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读者

  这一期很热闹。我相信,也很好看。

  H7N9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公共议题,我们的主笔许维坚和优秀记者孙郁婷、郝凤苓深入一线调查,他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疫情中的不同焦点:病毒专家关心H7N9下一波传染的链条,地方政府关心扑杀的财政压力如何解决,而养殖户仅仅关心补偿收购能否提价。这就是社会学上经常说的“失焦”:当问题的阴影还没有足够严峻的时候,是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的,人们只是下意识地博弈着。

  这种“失焦”也启发了我的封面故事漫画设计:一只母鸡逃出H7N9扑杀地,执着地寻找传染源,这是一个博尔赫斯式的结构,漫无目的地寻找仇人,然后获得一些零散的口讯,最终这些零散口讯的零散传递,完成了真正的复仇,结束了寻找的意义。仇人作为“焦点”是不直接面对的,就像野鸟一样,但是通过分散焦点的方式完成了对焦点的再聚焦。

  记者姜中介的特写稿子捕捉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网购的私密性扩张了情趣用品的需求实现,这看上去是一个技术诱致需求的案例,但背后是职场青年人性萧条或者性自主的困惑。我们的报道像一片叶子,但是它并不是无节制地放大秋天的景象,我们出发于商业,收敛于应该收敛的意义,而不是追求过分的深意,从而失去了读者自己解读的空间。

  从最近几期,我们的读者已经领略了我们对商业杂志的话题操作。我们有传统商业报道,解析一家有意义的公司。我们设限,但也会凶狠地跨界。寻找当下“最大公约数”的话题,它的报道方式是商业报道的分析和方法论,但是它的话题是泛的,不仅仅焦点在公司、在市场。其实它的报道对象是商业社会。话题可以从小的方面(事件或者公司)切入,但是大的背景是被这些占据——比如食、住、用、教育、理财、移民、养老、疾病、社会关系等。

  相信读者会理解我们,因为我们的报道来自于我们对读者处境意识的相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