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陪伴我们度过入职“适应期”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导师制,企业文化
  • 发布时间:2013-02-25 16:24

  师徒制在中国已流传千年,经过时代发展的磨合与提炼,并吸收国外的导师制和学徒制的优势和特点,逐渐演变发展成新型的传授方式,为刚进入企业的员工提供了学习工作领域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的便利。进入21世纪,80后逐渐成为企业发展成长的主力;2012年成为了90后的入职“元年”,更多新生代员工加入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本刊记者采访几位亲身经历入职“适应期”的新生代,听他们对“以老带新”的方式有着怎样的看法。

  朱小西 80后 互联网招聘企业HR

  我们企业有师傅带领。即使现在已不再是师徒关系,但他依然会在我遇到困难时向我伸出援手。目前我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3年多了。入职初期,人际关系方面还算适应得快,但是销售工作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因此有很多的不适应,师傅给我更多的是心态上面的关注。做销售每个月都会有任务考核,让我很有压力,前半年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很迷茫和紧张,甚至做梦都会梦到工作的事情。师傅会安慰我,并且告诉我工作中如果能做到张弛有度,顺其自然和按部就班,就会收获较好的成果。我们也会随时沟通技巧上的问题,比如怎样与比较强势的客户沟通、如何抓住客户的关键需求、如何更快地成单等等。

  师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的朋友。他办事认真负责,懂得换位思考,也赢得了很多员工的爱戴,而且了解我的性格特点。我从与师傅的交流中深刻地意识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并做出积极改进,会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何立群 80后 工程技术人员

  我们有指导教师。新员工刚进设计研究院时,都由老师带着做设计。这个过程大概会持续一至两年。从这段培训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专业技术知识,这些技术恰恰是大学教育无法让我们切实学到的。在这一段时间里,我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将工作岗位的更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自己能够充分胜任这份工作,同时也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方法,自己也从一个刚踏入社会的新人,慢慢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迟璐 85后 媒体工作者

  我们单位没有导师,入职时只有一位前辈给我做了一次历时一天的交接工作。编辑的工作就是审稿排版。刚入职的时候不用我选稿做版,多数时间是靠自己摸索,并且依靠周围同事的帮助,这种比较自由的请教状态大约持续了一到两个月。入门肯定是需要有人带的,但是我认为这样容易按着前任的模式走,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自己摸索虽然容易遇到挫折,但是能更快地进步和成长,所以我还是一直沿着自己的方法来开展工作。

  谷茜 85后 私企环评技术员

  我入职以后一直有带我的师傅,但是他们年龄都比较大,比如说我的师傅,因为年轻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自身没有获得很高的学历,教给我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所以工作思路和方法比较老套,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现代化的专业软件也都不大会用。而且师傅们不会像学校老师一样把知识全部教给你,直到你掌握为止,只是偶尔有一些相应的指点,所以学习方面基本还是要靠自己。从他们身上能获得一些经验性的收获,如遇到问题主动向他们请教,并共同思考,工作效率会提升得更快。

  周文惠 90后 外企储备经理

  刚入职的时候会有师傅带,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由于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公司业务各个模块的任职经理要采取轮换制,所以大概三个月之后我也成了师傅,角色转变后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为自己曾经也做过徒弟,所以懂得换位思考,在带徒弟的时候也会注意方式方法。针对年纪较大的徒弟会特别注意对沟通方式的选择;针对惰性较强的新员工则会进行长期点对点的教授,并且会时常考察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有的放矢的方式效果非常好,徒弟们上手也比较快。

  赵芯 85后 民企HR专员

  公司有着非常规范的导师制度。三天的入职培训后,所在部门的老员工会一对一地担任新员工的工作导师,这些老员工一般都是部门的直接上级,所以工作中发生的任何问题基本上是可以随时沟通的,这种老带新的传授关系持续的时间也不固定。

  导师会在我们入职之前做出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并在试用期间协助员工共同完成培训目标,试用期结束之后又会对我们进行完整的考核。导师一般不会把他自用的处事方法教给员工,而是放手让我们自己摸索和创新,所以员工的工作方法也不会受到导师风格的影响。我本人也比较喜欢上级能够先给我一个大致的目标或方向,然后由我自己去摸索整个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追随和复制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方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