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上三乡” 莲花深处最隐秘的村庄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墨脱,西藏,增久寺,甘登乡
  • 发布时间:2013-04-11 13:33

  旁辛、加拉萨、甘登,统称为墨脱“上三乡”。是中国目前唯一未通车的三个乡。在这里,背夫马帮穿云踏雾,驮着旁辛出产的石锅、加拉萨种植的玉米,小心翼翼地在悬崖马行道上前行……而生活在神山之下,虔诚的甘登乡村民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把险恶的环境当做上天赐予的修行。

  墨脱是西藏东南地区的一个县,因为太过偏僻和美丽,所以被称为“隐世的莲花”。在墨脱县的版图上,有着国内唯一完全没有通车的三个乡:旁辛乡、加拉萨乡、甘登乡。这三个乡都是未开放的处女地,不仅位置相邻,而且都拥有别样的美景,所以被当地人统称为“上三乡”。

  旁辛乡

  古老村落里最后的“枪手”

  在藏语里,“旁辛”的意思是“平坦的土地”。尽管海拔已经达到1200米,但远远看去,旁辛乡真的平坦得如同雅鲁藏布江边铺开的油画。

  这的确是一个小得精致的乡,只有7个行政村,240户人家,1420余口人。虽然人口不多,但旁辛每年的石锅产量却高达4000口,是远近闻名的“石锅之乡”。众所周知,石锅是墨脱的特产,而墨脱地区石锅造得最好的地方,就是旁辛乡。旁辛人认为:家里有一口好的石锅,就如同有了一件镇宅之宝。在当地,只要是有人家的地方,灶台上必然会有一到两口石锅,做工或者粗放或者精细,看上去都堪比艺术品。

  旁辛人对石锅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关于石锅的用法上也很下了一番功夫。刚开始使用新石锅的时候,要打上清油,轻拿轻放。炖汤做菜,要多放调料,将味道融进去。使用得当、保养很好的石锅,不仅味香浓郁、经久耐用,甚至能用上几百年。

  旁辛乡的石锅,是用天然“皂石”打凿的,含有数十种微量元素,按照质地的绵软、色泽的深灰白来分成三个品级。一口石锅,价格低的要七八百元,高的要两三千元,甚至五六千元不等。这些年,由于石锅供不应求,旁辛乡的原材料开始逐渐变得稀少,于是,21公里外加拉萨乡的上乘石料,吸引了旁辛乡的村民赶着骡马前去购买。原材料可以购买,但打凿石锅的技艺却是代代传承,如同接力赛,接过斧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时光都用在了雕刻石锅的过程中……

  因为靠近雅江的缘故,在旁辛乡的版图内,有着许多需要渡江而过的村子。为了出行的方便,当地勤劳勇敢的门巴族人和珞巴族人,很早就发明了藤索桥和溜索,那其实是一种把生命拴在裤腰上溜索过江的出行方式,尽管原始而简单,但至今仍然在广泛使用。

  旁辛乡的岗玉村,是上个世纪50年代才开始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是:当年,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用溜索过江聚集到这里,最后慢慢形成村落。笔者在现场看到,145米长、拇指般粗的钢索,从村庄一直挂到江对岸的巨石上,和江面的距离大约有30米。钢索为两根,一高一矮,高的是“公”,矮的为“母”。 驻岗玉村的村干部根东,经常通过钢索“溜”进“溜”出,根东告诉笔者:溜索过江看起来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技巧不当或者体力不支,就有葬身江里的可能。

  岗玉村虽然是个特殊的村落,但村民们热情好客,总会拿出珍藏的藏白酒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笔者在村民顿珠的家中,感受到了巨大的热情,一群人快活地一直喝到醉眼朦胧。酒兴被调动起来的顿珠,还得意地给笔者展示了家里的宝贝:一把“道光二十九年左管造”的长枪。

  顿珠的父亲说:这把枪来自清军赵尔丰的部队,曾经在清军和波密王之间流传过,几经易主,杀人无数……最后,这把枪落到拉萨一位叫做达瓦的喇嘛手中,在波密皮龙贡寺庙底埋了3年,由活佛念经超度、消除孽障。枪取出来之后,发生了神奇的事情,那就是这把枪再也无法伤人。有一次,喇嘛达瓦流落到波密时,山穷水尽,就把此枪和当时的乡长旺久交换,换回50斤盐巴和一头牛……故事的最后,这把枪辗转来到顿珠父亲的手中。而顿珠的父亲,也就这样成为了岗玉村最后的“枪手”。

  和顿珠家神奇的枪一样,古朴的岗玉村也开始了自己神奇的故事。现在,通过溜索进来的第一盏电灯、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都在透露着一丝丝的现代气息。这个古老的村子,预计将在2013年迎来通往外界的钢架桥梁,那时候,淳朴优美的岗玉村,一定会像暖风一样飘过雅鲁藏布江,抵达所有人身边。

  加拉萨乡

  来回在悬崖边的马行道

  加拉萨乡地处雅鲁藏布江腹地,海拔1078米,距离墨脱县城78公里。全乡人口比旁辛乡更少,仅643人,拥有骡马367匹,骡马数量几乎达到人口的一半。

  从旁辛乡到加拉萨乡,路程为21公里,上坡及悬崖路段很多。早些年,道路是马行道,只有50~80厘米宽。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终于拓宽道路到1.5~2米,然后交由每个村子负责维护和保持畅通。尽管政府下了硬性标准,但事实上,很多路段并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宽度,部分道路依旧危险难行。正因为这样,骡马运输就成了当地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在当地人口中,加拉萨乡也被叫做“沙地堆起来的地方”,说的就是这里的地理环境--由于山多和沙多的地质地貌,这里的农作物种植相当困难,只能种植玉米和鸡爪谷。每到玉米丰收的季节,就能看到骡马驮着满满的粮食,在险峻的悬崖小道上穿行……

  笔者在马行道的悬崖路段上回望,看见飞石滚落悬崖之后,半天也不闻其声。走上碎石铺成的悬崖路,大风凛冽,如同刀割,让人有身临寒冬之感。很多路段,我的眼睛只能直视前方,一点儿也不敢朝悬崖下张望,因为只要驻足往下观看,就会有一阵眩晕感袭遍全身。

  古老而狭窄的马行道,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它是“上三乡”真正的生命线,但遗憾的是,它也夺去了不少人和骡马的生命。笔者在前往加拉萨乡的途中,遇见了一位来自青海的李姓背夫,他告诉笔者:前些天背菜到旁辛乡去卖,路过此处悬崖,紧跟在身后的一名修路工人被滚石砸到肩膀,幸好只是受伤,没有滚下悬崖,总算捡了一条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站在加拉萨乡的垭口,天然形成的“城门”突兀地立着。一方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路人和穿行林涧的马帮顿感渺小;另一方面,葬身崖底的百姓和失足的骡马,更是让后来者心怀谨慎和担忧。在加拉萨乡,由于道路的险峻难行,骡马就成为了生活的保障,而加拉萨乡的每一份物资,都因此而显得尤其金贵,在这里,运费高于物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以生活用具大铁灶来说,用骡马运进来,运费高达2000元,但实际上,买灶的钱却只有1500元。所以,加拉萨乡拥有大铁灶的人家屈指可数,大多数家庭现在用的仍然是三块石头架起来的土灶。

  在加拉萨乡,唯一算得上雄伟的建筑,大概要数乡政府的办公楼。那是个发黄的三层小洋楼,建于2000年初,造价达400万左右,当初,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用骡马驮进来,耗费了大量的成本……

  甘登乡

  与天斗、与路争的命运……

  甘登乡,位于墨脱县的正北方,是上三乡中距离县城最远的地方:96公里。墨脱地区的平均海拔为1200米,而甘登乡的海拔高达2038米,所以,这个乡当之无愧地成为墨脱地区海拔最高的乡。

  由于甘登乡的西面是雅鲁藏布江,东面是随拉山,所以,村民们出入一趟就需要费时数日,中间还要途经原始森林、百米悬崖、滚石路段……当地人笑着说,自己出行必须是腿当车、肘作杖……只要抬起脚,就意味着“必须去征服”。

  险恶的交通,阻碍了这个乡的发展,当地百姓的生活,遗憾地处在了全县乡镇的最低水平。但有意思的是,甘登人认为:与天斗、与路争的命运,正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修行。所以在甘登,尽管路断了没有挖土机,山塌了没有养路工人,但大家认为那就应该去翻更高的山,去走更弯的路。事实上,那些隐蔽在丛林悬崖中的小路,全都是甘登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在甘登乡西北方向的雅鲁藏布江对岸,有一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雪山,山顶长年积雪,云雾飘渺,远远看去,轮廓居然像一只睡着的老虎。当地百姓把这座雪山称为“贡拉嘎布”,意思是“神山”。此外,这座雪山也被当地人叫做“老虎山”、“夫妻山”。

  或者是因为靠近神山的原因,甘登乡的居民普遍崇尚佛教,佛堂里常年香火旺盛。乡里学经之风也很盛行,其中仅加崩嘎村就有12人学经,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两人学经--可谓名副其实的学经之乡。在甘登乡的村落里,处处都有经幡沿着蜿蜒的山坡波浪般起伏;在道路上拐几拐,就可以看见玛尼堆,那是供人们随时祈愿的福祉。

  甘登乡唯一的寺庙,叫做白玛维灵,虽然看上去比较简陋,但却拥有悠远的历史。白玛维灵建造于300多年前,关于这个寺庙的建造,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很多年前,白玛维灵隔江对面的一座蓝山上,住着一个恶魔,妖性无常,经常诅咒村民“生女才能活,生男都会死”,为了压制恶魔、解除邪咒,活佛贡桑维色建立了白玛维灵寺……在当地,“白”代表着和平与安居乐业,而白玛维灵寺,代表的正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白玛维灵建寺之后,桑拉塔杰灵的活佛开始移居白玛维灵寺,信徒也更多选择来这儿参拜,白玛维灵为此兴盛了好一阵子。但是白玛维灵的第七世活佛嘎玛曲美多吉于1956年去世之后,目前新一任活佛还未找到,寺庙也正在一天天的走向衰落。

  增久寺活佛

  “上三乡”之魂

  在藏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拉康(寺庙与佛堂),“上三乡”当然也不例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加拉萨乡的增久寺。这个寺庙有700多年历史,是“上三乡”唯一有活佛驻寺的庙宇,所以也被誉为“上三乡之魂”。

  从外表来看,增久寺只是一座有着红顶石头墙,有些现代化的大石头房子。寺庙的正门前,开阔的平坝上立着经幡柱,有风的时候经幡飘扬,远处是茫茫的雪山,守望着大峡谷里的山民。推开寺庙的大门,内部空间仅有一百余平方米,正中供奉着几尊佛像,经常会有村民捻着佛珠口诵经文,在这里绕着佛像顺时针转经,看上去非常虔诚。

  根据乡间传说,在七八百年前,林芝地区的一位活佛得到莲花生大师的指引,千辛万苦翻越崇山峻岭,终于找到大师指点的圣地--这位活佛,就是增久寺的第一代活佛:多吉妥美。许多年之后,村庄也因为这座寺庙而重新命名,直接就叫做“增久村”。

  传说或多或少都有现实的影子。根据资料记载,西藏有名的活佛多吉妥美,的确是增久寺的创始人。在当时,增久寺被称为“赞秋思”(强盛寺),香火非常旺盛。时至今日,增久寺已经历经了7代活佛,现在的玉扎活佛,已经是第8代活佛了。

  玉扎活佛住在增久寺东南一隅的一间木房子里。只是,活佛并不经常到寺庙里走动,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卧室里休息。有僧人告诉笔者,年仅35岁的玉扎活佛是波密籍人,外表非常年轻,16岁就来到这里掌管增久寺。

  关于玉扎活佛是如何来到增久寺的,当地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玉扎的母亲班帝玛在怀他时,导师根桑德吉仁波切就对她说:“你腹中的孩子就是玉扎宁波(西藏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的化身,所以为他取名玉扎,你应该经常食用清净食物,穿干净的衣服,这非常重要!”。而在玉扎降生时,据说天空霞光万丈,给周围带来一派安详……

  文 陈星 彭丽 王静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