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延安的华侨少年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华侨,延安
  • 发布时间:2013-10-09 15:45

  【√】年仅20岁的刘复之推了平头,脱下西装,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情怀,一路北上延安。多年以后,刘复之谈起这段经历时说,延安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

  9月1日,刘复之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和胡锦涛等悉数到场,向这位1937年就投身革命的老前辈表达最后敬意。

  纵观刘复之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前,他是太行山上八路军三位高级领导人的秘书,锄奸部(保卫部)的得力干将;1949年后,他先后执掌司法部、公安部,最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位置上卸任。

  约岗亭的乡村少年

  1917年3月31日,刘复之出生在广东省梅县城南三角地约亭岗村。父亲刘崇兴,母亲梁光妹都是马来亚华侨。刘复之原名刘成庆,现在的名字是1938年从“陕北公学”调到中央党校学习时改的。组织上说将来可能要派出去工作,于是就改了名字。

  梅县地处粤东,山清水秀,极目远望满是稻田。约亭岗就坐落在这块小盆地里。当年,祖辈从福建迁移来到这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父亲这一辈,刘家的生活过得比较殷实。

  刘复之记事时起,父亲就在香港做出口庄生意,是一家人生活的主要来源。6岁时,他进本村私塾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十年时光。

  刘复之的启蒙老师叫做刘志群。刘志群出身书香世家,书法出众,善画兰花,主要讲授古典文学,也接受新文化的影响,懂得白话文。刘复之说,刘先生鼓励学生追求上进,处事公正,不打不骂,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和尊敬。刘复之的两个哥哥都受过他的教诲。

  1933年春夏之交,刘志群突然离校远走,不知道去了哪里。后来,有传闻说,刘志群到了福建,参加了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发动的反蒋抗日运动。1933年11月,事变失败,刘志群悄然回到学校继续教书。

  对刘复之影响较大的还有刘纯煜。刘纯煜是约岗亭刘家唯一的大学生,与刘复之是近邻,他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给村里带来了1927年大革命风暴的潮声,那时候刘复之才10岁,刘纯煜带来的“民主的新鲜空气”以及自身的思想、作风给刘复之做了启蒙。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童年时代的刘复之开始接触鲁迅、胡适、冰心等人的著作,对梅县以外的世界产生了向往。特别是1929年10月,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两度攻打梅县,此时,年仅12岁的刘复之有一次正好跟随母亲送二哥刘宏庆去印尼爪哇谋生,朱德红军第二次攻城的场面给了他很大震动,从此,心中也留下了红军会打仗,不拿东西的好印象。

  1934年,刘复之17岁时,父亲从香港“同昌兴”出口庄告老返乡。于是,子承父业,他在父亲的要求下来到香港学做生意。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

  从乡村少年到香港学徒

  从梅县到香港,是刘复之人生旅途迈出的重要一步。从封建气息浓厚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对一个乡村少年来说,一切都是新鲜好奇的。

  在少年刘复之眼里,香港是个光怪陆离的地方,表面看去,商店、饭馆、电影院、电车、巴士、过海轮渡等全由中国人掌管或者经营,但控制经济命脉的全是洋人,殖民地气味很浓。

  在香港,刘复之没有和洋人直接打过交道,但他“明显感觉到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他上码头接送亲友,看到海关员、警察公开敲诈勒索旅客,不塞钱很难过关,不论男女旅客都搜身,乱翻箱子,且故意把衣服物品抖落在码头枕木上,等着旅客给他塞钱,有时候物品还因翻落掉到海里。

  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复之感到既压抑又憋闷,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刺伤。

  同时,在香港贸易公司的四年学徒生活,刘复之接触了商业社会的一些常识,懂得了关于老板、被雇佣者、经纪人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他透过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金钱世界和唯利是图。通过与一些职工、过往客人和华侨的接触,少年刘复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同龄人中已比较出色。

  在香港的日子是闲散无味的,刘复之空闲时间比较多,他一度向拳师学拳脚,在基督教青年会上英文夜校,学习英语。同时,通过阅读书刊、报纸、和朋友交谈,刘复之接触了新的社会思潮,逐渐增强了关心国家兴亡和个人前途的意识。

  在这期间,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人是邹韬奋。刘复之长期订阅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新生》、《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星期刊》以及1936年在香港出版的《生活日报》。邹韬奋访问苏联写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状况作了丰富清晰的介绍,使他进一步产生了对共产党的憧憬。

  这一时期,香港社会抗日救国思潮涌动,国内也发生了“两广倒蒋事变”、“七君子事件”以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一连串大事,抗日救国的浪潮一阵阵冲击着年轻的刘复之。特别是他从报上知道了陕北有红军和共产党活动的消息,也隐约听说了国共谈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事情,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去延安寻找共产党。

  1937年10月下旬,年仅20岁的刘复之推了平头,脱下西装,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情怀,一路北上延安。他从香港上车,经广州、过汉口、走郑州、到西安,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延安。

  经历了原本陌生的东西

  多年以后,刘复之谈起这段经历时说,延安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从这里他走上了抗日战场。

  到延安后,刘复之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六队学习,在这里他生活了三个月。延安的物质条件之苦也让他有了深切的感受。住窑洞、睡土炕、吃小米饭、长冻疮、长虱子,这些他原本陌生的东西在这里无一不得到了经历。

  学习期间,刘复之受到校长成仿吾的接见,也接触到班主任周纯金、队长曾忠炳、指导员刘惠东等红军干部。他们穿着旧灰军装,打着绑腿,勒着腰带,说话明快,动作简洁,这在年轻的刘复之心中留下了红军将领个个威武的形象。

  在三个月学习中,刘复之还听过王若飞、杨松、肖劲光、王任重等人的讲座。一次广场大会上,毛泽东来作报告,讲抗日战争形势,面前只摆一张小桌子,下面放一个木炭火盆。共产党人领袖的形象,深深印在刘复之的脑海里。

  1938年2月25日,刘复之在“陕北公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预备期为3个月,随即调入中央党校16班学习。同年5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刘复之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革命问题、党的建设、政治经济学、中国苏维埃运动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的王鹤寿讲到共产党员要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以及他本人在国民党监狱里被灌辣椒水的情景时,给了刘复之很大震动,他感觉到,作为一个革命者,必须要有坚强不屈的意志。

  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中央党校举行期间,已经分配到中央党校作教务工作的刘复之,有幸听到了张闻天、李富春、项英、彭真等人的报告,他们介绍抗日战争形势,民族统一战线情况,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进展等,大大地开阔了刘复之的眼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

  给三位领导当秘书

  刘复之从小就机智过人,念过10年私塾,能写一笔好字和很好的文章。到延安不久,他就被派到八路军总部工作,在同龄人中表现比较突出。

  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还没有结束,中央党校干部部长曹轶欧通知刘复之,让他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当秘书,跟随朱总司令到前方去工作。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给八路军总司令做秘书,这是刘复之从来没有想过的。刘复之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

  出发前,朱德特地和刘复之谈了一次,对他说:“挑你来当秘书,跟我工作,到前方去。”又笑着说:“你是喝过海水的嘛。”他没有想到,名闻天下的八路军总司令竟是这样亲切。10月中旬,刘复之作为朱德的秘书,和其他随行人员、警卫战士一起,乘坐两辆大卡车离开延安向山西进发。

  第一个目的地是黄河东岸的山西吉县,朱总司令在那里要与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朱德此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会谈期间,阎锡山邀请朱德给晋绥军校尉级军官训练团作报告,他让刘复之先写一个提纲。这下难住他了,从来没有写过提纲,不知如何下手。朱德亲切地说:你就根据《解放旬刊》上的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摘个要点就可以。

  第二个目的地是山西平陆,朱德在这里同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了会谈。离开平陆,朱德一行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发,每天60里的长途行军使他亲身体验了战斗生活的艰辛。

  1938年12月底,在给朱德服务三个月后,刘复之调到了129师师长刘伯承身边做秘书工作。临行前,朱德显得有些不舍,对他说,你工作得很好,可刘师长总是向我要你,你就去他那里工作吧。这样,他在朱德身边工作不久就离开了。尽管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朱德的作风和胸襟给他留下了难忘印象。他记得,朱德总是穿着那身与大家一样的棉军衣,在西安办事处还和战士一起打篮球。有时,看见他随手脱下帽子擦汗,棉衣的领子、袖口和帽檐积了一层锃亮的汗渍,他感觉朱德是那样的可亲可敬,三个月的时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1938年12月,刘复之从山西屯留八路军总部到了黎城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见到了师长刘伯承和参谋长李达。李达把他编进了队列科。随之,部队东进冀南。师部从黎城出发,经河北邢台、沙河两县,并跨越被日军封锁的平汉铁路,到达河北省南部的南宫县。跟随师部东进,是刘复之第一次随大部队行军。快节奏的军事生活不仅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也磨炼了他的意志。

  1940年春,中共中央成立太行军政委员会,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三个战略区的工作。这时,刘复之改任邓小平秘书。同事还有卓琳、陈书琏等。刘复之还担任司令部机关党支部书记。

  同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省黎城县北社村召开会议,史称“黎城会议”。邓小平作了工作报告,总结第129师所辖太行、太岳、冀南等战略区的斗争经验。刘复之担任会议记录。会议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方针和粉碎日寇“囚笼政策”的任务。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筹备组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8月到12月,八路军集中105个团20万兵力,向敌占区交通线和各据点发动了大规模破袭战,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刘复之所在的师部二梯队转移到山西省昔阳县皋落、河北省赞皇县羊角地区参加反扫荡行动,年底,师部回驻河北省涉县赤岸村。

  《方圆》记者 郭洪平/文 高洪海/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