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国际组织里的“中国新力量”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际组织,张晓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14 14:57
张晓刚执掌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包括164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国民总收入的98%和全球人口的97%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工业界,这种“规矩”往往以标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家里浴室的灯泡坏了,根据大致的接口划分,各个生产商制造的同一规格的灯泡都可以轻松拧上去,如果打开灯后想刮刮胡子或者吹吹头发,这些电器的电源插头,也都能插进各处的面板插座中去。这个片段反映出标准化的意义所在:工业生产的大分工,客观要求有统一的标准让不同企业能够“无缝对接”,实现从生产到服务整个环节的分工与合作。
标准化看上去包罗万象,可是单凭企业的力量很难实现“一统江湖”,即使微软在鼎盛时期也没有完全占据桌面电脑的操作系统,人们用的洗衣粉也不可能都出自宝洁一家。“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树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样的说法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比起掺杂着利益导向的企业来,一个相对单纯的组织更适合承担起推广标准化的重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就扮演着这个角色,它拥有160多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标准化团体成员。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ISO标准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很多企业也都通过了标准认证。中国从2008年起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常任理事国,之后这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和中国关系也日益紧密。
就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后的第一天,中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关系又出现了新突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6届大会上,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晓刚成功当选该组织主席。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自1947年成立以来,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组织的最高领导职务。
从钢铁界到标准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张晓刚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掌门人之前,一提到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钢铁。因为张晓刚还是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是冶金行业响当当的人物之一。
59岁的张晓刚祖籍辽宁鞍山,1974年进入武汉大学攻读金属物理专业,从那之后就与钢铁行业结缘。
科班出身的张晓刚熟练掌握钢铁冶金技术开发及行业最新技术,在鞍钢30多年的工作中从基层一路干起,历任鞍钢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鞍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部长,鞍钢副总工程师,鞍钢新钢铁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等职,直到2007年1月起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晓刚在鞍钢职务逐层上升的时候,也正是中国钢铁行业的狂飙突进之时。中国的钢产量目前已经连续1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现在中国年消费近6亿吨钢,占世界的43%,跻身世界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钢铁业在全球行业中的地位也不断升高。
去年6月,张晓刚获得世界钢铁动态和《美国金属市场报》联合授予的世界钢铁业远见奖,其获奖评语称“鞍钢在过去十五年里成绩斐然。尤其是在张晓刚任职期间,鞍钢日益具有全球视野,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鞍钢的国际化的深入,张晓刚也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场合抛头露面,不时用英语主持国际会议。
其实入主国际标准化组织并不是张晓刚第一次成为国际组织掌门人,2011年10月,国际钢铁协会第45届年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上张晓刚就被推选为国际钢铁协会主席,也是首位中国大陆企业高管担任此职务。
国际钢铁协会是全球钢铁行业的联络平台。全球钢铁企业的领导者在这一平台上就涉及本行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开展多角度的战略性沟通。张晓刚在一年的任期中,代表国际钢铁协会做了不少工作,肩负着向客户、其他行业和公众宣传、推广钢铁行业的责任,辅助会员单位开发钢铁市场,并促进钢铁企业和相关工程项目零事故工作环境的建设,他的这些工作也获得了全球钢铁界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张晓刚执掌国际标准化组织意味着他有机会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三年的任期将从明年开始。
在张晓刚看来,自己能够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历史上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主席,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现在中国不断强大,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也需要中国发出声音,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起更大的作用”。他说。
对于张晓刚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田世宏主任表示,这是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大突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和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来之不易。
田世宏称,要充分利用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的有利条件,积极宣传和推动标准化工作,提升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努力提升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为国际标准化活动作出更大贡献。
重视标准绕过贸易壁垒
张晓刚执掌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包括164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国民总收入的98%和全球人口的97%。国际标准化组织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综合性咨询机构,截至2012年底,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发布了近2万项国际标准。
张晓刚坦言压力巨大。因为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他所肩负的是促进全球标准化发展的重任。“过去都是发达国家制定标准,发展中国家只能跟着走,受限于人,发展中国家应该参与到标准化制定工作中。”张晓刚说。
贸易壁垒是张晓刚将会面临的挑战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保持着密切工作联系,是其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的联络组织。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商贸往来的增多,在国际贸易中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在谈到标准化原因造成的贸易壁垒问题时,张晓刚称:“要想避免贸易壁垒,就要主动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避免贸易壁垒。”
在过去几年里,不乏有中国企业在标准问题上遭遇麻烦的例子,中国在进入美国市场中遭遇的标准问题尤多。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和头号科技大国,其技术壁垒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美国是一个标准大国,它制定的包括技术法规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有5万多个,私营标准机构、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也在4万个以上,其中不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美国标准体制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结构的分散化。联邦政府负责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标准,主要涉及制造业、交通、环保、食品和药品等。此外,相当多的标准,特别是行业标准,是由工业界等自愿参加编定和采用,美国私营标准机构就有400多个。这一体制造成的结果是技术标准数量繁杂,要求比较苛刻,如果用来作为国际贸易的标准,经常会让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防不胜防。
标准的改变也会伤及中国公司。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而2007年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就一次性召回近1900万件中国产玩具。美泰召回的玩具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玩具里的小磁片有容易脱落的危险,这是属于产品设计不当的范畴。这批产品主要是在2007年前生产销售的,当时符合美国标准,但最近美国玩具标准作了修订后,就不达标了,而当时中国的生产商还在根据旧标准进行生产,因此也在召回事件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其实应对标准壁垒最有力的方式还是参与制定标准。张晓刚就呼吁国内大型优质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在标准化工作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他说:“中国企业在中国标准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在日益增强。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大企业决定了标准的先进性,代表了一个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大企业参与标准化制定,能够促进行业技术创新,促进行业的继续发展。”
国际组织里的“中国力量”
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后反复强调,他执掌这个国际组织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影响力的增加。
迄今为止,受益于中国背景,从而得以在国家组织中崭露头角的并不只是张晓刚一人,在他之前已经有陈冯富珍、李勇等一批人。
在张晓刚当选前不到两个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41届理事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投票选举新任总干事,中国政府推荐的候选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选举中胜出。这是内地中国人首次担任联合国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人。
工发组织成立于1966年,有170多个成员国,其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工业发展和促进工业发展合作。工发组织通过技术合作项目为中国引进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部分关键设备,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工发组织的活动,并向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工发组织总干事的选举中,李勇击败了来自阿富汗、柬埔寨、泰国、意大利和波兰的五位候选人,成为工发组织第七任总干事。此前李勇担任财政部副部长,曾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谈到国际组织里“中国力量”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出生于香港的陈冯富珍从2007年1月开始担任世卫组织总干事至今,其中曾在去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作为唯一的候选人成功连任。
陈冯富珍在公共卫生领域创下了许多个“首位”纪录---她是香港首位女卫生署署长,首位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香港公务员,首位获中国政府推荐竞逐联合国组织最高领导人的竞选人,以及她第一位当选联合国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中国人。
作为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可谓对全球的卫生政策举足轻重,她不但要集中处理发展中国家的疾病控制、较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还有权对个别国家或地区作出卫生政策的宣告,如发出旅游警告等,可严重影响相关地区以至国家的经济。
此外,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是国际组织里“中国力量”的重要一员。2008年中国农历春节前夕,时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宣布任命林毅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世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的60多年历史上,林毅夫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从陈冯富珍到张晓刚,国际组织里的“中国力量”在过去七八年里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加,未来这支力量还会进一步得到扩充。
文 | 王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