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终结 中国自然村落调查报告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自然村落,江西南坑村,文化空巢
  • 发布时间:2013-04-11 13:29

  一个人、一条狗成为了江西南坑村最后的守护者;

  有着内陆资本主义萌芽“活化石”之称的托口古镇永沉水底;

  600年来以种地为生的大西园村人却成为了“末代农民”……

  尽管少数的村庄从旅游中找到了生机,但更多的村落却在无奈地消逝,自然村被城市文明掏空的悲剧正在上演……

  这是一个有些触目惊心的事实:随着城市文明的侵袭和久居人口的迁徙,中国的自然村落正在悄无声息地湮灭……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在《村落的终结》一书中这样描述道:“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送别,有的只是在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仪式和伴随的欢呼……”而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对此痛心疾首,他说出的一组数据更是令人惊叹:“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多达80多个……”

  李培林和冯骥才的话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前所未有的大争论随之在网络上蔓延,甚至有人不无忧虑地开始假设:如果有一天,整个中国不再有乡村……

    “一个人的村庄”

  南坑村坐落在群山深处,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合水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31座蓝砖黑瓦的木屋依山而建,散落在狭长的山坳间。据传,这个村庄是清朝末年从浙江丽水迁来的,居住人口一度达到了130多户。

  不过,历史悠久的南坑村并没能逃脱城市化的冲击。近十年来,村里的青壮年相继走出大山讨生活,在城里扎根之后举家搬离……现在,64岁的钟兆武成为了村里唯一的居民,艰难地守护着昔日繁华的故土。

  没有人味儿的村子,往往让钟兆武寂寞得心里发虚。

  一条名叫“阿黄”的狗、两只鸡是他仅有的生活伙伴。清晨6点左右,天刚蒙蒙亮,钟兆武就会被“阿黄”的叫声惊醒。喂完院子里的鸡,就会扛起锄头,到田坎里“倒腾点吃的”;天一擦黑,又扛起锄头回家,就着咸菜解决晚饭,同时把收音机调到有杂音的电台,让里面的人大声说话,给这令人窒息的气氛寻找慰藉……

  钟兆武每个月的期待,就是骑车两公里,到有信号的地方去接听儿子打来的电话。但是,他却总会因为是否搬离村子的话题和儿子闹得不愉快。儿子觉得,将父亲一人留在南坑村,是不孝的行为。

  钟兆武有自己的苦衷。对于走出南坑村的人们来说,那里只是名义上的出生地,但对于钟兆武而言,祖宗和所有族人的根源都在那里--他不想让全村人断根。

  每一年,钟兆武都会迎来一些熟面孔。那些去世的南坑村居民,会被带回村里安葬,落叶归根。作为长辈的钟兆武张罗着葬礼,期盼亲友邻里陪伴的他,并不愿以这样悲壮的方式求得片刻的相聚。

  村尽头是钟家祠堂,和那些破败的老宅相比,这间被刻意修缮过的房子显得非常鲜亮。不过,因为长久无人进出,祖先的牌位已经被蜘蛛网占领。在这里,钟兆武拨弄着烟叶,向笔者详述起那段留存已久的记忆……

  南坑村早年曾盛行习武,练习岳家拳法。村里的每一个男丁都会耍上几招,岳家拳也跟随钟氏家族流传了好几代,有武功在身,钟氏家族很少被人欺负。 但经历了几代人的岳家拳,最后也和村里每年热闹的社戏、舞狮一样,被迁移的人们带走,不留下一丝痕迹。

  钟兆武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初,南坑村所在的合水村曾经依靠木材销售,成为安义县最富裕的村子。但随着山上的树越砍越少,国家开始封山育林,靠山吃山的财路断了。人均不到两分的耕地,无法养活南坑村一家家张着嘴吃饭的人,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

  “先是年轻人出去,后来,四五十岁的人也跟着出去了,再后来,一些老人和孩子被接走。”第一户村民离开时,钟兆武还给这家远房的堂哥买了一挂鞭炮燃放送行,预祝他生活步步高升。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年年底,搬家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走掉了一半人家。2006年,第二波村民打工潮来临时,钟兆武的两个儿子也出外打工,还将他的妻子接去县城照顾孙女,执拗的他独自坚守在了南坑村。但现在,他也动摇了……

  拆迁、水淹、外出打工……

  令人堪忧的各种现状

  根据《江西统计年鉴》来看,从2002年到2009年,南坑村所在的江西省的村委会数量减少了2956个,而相关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行政村数量,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100多万个锐减到64万多个。

  也就是说,村庄大量消失或走入衰败的状况,已不只是在江西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才存在,而是全国都面临的严峻问题。本刊记者经过调查,得到的许多事实令人震惊而遗憾。

  江西镇江著名的葛村,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村庄,曾拥有60多处明朝至民国古建筑,村里人八成以上都姓解,祖上原住在山东衮州的葛村,北宋灭亡时随康王赵构落户镇江,为纪念故土也将该村定名葛村。原以为村里的古建筑能够被政策保护,但却在新世纪迎来了一纸“百日拆迁令”,最后,镇江新区的领导“调集精兵强将,大干100天,完成葛村拆迁任务”--无论专家和村民怎样试图力挽狂澜,始建于明代的解氏宗祠、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井神石雕守护的古井最终还是沦为了工业孵化中心规划的一部分。

  而湖南省洪江市的托口古镇,也同样遭受到灭顶之灾。有着千年历史的托口古镇,一直静卧在湘黔边陲的角落里。已经动工的托口大型水电站在2012年10月蓄水发电,于是,这座静谧的千年古镇如同铁达尼号般成为了水底永远的风景,千年古镇的文化基因就这样面临断根了……50岁的张进湘已经搬出了村子,当他向笔者谈起昔日的托口古镇时,眼里泛起了泪光。张进湘的父亲曾在托口古镇最大的杨公庙码头上享有名气,那个时候的托口,有15座码头,贵州下来的木材、托口压榨的桐油,都是从这些码头上船,然后漂洋过海的。到1926年,托口古镇已是九街十八巷的繁华闹市,被誉为内陆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

  关于“断根”这件事,无锡大西园村的村民也很有同感。大西园村人600年来没有挪过窝,始迁祖钱玉,生于公元138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开创者的第十八世孙。钱玉建村时本名“西园”,因人丁兴旺,财力殷实,被周边氏族称作“大西园”。

  大西园人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而现在该村所在的行政村遇上了拆迁。村民钱耀明老人笑称自己在晚年的时候竟然成为了“末代农民”,全村人远离了家园,以土地换社保、以旧房换新房,进了市镇。现在,大西园村的历史只能从前村民编撰的《钱氏大西园族谱》窥知了……

  当然,与葛村、托口古镇、大西园村这类被城市文明掩埋的村落相比,有的村庄在发展旅游的路线中找到了喘息的生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的江西婺源,在发展上算得是一个好榜样。有着1200年历史的婺源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有“书乡”、“茶乡”之称,成为旅游热门地之后,当地的建筑得到了更妥善的保护。此外,依水而建的安徽宏村也是不错的例子,这座900年历史“画中的村庄”仍散发着魅力。而卢村、塔川等古村落也从当地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中发掘亮点,在提升旅游价值的同时,尽量保证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不过,更多学者却认为,即使村落已经旅游开发,但隐忧依旧存在--过分去注重外在环境的美观,忽略了人的生活,这样的村庄不过是文化的遗迹,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自然村的原貌,既需要保住老房子,也需要留下民风民俗,这样才是“活态的保护”……

  拯救

  如何解决文化空巢问题?

  是什么掏空了这些昔日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自然村落?

  过于浮躁,缺乏谋篇布局的城市化进程算是宿因之一。

  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同时也是研究古村落保护的专家,冯骥才曾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谈到: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和总合是古村落。他对“旧村改造”的号召愤慨不已,大量古村落还没有列入遗产保护范畴,没有严格的法规保护,还处在想拆就拆的危境里。

  冯骥才还提出,昔日“旧城改造”的城市文化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媒体的调查佐证了冯骥才的判断。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村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立村一二百年、五六百年的村庄,一个个迅速成为空壳村。年轻一代外出打工;种田效益长期低下,农业凋敝,经济上没有出路;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导致父母外迁陪读;土地被征收征用。

  此外,自然村所遗留的“文化空巢”是一个全国性的议题。

  社会学家李培林曾经走访了广东数十个自然村,并对现存的如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林寨镇古村落、彭寨镇长沙村等面临改造的传统村落表现出了担忧。在那篇题为《从“农民的终结”到“村落的终结”》的文章中,李培林形容,“村落终结过程中的裂变和新生,也并不是轻松欢快的旅行,它不仅充满利益的摩擦和文化的碰撞,而且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超越的艰难”。

  近年来,各地出现“土地城市化”的热潮。据李培林透露,2010年以来,全国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各种各样撤并村庄的规划和政策,通常是要求农民进城上楼,以宅基地换取市民权和社会保障。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在李培林看来,产业空、青年人空、住房空、乡村干部空,“四大皆空”造成了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推动和促使村庄不断走向空心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土地改革、家庭组织关系瓦解、市场化、城镇化、传统观念变革等方面。不断外移的人口导致诸多村庄提前进入衰退阶段。

  此外,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曹锦清也发表了看法。自然村的消失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态条件很恶劣的地方的移民搬迁,这大部分是政府行为,比如浙江武义就曾把村民从山区里搬出来;还有一种是自然消失的,本来户数就很少的小自然村搬迁到县里或城镇,或者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只剩下老头老太,土地也抛荒不种了,自然村就萎缩了……

  文 冯志刚 钟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