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虫

  叶子虫极具伪装天赋,很难被天敌发现,是自然界“昆虫拟态”进化最为完善的昆虫种类之一。叶子虫是植食性昆虫,主要以树汁为食,雌雄两性体型差别不大,普通人很难辨认。

  在中国古代的文言文系统中,但凡土生土长的动、植物,名称都很简单,往往只有一个字,如水果里的“枣”、“梨”、“杏”、“桃”,昆虫里的“螽”、“蠹”、“虱”等,这大概是由于文言文简炼、金贵,古人珍吝笔墨,不愿在上面多费工夫。

  这种用语的精简,往往会给后人阅读带来语焉不详的烦恼,但事物总是有利、弊两面--在植物学家、昆虫学家看来,那些简单到一个字的物种名称,就清晰揭示了该物种在华夏大地上的久远存在并被记录的过程。今天我们谈到的“虫”便是一例。

  对于“虫”的记载,中国古文献中非常久远,由于“虫”外貌奇特--胸腹部以及腿节横扩扁平,整体又呈绿色或褐色,看上去与树叶别无二致。因此,古人对“虫”的观感是既新奇又敬畏--新奇不用讲,敬畏则是因为它们太贴近自然,“虫脩动为走虫,静类草叶,跻两界而生,实异哉”,讲得直白点就是古人认为虫脩跨越了植物、动物两界,带有神异的灵性。在“脩”的主要繁殖地广东、广西、海南地区,民间始终都有见到“虫”勿惊、勿扰,更不可捕杀的传统。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现代昆虫分类学传入我国,“虫”的称呼也在此时发生了变化,由于“虫”字太过生僻,出于科学普及的目的,“虫”便被昆虫学家们改名为“叶子虫”(也称“叶虫”),这个名字名副其实、生动传神,以至没过多久,原名“虫”就被人遗忘,“叶子虫”则大行其道。

  正式更名之后,科学家对叶子虫的科学研究也正式开始,而它们的习性也逐步被揭示开来。叶子虫体型硕大(成虫体长约9~13厘米,宽约7厘米),翅膀退化严重,不善飞行,因此为了躲避敌害,叶子虫不得不向“昆虫拟态”进化,模仿树叶,以假乱真。

  历史上,叶子虫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曾经很广,活动区域的最北端曾到达河南中部地区,可随着后来气候的变化,叶子虫的活动区域逐渐萎缩到了广东、广西和海南3地。2009年,科学家曾对上述3地的叶子虫种群分布作了调查,他们发现,由于人类活动(如森林采伐、山地开发等)的影响,叶子虫的栖息地已开始“由片向点”转化,种群规模呈下降趋势。

  虽然叶子虫暂时还没有濒危,但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恢复当地生态,这种在中国繁衍已久的神奇昆虫,终有一天将会离开我们的视线。

  文 金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