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媒体服务企业的下一个机会吗?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linkedin,Facebook,微信
  • 发布时间:2013-09-05 13:31

  企业的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大家把话题聚焦在社交媒体如何能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话题上。一个朋友问:他经常在类似Facebook、linkedin这样的社交媒体上,感觉人家的社交媒体会是很多个圈子的聚合,在其中你会接受到很多正向的东西;反观中国现在比较牛掰的社交媒体,基本上成为垃圾语言的集散地,不太适合企业产品和公司理念的推广和传播,换言之无法在社交网络上形成一个圈子,聚拢人气和传播正能量。

  我给他做了一些解释在下面:

  1、首先肯定,社交媒体是很适合企业软性内容植入的。也就是说,在广告形式已然日暮西山的今天,企业能否利用好社交网络这个销售武器,将会对企业的销售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2B的企业。这类产品每单人民币价值很高,购买决策人屈指可数。而且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企业有很强的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产品黏性和客户影响力的需求。一般来讲,2B企业的中大型目标客户基本上都在销售部门的名录上,难度不在于发掘,而是怎么影响并把产品销售出去。如果有一个online的群,潜移默化的将前景、机会、技术、应用、服务等理念传递给客户,再一步步帮企业洗脑,那成单的几率就会变得很大。而恰恰,第三方的社交媒体平台似乎能适合做洗脑的工作。

  2、微博的形式不太适合于企业的理念、产品、品牌营销和推广。原因很简单,微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大V绑架的媒体。因为它是媒体,自然就有传播的属性。在媒体内容中,八卦世俗、耸人听闻、半黄半黑的往往最吸引眼球,也最容易引来众看客等追捧,但这类内容没有“营养”。今天的微博就是一个社会“热点”和黄邪黑歪充斥的“垃圾场”,严肃的、行业的、小众的往往受众窄、反响差被渐渐边缘化,起不到设计的效果。而且,微博的发布+转播的形式,造成重要内容很快被翻页了,在一个特定、小众群体里形成热议的可能几乎为零。

  3、微信群的模式似乎更适合作为企业社交媒体传播的平台;

  在新经济营销名著Jeffrey Moore的《跨越鸿沟》中,将新技术经济企业对于目标客户拓展分成5大类别:创新者(技术狂热者)、早期采用者(远见者)、早期大众(实用主义者)、晚期大众(保守派)、落伍者(存疑者);同时,市场划分对应为早期市场—主流市场—晚期市场。在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或者说在创新者、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众之间会有一个巨大的鸿沟,绝大部分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都是跌进这个鸿沟里摔死的。原因是,当你的产品经历了前两部分消费群体验证之后,需要经历一个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转变,换言之这个鸿沟是因为早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主流市场的消费群体之间有着非常大差异。

  仔细观察Facebook的发展,经历了哈佛——常青藤——美国本土——全球的递进,美国、全求是主流市场,但主流市场的诉求却与哈佛、常青藤的诉求相悖,造成很多哈佛早期的使用者推出。但Facebook最终成功在于,主流市场演化成各个层级、职业、爱好、不同类型的人群和圈子。大家拿Facebook作为满足自己爱好圈子的交互平台,几亿的注册群体,每个人分属不同的圈子,在自己的领地里其乐融融,而不被一种主流声音所误导,这就给商业植入提供了可能。Facebook即会有约炮、找朋友的朋友功能,也会有发烧友、时尚、高科技、音乐、戏剧、吃喝、家装、DIY等等圈子,聪明的商家会利用圈子活跃分子将产品巧妙植入进去。

  再看微信,果断的将企业级公共企业账号的通知功能限制在每24小时发一条,就是希望微信打造成一个个人之间交流的公告平台。微信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交圈子,大家在自己不同的圈子里游走。圈子将会涵盖了你的所有爱好、需求,占据你的所有碎片时间。但同时,你也在无形中被聪明的各个圈子的“意见领袖”巧妙的利用。

  媒体,你做好准备成为这个意见领袖了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