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的IT化之路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正出现去电信化,或者叫电信的互联网化趋势。电信运营商如何顺应这一形势,在ICT发展中,补强以往薄弱的IT环节,关系到它下一步在整个产业链中主动权的得失。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电信运营商抓住机遇的关键,是走出OTT阴影,走向IT播种收获的朝阳地带。

  IT化的背景

  从大势上看,去电信化这个说法,可能不如电信的互联网化更准确。移动互联网既不是去电信,也不是去互联网,而是CT与IT融合为ICT。

  以往电信运营商处于产业链核心时,互联网曾被视为电信增值业务。初期ICT产业的CT属性强,而IT属性弱。电信基础业务,特别是互联网接入,一度主导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业务,被不恰当地被当作CT基础业务——而不是IT基础业务——的所谓“增值业务”(APP)。

  这种认识彻底误导了电信运营商,在误了电信运营商大事的同时,也成就了互联网企业的好事。

  真相好比,IT是瓜地,CT是豆地,ICT把两块地合成一块地。IT种瓜的种子(IT基础业务)得瓜(互联网增值业务);CT种豆的种子(CT基础业务)得豆(电信增值业务,如电信套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然而“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这个说法,却把真相扭曲为:IT这个瓜地和CT这个豆地融合成ICT一块地后,IT的种子(基础业务与核心竞争力)自动消失,瓜自动成了种豆得豆后,从豆的顶上结出的果。

  电信运营商吃亏在于,“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这个判断,耽误了他们在ICT这块地上,播IT的种子。不播种哪来收获?等互联网企业播下IT的种子(比喻培育起IT基础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后,电信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豆秧上不长瓜,瓜都让人抱跑了(比喻CT管道流量哗哗的,但收入被互联网人“截留”)。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电信人发明了一个说法,叫OTT(Over The Top)。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种瓜的越过种豆的头顶去摘瓜。他们之所以理由气壮,是因为隐含这样的逻辑:瓜一定不是种瓜所得,而是种豆所得,因为种豆(CT基础业务)应该得瓜(IT增值业务);种豆的人得不到瓜,一定是IT人越过豆的头顶去摘瓜。

  为什么没有人给电信运营商指出问题所在?看电信人算错了账,互联网人捂嘴偷着乐还来不及呢。“互联网是电信增值业务”的判断,绝对有利于互联网人,因为它导致电信全行业看错种子,看漏“互联网是IT增值业务”这一真正价值来源,从而错过IT播种。一头钻进管道牛角钻,只播豆的种,不播瓜的种,自然就得不到瓜。

  这里电信人还犯了一个技术上的错误,就是把豆和瓜搞混了。ICT的种子,可以统称为数据(业务)。但CT人理解的数据,与IT人理解的数据,完全不是一回事。CT人理解的数据,是流量数据(CT数据);而IT人理解的数据,是增值数据(IT数据)。二者的区别,好比贸易与加工的区别。CT数据的价值来源,是将数据在道路(管道)中搬来运去;IT数据的价值来源,是将数据在工厂(如I、P、S)中反复加工。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IT增值业务”错得非常离谱,相当于在说所有加工的增值,都来自贸易。OTT理论的系统错误在于,把所有加工创造的价值,都归属给贸易了。谁会把工厂创造出的制造加工价值,说成是汽车越了公路的顶创造出来,而把主要部分归给司机或收费站呢?

  电信理论在这里没起好作用,它毁了电信运营商。因为这不是在鼓励电信运营商创造价值,而是鼓励他们再分配价值。不是靠自己播种收获,诚实劳动,而是瓜分别人种瓜应得的瓜。纵观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CT流量主导价值的时代已经过去,IT加工主导价值的时代正在到来。

  真正能帮电信运营商忙的,只能是诚实劳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既然问题出在没有向IT播种,那么,缺什么补什么,就是最好的自救之道。如果把IT比喻成钙的话,CT缺钙缺得太厉害了,只要稍微补一点,就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我们谈ICT的IT之路的背景。向电信运营商支招,可能惹互联网企业不高兴,但我们认为,ICT应建立在CT和IT两个行业平等融合之上,IT人靠CT人算错账获利,胜之不武。公平竞争,有利于共同把行业做大、做强、做优。

  CT要向IT化方向转,无异于转行。既不可能全转,失去自己,还是要以智能管道流量经营为主,干好自己的老本行;又不可能完全不转,无视缺失IT投入造成的高增长数据增值机会的坐失,因此其IT化应把握重点。较好的做法是适当控制高风险的IT增值业务(APP业务),不要四面出击,而把重心放在少数关键IT基础业务上。在战略上实现保值增值的IT基础业务与高风险、高收益的IT增值业务的平衡。

  主要的IT投入方向,可以分基础技术支撑服务、基础业务支撑服务和应用支撑服务三大IT领域,完全展开需要专门研究课题,以下只各举一个例子说明。

  播种下一代OS是IT第一要津

  OS属于基础技术支撑层的IT要津。可以说得OS者得ICT天下。IT的OS,相当于CT的“骨干网”。这里播种如果开了花,电信人就再不用担心OTT了。

  但控制OS,必须遵循IT内在规律。电信运营商往往形式化地看待操作系统、门户这些以往取得成功的要津,总想通过简单重复来复制成功。但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OS,未必是以往这些东西。

  计算机上得操作系统者得天下,但手机上未必。谷歌由于没有同ARM形成WINTEL联盟那样的关系,结果一款应用要适配四五千种不同手机硬件。这是手机与电脑不同之处。联想与英特尔在手机上合作,但他们是弱弱联合,不会形成垄断优势。以此观之,投IT如果投在手机操作系统上,未必能重复微软当年的成功。

  不仅如此,操作系统已显现出失去下一步制高点的迹象。操作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原理在于它可以控制应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将转向Html5基础上的网页应用(Web Apps)模式。得网页应用者得天下,因此下一代的IT投入重心,可能移向WebOS,如网页浏览器(包括WebOS)、中间件(典型如Widget)、客户端及多媒体即时通讯系统(IMS,典型如微信)等。

  基于WEB2.0的移动应用,以腾讯微信、脸谱SNS为代表。作为一种去中心化构建网际网络应用的新方式,可以旁路硬件和设备商。电信运营商控制这里的突出好处,是摆脱目前对设备商的依赖,转向设备无关的应用。

  观察这条主脉上的动态,可以发现它在突飞猛进地扩张地盘。从表面看起来,安卓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但进一步观察,腾讯微信现在已有4亿用户,在中国市场一点也不比安卓弱。微信一旦发展游戏应用等,会比安卓更能赚钱。

  进一步分析这一支的发展前景可以发现,第一,2.0的移动应用在体系架构上,更加代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方向,因此它的后劲会更足。第二,它的模式与应用商店模式不同,具有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特征,更适应聚散不定的业务,化解风险能力强。第三,这种结构的重心前移到应用端,有利于适应不同的市场,例如,中国移动应用更偏重娱乐、工具,日本更偏重移动音乐,按美国原来那种自我中心的架构,难以把握。

  电信运营商要进军IT,如果野心足够大,比如要争CT+IT的主导权,向下一代OS投入就是绕不过去的。综上分析,在各种OS机会中,能控制网页应用的OS当是首选。如果想走捷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并购UCWEB等,控制网页浏览器,以图霸业。细致一些的做法,是结合电信运营商的IMS资源,重点向整合SNS等WEB2.0、3.0的方向转变。

  移动支付是支撑基础业务的IT要津

  如果电信运营商没有争天下那么大的野心,退而求其次,进军IT的重心,适合放在基础业务支撑层。与互联网征信、安全等企业、金融支付企业和广告企业等合作,分食天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以下仅以移动支付为例,说明这一点。

  移动支付大的定位是ICT的基础业务支撑层业务。基础业务是相对于基础技术(如操作系统等技术平台)说的,其中的基础是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的商务服务(可以说是为B提供支撑服务的B)说的。基础业务支撑业务是一种坐收型的业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不认为电信运营商去当行商是一种好的选择。移动支付的业务特点在于业务重心,不在一线营业厅,而在数据后台,则有利于发挥电信运营商的资源优势。

  为什么把移动支付当作IT业务呢?其实,移动支付不一定是IT业务,它也可以是金融业务。但只有定位在IT,才最有利于电信运营商。目前,投入移动支付的有三股力量,分别是银联、银行、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与银联合作,足以同互联网企业相竞争。银联所长在金融,相对来说电信运营商所长在ICT(主要是数据业务)。如果把移动支付定位于金融业务,收入仅限于清算结算,对电信运营商没有多大意思。但如果把移动支付定位于信息业务,它就成了IT的一项关键基础业务(也就是那种可以被误当作OTT的业务)。利用它,可以把自己定位在元数据的初加工,通过API,与各行各业的大数据深加工结合起来,为用户和自己创造价值。这比微信收费之类小打小闹的过家家,对电信人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挣的将是各行各业主营业务的钱,将几十倍于清算结算佣金。其本质是通过对支付信息进行加工增值,转化为化解用户交易费用的利润。

  目前形势非常有意思,电信运营商与银联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的结合,从布局的那些点来看,误打误撞踏入了一个价值9万亿的财富大宝库(这笔钱足够买下十个中国移动了)。这就是德勤为世界各国银行规划的下一代财路,称为“支付服务+商务服务”模式。银联是赚不到这笔钱的(因为它没有信息业基因),电信运营商抓住机会,可以得到这个有史以来天上掉下的最大的馅饼。但前提是这些CT人,要把这个机会从IT角度来加以利用。具体来说,要把移动支付当作一次数据加工增值业的创业来把握。

  对于这个天上掉的大馅饼来说,真正的竞争者不是来自银联,甚至不是银行(目前只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少数银行接近了解此道),而是互联网企业。但在这里,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处在同一起跑线,谁也不欠谁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生活只有依靠诚实劳动来创造。

  以上只是举例。事实上基础业务支撑层的IT投入机会远不止移动支付一条路,其他如安全、广告、征信、LBS、大数据等,可举一反三。总之,创造价值的天地宽得很。OTT理论非常可笑,它除了让电信运营商失去在这些领域的播种收获机会外,一点忙也帮不上。

  A2A可能成为应用支撑层的IT要津

  A2A是什么?你肯定没听说过,因为这是我刚造出来的词,是指应用对应用,或叫应用感应。发明这个词不是我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想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趋势还没有出现,但我认为未来趋势正在指向这个方向,无以名之,姑且称为A2A。

  当前,移动互联网正从技术普及期,转入应用繁荣期。平台的总趋势是从技术主导,转向应用主导。人们从基础技术支撑层创新、基础业务支撑层创新,慢慢会转向应用支撑层创新。应用支撑层,就是直接支撑各种APP的平台。如苹果商店、MM等。

  如果说,控制网页应用,在基础技术支撑层对应的是HTML5的话,在具体的应用支撑层对应的将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当前控制原生应用到未来控制网页应用的线程上,由近及远观察几条应用控制主脉的走势,从中发现未来的线索。

  第一条主脉,是基于现有基础技术支撑层(具体指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应用支撑平台,谷歌和苹果为主导的应用商店是其代表。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应用商店营收预计将增长62%,达到250亿美元。一种看法认为,由设备生产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和基础设施制造商构建的移动生态系统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10万亿美元。

  观察这条主脉上的动态,去年以来一个突出变化,是谷歌安卓与苹果iOS势力的此消彼长。苹果向封闭排他方向的调整,使自己陷入退潮。2012年安卓已占全球总销量的72%以上,iOS退到14%;在中国市场上,安卓所占份额更高达86%。我国在手机操作系统上处于弱势,米聊等主要是以“壳”(应用平台)的方式搭载在现有手机操作系统之上的平台,贴近用户、快速迭代创新是这些国内平台的突出优势。

  分析这一支发展的问题和前景可以看到,第一,谷歌、苹果应用商城出现集中化态势,但并未完全主导应用。苹果渠道排他化(如排斥谷歌地图),虽有利于自身收入短期业绩,但影响应用生态进一步成长。第二,以操作系统为轴心的平台正向应用服务平台方向延伸。谷歌叫好不叫座,光靠操作系统本身,没有自己的应用支撑平台,难以转化收入。而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应用平台如米聊,反而乘虚而入,代表着下一步进化的方向。总的来说,把应用锁定在原生应用这一支,最大弱点是其基础技术支撑平台过度依赖硬件,将来会在HTML5设备无关服务潮流的冲击下退潮。

  第二条主脉,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应用。以阿里巴巴的数据化移动电子商务为代表。2012年,在iOS App Store和Android各大应用商店加起来实现了70亿美元左右的销售额。但同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比较起来,是小巫见大巫。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去年已达1.25万亿元人民币,到2018年,每天都可以像现在的双十一那样交易191亿元。随着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的采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可以针对我国现在高达9亿元的流通交易费用进行节省,并从中转化出利润。与上一个时代不同,未来电商应用将呈现更多复杂网络的特征,如小前端,小网络,自组织,生态化,智慧化。现有淘宝商城(更不用说京东商城)将越来越不适应,对大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创新供给严重不足。这给了后来者巨大的机会。

  以上大致可以看清的方向,是应用支撑层将从控制原生应用向控制网页应用转向。但撬动网页应用的IT支撑杠杆在哪里,现在仍然纷乱不清。以电信运营商的行动迟缓来说,等看清了再干,机会早失去了。因此如果要向这里投入,就要提前预判。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假设,我预判未来应用支撑层的IT要津,很可能在A2A方向上。A2A是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物种。

  A2A的核心特征,是应用的P2P。也就是应用与应用,象技术上的节点对节点那样,自组织、自协调地相互感应起来了。以往,我们都是用一个本身不是应用的平台,把应用串起来;现在应用自己就可以去SNS,等于应用自己找朋友,而去中介化了。相当于P2P不走中央服务器了,这正是HTML5时代WEB应用的核心特征。现在的机会是看谁先把A2A的支撑机制建立起来,哪怕它是一个有中央控制的A2A作为过渡。电信运营商此刻与IT人完全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电信运营商在这里占了先机,互联网人就只好悲催地发明个“-OTT”说CT越了IT的顶了。

  互联网上的每一代成功,都没有先例可循。电信运营商要补IT的课也不能照抄IT之前的成功,需要一切向前看,真正收获属于自己发现、自己播种的果实。

  文 姜奇平 古福 曹小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