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白MBA

  外界对MBA的看法一直褒贬不一。按盖洛普民意测验,2008年金融危机一爆发,职业经理人的受信任程度达到12%的新低。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元老级的人物Bob Lutz把MBA们称为“数豆子的人”,只注重成本等细节而忘了如何造出真正的好车。福布斯杂志今年初更是撰文列举MBA不适合创业的五大罪状:只会用现成工具、缺乏创业经验、眼高手低、只分析不行动、缺乏合作精神。最常见的商学院无用论“证据”,就是当今最成功的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从微软到苹果到谷歌到脸书,无一是MBA。

  这样的报告看多了,作为商学院的内部人,不得不说几句话:

  首先,商学院不是混文凭的地方。无论外界的议论如何,从个人接触过的很多中外商学院来看,MBA都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学习过程。对全职的学生来说,课程多,项目多,需要参加的课内外活动也很多,而且都不是能够简单应付过去的;对EMBA或其他兼职的MBA来说,需要兼顾本职工作和繁重的课程,常常是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包括当初为了混张文凭而入学的)在毕业的时候都认为,他们学到了很多。

  当然你可以说学的这些东西没用。这得分两部分讲。

  有些才能(如逻辑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是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有些才能(如领导才能,决策才能)是可以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和提升的,还有一些才能(如灵感,激情)是学不到也很难提升的。所以说商学院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用,得看运用的场合。这些东西对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估计没用,但对做好盖茨的左膀右臂或管理盖茨打下的江山还是有用的(微软现任总裁鲍尔默就有斯坦福的半个MBA)。社会责任感也是一样。一两年的商学院经历很难改变一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但是可以让学生看到如何通过强调企业责任感、严防法律和道德底线来实现公司业绩增长。

  学到了本事还要看怎么运用。很多时候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MBA什么都没学到,而是MBA们经常会高估自己学到的本事,这样即使学到真本事了效果也会适得其反。举个例子,战略课上老师会强调系统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学生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唇枪舌剑,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决策分析的窍门,于是在实战运用时套着路数来,当然在万变的市场面前结果差强人意。这个说实话不能完全怪学生,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满意度,教授为了提高教学评价,也会有意无意地制造一种empower的感觉。

  商学院本身就是某一种职业提升的道路,不是所有职业的必经之路。商学院提供了一个对行业各个环节全面了解认识的机会。华尔街顶级的建模手是数学物理博士,硅谷最杰出的企业家是从大学辍学的奇才,但无论是华尔街还是硅谷,都需要一些半瓶子醋晃荡的MBA来把点连成线,把线连成片。所以说不是MBA令人失望,是大家的期望过高了。(作者就职于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

  文/肖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