸如敦煌莫高窟一类重大组群文物进行单独立项外,数字文物档案也成为保护文物的更普遍的一种方式。

  从2005年开始,国家文物保护部门就开始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建立文物档案数据库并实现文物数据的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除对文物的数字保护外,书籍形式的演化其实成为信息技术对文明传承方式的最大影响之一。

  电子书和谷歌图书馆无疑成为代表。

  11月,谷歌图书馆因为所涉著作版权问题而闹得风生水起。不管这种将图书扫描至网络的方式将最终何时、以何种模式呈现,可以肯定的是,谷歌图书馆将为上百本绝版图书提供一种获得永恒生命力的可能。

  可以想象吗?我们放在书架上的那些文明痕迹,将只以0和1的简单形式存储于互联网上;有些千辛万苦淘来的珍宝,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到你的电脑。只要流行,瞬间可以遍及全球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洛阳纸贵的资源稀缺将不复存在。而可以预见的是,知识的传播速度将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知识的获得也将比以往任何时代容易。

  如果说谷歌图书馆是对文字文明传承手段的变革,那么电子书的兴起就已经真实的逼近介质层面。

  2009年,电子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凶猛来势冲击着人们对延续了近两千年的纸质阅读方式。

  你能适应在电子墨水屏上读《红楼梦》吗?你还能享受那种翻动纸张的愉悦吗?还能感受那种翻书到最后的成就感吗?还能分享那种手手传阅的认同感和传递情结吗?

  文物保护的数字化、谷歌读书馆和电子书,也许,这些介质形式、传播方式的改变稀释了很多我们带有怀旧情结的乐趣,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文物、文明的精神传承,却获得了更广泛、更便捷的传递和接受方式。

  当然,此时,可能另一个问题又相应而生,数字的模块化、规范化会让我们的文明走向充裕而匮乏吗?信息技术促成的知识爆炸,会导致我们在文明创造的路上停滞不前吗?

  我们只能回答,那些好东西从来不会消失,而身处变革中的我们,最好拥抱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