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如庐
  • 发布时间:2013-09-18 10:27

  2013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率30多位法师到达美国纽约。5日上午(当地时间4日晚),光泉法师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宣讲“佛教艺术与世界和平”。7日,参加“中华佛教会成立五十周年”庆典, 同时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灵隐寺“云林茶会”。

  做为光泉方丈的弟子,如庐主人卢伟业也跟随访问团到达纽约,为“云林茶会”提供现场的香道表演。我们通过电话联系上了身在纽约的卢先生,希望在中秋之前就如庐的香道、茶道、花道等文人雅集的话题做一次采访。他听清来意,在电话的那一端稍作沉吟,平和地说:“还是不要宣传如庐,我们只是在朋友圈子中,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意境,如果一定要向投资人推荐的话,其价值也只是在于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吧。”

  虽然他这么说,但我们还是希望了解一下必要的背景资料。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是如庐众多知名好友之一,他曾这样描绘:“就是没想到,在人熙扰扰的这个西湖旁,就在这个路边,凹进去的这个小山坡,竟有一处这么安静的所在。而且呢,在主人的呵护下,这片听说原来是很荒废的一个角落,慢慢、慢慢又有了生机,有了植物的生机,也有了人的生机。慢慢营造成适合闲人寻找闲逸、闲心、闲情的妙处。到这儿来坐一坐,喝喝茶,什么目的都没有,只是让自己心能静下来。”

  其实,这个于杭州北山街散落在葛岭烟云下的老宅子,曾是民国颇富传奇色彩的林九如一家的官邸,曾以与虞洽卿、周信芳等名流作逸闻奇事而远近闻名。今天,如庐的传奇也引发了不少文人雅客前往探幽的心愿。人称卢员外的卢伟业,前些年曾与人共同经营“两岸咖啡”,数年后忽然急流勇退。近年又潜心向灵隐寺的光泉法师学佛。不久前,又迷上了香道,荒废多年的如庐在他的打理之下,获得了新生,成为一个在闹市中安闲自在的好去处。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军曾这样描述如庐今天的样貌:“见其老僧般淡然出世地坐落在保俶塔,右邻智果禅寺,左倚‘润庐’,而不远处,正是葛洪炼丹的‘抱朴道院’。推开粉墙树影下幽闭的山门,沿石阶而上,便可见修旧如旧的如庐。老屋不露狰狞地直面西湖,不大,却仪态安详地用它四扇棱形的窗,窗外的一树老梅,拈住一缕枝头的风,一弯湖中的月,为北山街写出沧桑岁月的风景。”

  对于如庐的此次越洋采访,我们的话题从纽约之行开始。

  《投资者报》:您此次纽约之行的目的是什么?您有哪些收获?

  卢伟业:光泉法师是如庐的老朋友,也是承香堂的文化顾问,他的活动我们一定要支持。这次陪同访问,主要就是为纽约“中华佛教会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提供“云林茶会”的相关支持工作。灵隐寺法师们以禅、茶、乐、香的表演形式,让海外佛子们体验到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无限禅机。此外,光泉法师的哈佛演讲,也是灵隐寺法师首次登上美国大学的演讲台弘扬佛教文化。他详细讲述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发展变迁,以及佛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如何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佛教艺术。他还介绍了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对解决教派冲突、文明冲突等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看到哈佛学子及海外人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我们也非常有感触。正如灵隐寺祖师永明延寿大师曾提出的“万善同归”的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文化在导世化俗、净化人心方面,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面对怎样的人群与困境,它的作用是殊途同归的。

  《投资者报》:您当时创办如庐的初衷是什么?是如何达成的?

  卢伟业:如庐是2008年12月开办的第一家承香堂,当时就是希望做一个香文化传播的平台。第一个如庐雅集我们就邀请到江南笛王赵松庭的弟子杜如松先生,他那天以一管长箫为大家吹奏了专为承香堂改编的堂曲《莲台凝香》。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两位日本香道师, 一对老夫妻,他们是日本香道流派之一:丹月流的宗家。那天,他们为大家带来一段越南惠安沉香,老夫人据说在香道界段位很高,名叫丹下明月,她为我们做了香道仪式, 神情庄重地示范我们如何闻香,那真是一种古意盎然的传递,当大家接过香炉时,内心充满着感动。很多人第一次体会到香确实是有生命的,它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停地在与你对话,你用真心与它沟通,它就会报答你,给你无穷无尽的享受。

  近年来由大师级带队的日本香道团频频访问中国,很惭愧的是,有着几千年香道史的中国却无人敢于对应。我们成立承香堂,就是希望让今天的人们于当下之浮世,蒙染中华文脉之馨香。

  《投资者报》:目前很多文化雅集在全国各地举办?以如庐的经验,怎样才能让参加者更有收获,感到更有趣味?

  卢伟业:我们的雅集往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向地邀请文化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请他们为如庐的雅集带来高品质的内涵,并成为如庐的文化顾问。这些年来我们的老朋友包括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杭州佛学院院长、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常年往返于祖国大陆和台湾的文化界、被誉为台湾文化界持守中国牌标杆的林谷芳,北京人艺著名演员、副院长濮存昕,书画家、国学研究者陈云君,中国古琴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中日书道研究大家刘晓瑜,原如庐主人林九如之子、著名文学家、收藏家林裕华,文物鉴定专家、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著名笛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杜如松,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中国美院书画鉴赏中心副主任林海钟等等……他们的修养、学识为如庐的每一次雅集带来主题广泛,趣味独到的内容。

  还有一种就是小圈子的私下聚会,这类活动往往带来更多惊喜,大家不刻意地设定什么目的,只是相聚甚欢之中,临机抒怀,油然而生,诗、书、画、乐……无不精彩感人!比如许江老师的《如庐之香》,就是在聚会的第二天去北京的飞机上有感而发,临时起意写成的。还有尉晓榕老师的《童子拜观音》 画作,也是在雅集活动中,见到院子中的天然立石,如见观音菩萨立于众人面前,大家同声称奇,于是便沐手恭书,成就了这幅难得的作品。这样偶得佳作的感觉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

  《投资者报》:如果让您总结如庐的最大特点,您会怎样说?

  卢伟业:如庐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种不刻意、无为而无不为的意境与氛围吧。 濮存昕老师曾评价许江老师的《如庐之香》:“就像许先生在文章里所说,‘我们只在此一刻中’,在此一刻中,心无他念。就像佛家所讲的,‘心无所住’,没有一个地方需要去纠结,需要去刻意地思索,需要刻意地去做作出某些道理。”他还曾感悟道:“ 有一句很漂亮‘云无心以出岫’。那个香,在空气中,飘浮、飞升,是无心无意的,才能出现这么一种美像,这美像映证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君子现事,来则有,去则无,到了这个如庐,我们这儿读起许先生的文章,品着咱们承香堂自己烘制的香茶,其实是寻觅了那种既有又无、只在当下的那样一种安然。”而大多数来过如庐的朋友也都有这样的感慨:“如庐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去处, 即使大家走了,坐着飞机又忙活去了,把如庐, 记在心里,什么时候,在烦累的那么一瞬间,想起它,把它当做心灵的庭院歇歇、喘口气,如同把天下所有的美妙回忆,放在自己心所寄处。可能旁边在开会,在争吵,你一闭眼,如庐便在你眼前,你便身处其间。如同一番修炼般的惬意。”这些都是如庐给大家的真实感受,也是如庐最大的特点吧。

  《投资者报》:承香堂做为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承袭研究者,我们未来将如何发展?

  卢伟业:承香堂的使命正如其名字:“承古人之雅蕴,续香脉而光大”。我们会继续潜心于香学的收纳与精研,收藏与研发沉香制品。开发各种天然香品、香器具、香文化礼品及香文化延伸产品;同时,会天下同道,雅集香会、茶会、画展、乐会;之后,还将开辟更多的道场,推陈香道、茶道、花道,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开展文化交流。■

  《投资者报》记者 郭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