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马岩松:有名气的人不牛,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才牛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岩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4-17 13:10
他在自我提升超越的路上,轻装前行,始终没有被名气的包袱牵制和压垮。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的这句至理名言激励着多少年轻人在竭尽全力、使尽招数想要“一举成名天下知”。
而马岩松说:出名不能太早。这位30岁就以“梦露大厦”中标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座地标性公寓楼而成为中国首位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的年轻建筑师称,他目前生活中最大的困扰就是“出名太早”。他说:现在生命中的许多能量都用在了怎么来挣脱名气的枷锁——
如果你那么容易就被人认同,
说明你的作品太平庸了
马岩松生在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时因为给纽约设计世贸大厦重建“漂流岛”方案获得优秀毕业生奖,曾经在著名的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和伦敦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工作。扎哈为国人所熟知是因为潘石屹花了4400万人民币请她出任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而作为扎哈最得意的学生,马岩松被誉为“男版扎哈”。
凭着这一连串辉煌的履历,如果留在国外,马岩松可以活得轻轻松松春风得意,但是轻松和得意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于当下中国建筑品味的恶俗深恶痛绝:中国当代建筑只是一味的抄袭和拿来,是一堆乏善可陈的混合物。具体来说,好像一提到传统和现代融合就用红色,加个拱,或是高楼上加个亭子,加个屋顶。又比方说,卖房子的开发商还以“东方威尼斯”“东方巴黎”来吸引消费者,认为这样就是在卖豪宅。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建筑观念还处于一个“急功近利的有机会就捞一把”的阶段,缺少的是绿色低碳建筑。做绿色低碳建筑是为了尊重,尊重世界,尊重未来的人,不是为了可以打多少分儿或者是有多少补贴。“打个比方来说,就像你很爱自己的小孩儿,不会因为想着打分儿去当一个好父亲,你爱他就会想尽方法对他好。”
他爱北京,于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创办了MAD建筑师事务所。他的事务所里,工作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他的用人标准是:不介意学历,不介意是不是科班出身,唯一在意的是有没有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建筑师的灵魂。他的几个助理,有的甚至都没念过大学。他也不喜欢一个人来应聘时先问:你们可以给我多少薪水?他说:“一门心思盯着钱的人不会有未来。”
事务所在开始的那两年里举步维艰,参加了很多国内的竞赛,也赢得了不少竞赛,但最终人家都不用他的设计方案,所以他们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建成的作品。就像是一个导演,费劲巴拉拍了一部片子,却最终没能上映。这是很摧毁人信心的事。但马岩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是个自我感觉很好的人,如果我的作品那么容易就被人接受了,那说明其实这也是一个平庸的作品。最艰难的时期,他就快要到给员工发不出工资的境地,不得不去为了竞赛而竞赛,放弃自我的风格去揣摩评委的意思,只是为赢得奖金来维持事务所的运行,但他依然乐观。回想起那段日子,他轻描淡写:“这没有什么,任何困境对我来说都算不上困境,真正的困境是,你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2006年,已经在国内赢得不少建筑设计竞赛的马岩松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带领自己的团队参加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座地标性公寓楼设计项目的竞标。尽管他已经预感到“这两三年应该会中一个”,但没有想到好消息来得这样快。这个好消息由密西沙加市市长亲自宣布:由马岩松领衔的设计团队的“梦露大厦”方案击败来自70个国家的92份提案,赢得这座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权。一夜成名,世界把目光第一次停留在一位中国设计师身上。像摇滚明星一般接受媒体的轮番采访,接踵而至的找上门来的设计邀约,在这突然而至的热闹面前,马岩松却有着令人诧异的冷静,或者说是怅然:这个认可稍微来得早了一点,应该可以晚一点,再晚一点。这是一个设计师需要的磨炼,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把你放在一个成功者的位置上,那是一件挺危险的事儿。
曾经有同行听了马岩松的这番话,恨得牙根痒痒,说他:这小子站着说话不腰疼,得了便宜还卖乖。但只有他自己清楚时间和历练对一个建筑设计师的重要性,他说:“我不相信,一个年轻人,仅凭才气就能成为大师。”
是为了保持名气取悦别人,
还是坚持创意来超越自我
但不管怎样,马岩松还是出名了。出名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他不用担心没活干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难以逾越的困境,当一个设计师的风格被人认可之后,大众和客户就会要求他保持这种风格,而一个好的创造者必须不断挑战、改变、推翻、超越自己,而不是保持着那种风格巩固自己的这种名气,这就是商业社会的悲哀。就像是一个歌手,凭一首歌曲成名,那么之后,所有的演出邀请都会要求他唱这首成名曲,而不会关注他又有了新的作品,也不会关注,他的新作品也许比这首成名曲要更出色。
许多优秀的设计师都面临这种困境,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在面临这种困境时都选择了妥协,但马岩松说:“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决定,你如果愿意的话,你就进入了这种固步自封的状态,如果你不愿意,你就可以对这一切说不。”
马岩松说来找他的很多客户都有些“叶公好龙”,因为喜欢他的创新而来找他,但看到他的设计作品,又被那种大胆的创新吓到,让他“调整和改进”。对这样的提议马岩松总是拒绝的,有些客户会因此认为他不够专业和敬业,但马岩松认为:很多人不太了解设计这一行,其实设计师一旦决定拿出一个作品,那么这个作品一定是他心目当中最好的最适合的,这时候改动任何一点都是设计师不能够容忍的。于是,在“调整和改进”无望的情况下,这些倾注了心血的作品最终还是被放弃采用。这样的次数多了,马岩松说:“现在我也学乖了,预收设计费,将自己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也正因为这样,他觉得凡是来找他的客户都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因为那很可能就意味着,一大笔钱扔进了水里。他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大客户。
有一次,他为鄂尔多斯设计了一座建筑。建筑落成典礼之时,客户方因为要请领导来剪彩,按照惯例在建筑正前方设置了巨大的拱形彩球门、大花篮、飘扬的彩带等等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马岩松一看,觉得这些布置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风格,立即向客户方提出来要把这堆东西都撤掉。可是领导就要来了,客户方哪里肯?结果马岩松亲自上阵,自己花钱请了十几位民工三下五除二将这一堆东西给拆了,害得客户方只能让两个人拉着一条红绸子让领导剪彩。提及此事,马岩松毫无悔意,他说:“如果作为一名设计者,你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图说清楚,把反对的东西说清楚的话,那你根本就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他曾经为某开发商设计了一个楼盘,结果卖得特火,开放商乘热打铁,让他再设计一座同样的,可是他死活不干,给多少钱都不干,因为他认为“重复自己是一个设计师最丢脸的事”。
有人问马岩松:“你这样坚持自我,不害怕失去客户失去市场最终失去这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名气吗?”他回答得轻描淡写:“没事儿,大不了再回到起点,默默无闻的日子我又不是没过过。”
他的坚持,赢得了一些客户的刮目相看,宁可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请他来设计。曾经有一名客户,在公司董事会对要不要请马岩松来担纲设计争议很大时,他力挺马岩松,甚至提出:“我承认,请他来设计,要么是惊喜,要么是惨败,如果是惨败,这笔设计费由我个人来承担!”结果,当然是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而马岩松在得知这背后的故事后,为了感谢知音的信任,欣然提出:数百万设计费全免!这一则惺惺相惜的故事,在业界被传为美谈。而马岩松依然轻描淡写:“钱始终是我最后考虑到的,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他在自我提升超越的路上,轻装前行,始终没有被名气的包袱牵制和压垮,他说:“这是目前为止,我唯一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事。”
与真正的目标相比,
名气不值一提
马岩松的目标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做自己和做自己想要的建筑,他说:“百年之后,一个建筑师不可能翻出当年的报纸、杂志证明自己是个名人,但是他设计的实实在在的建筑却是证明自身价值的最好物证。”
对于建筑和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马岩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建筑和城市应该更人性化,更适合人的居住。他曾经花很长时间,观察鱼缸里的鱼,发现鱼缸对于鱼来说,根本就是不合适的。因为鱼缸里有很多地方,是鱼根本就不会去的。鱼一般都只愿意呆在角落里,但鱼缸通常都是方形的,这个方形的鱼缸就是人们的观念,认为鱼缸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不能是别的样子。为此,他用了两台摄像机,把鱼的活动轨迹拍下来,通过电脑处理,设计、制造出更适合鱼居住的鱼缸,他拿这个鱼缸参加纽约建筑联盟的评选,获得青年建筑师奖。
对于自己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其中的城市,他说北京更多的时候是给人看的,而不是给人住的。他做了一个规划,叫做“北京2050年”,具体规划了那个时候的更自由更开放更多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北京。在他的规划里,胡同依然存在,但是拆掉了一些没有淋浴和卫生间的旧房子,新建了一些更符合当代生活的房子,但它们会在尺度和空间上与老房子相得益彰,给各自以生命。2050年的胡同,在乎人的生活,而不仅是在乎传统的形式。天安门广场会被建设成一个森林公园,国家大剧院隐藏在树木丛中,与中南海遥相呼应,2050年的天安门广场,不仅成为真正的人民文化中心,更是北京城中心最大的绿肺……
他将他的规划图带到北京街头,说给最普通的北京市民听,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苦笑:“很多人总觉得现在能够生活富足已经够了,没想过对生活品质提什么要求,而我想告诉中国人:现在的生活品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更好、更好、更好……”
几乎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或是惊心动魄的创意和想象,但在马岩松看来,却是真实可感的未来。他说:“很多人认为,建筑是技术是服务,但我认为,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应该是把自己对现实思考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自己的工作传达出去。我相信,建筑是可以影响、改变一个城市的。”他又补充:“如果你说这是野心,那么我承认自己是个有野心的人。”
对于眼下这个年轻人都在用炒作、爆料等等各种急不可耐的手段想要出名的年代,他嗤之以鼻:“和你真正想做的事、想成为的人比起来,名气是多么渺小、肤浅以至可以完全忽略的东西。有名气的人不牛,实现目标的人才牛。我随时准备着挣脱名气的枷锁,回到默默无闻的生活。”说这话的时候,马岩松声音低沉,但神情坚定,暗含骄傲。
(未经作者许可,本文禁止转载、改编和网摘。)
文/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