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命题下的外媒“赛事”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 外媒
  • 发布时间:2013-11-22 12:48

  “中国改革4.0版”、“改革暴风”、“中国重启”、“发展关节点”--- 外媒的定义哪个更精准

  从2013年8月27日会议日期公布之日,世界舆论场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倾注的热情与日俱增。

  路透社次日就报道了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预测:“35年后的今天,中国寄望于通过深化改革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确定新任政府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执政方向,因而备受海外媒体关注。”

  在国内媒体将更多篇幅用于讨论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期待住有所居、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等具体领域尤其是一些具体问题上时,境外媒体则将三中全会看做对中国未来十年战略的观察突破口,期待从这次会议了解中国式改革开放如何更深入开展实施的宏观方向。

  会前赛预测

  世界一些大国的重要媒体,都将对中国重大事件的预测分析作为比拼重点。

  路透社8月28日刊文称,各界对本届三中全会期望很大,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很多的经济社会问题都与行政体制有关。三中全会召开时间的确定,给一些热点问题提供了出台答案的大致时间表,包括原计划上半年出台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屡调不降的中国房地产政策方向,甚至连资本市场的IPO重启也被预计将在三中全会后。路透社还预测,三中全会在强调改革迫切性的同时,亦将反映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反腐的决心。

  道琼斯通讯社刊文《猜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药方》,大胆预测中国延续了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告结束。“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依赖大规模的工业和基建投资,期间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但享受不到城镇户口的相关福利。考虑到高层领导人将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因此最终出炉的方案可能会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有更为大胆的动作。”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29日题为《对本届三中全会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文章,将中国的改革定性为渐进式改革。

  文章称:“预计中共将支持越来越强烈的有关实施经济政策新原则的呼声,其中可能包括转变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让经济从依赖投资转向依赖消费和服务,从而实现再平衡,将城镇化作为下一个重要经济增长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期望的是局部的、渐进式改革,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模式进行全面改革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11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称,中国官方已经披露,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制定推进综合改革方案,打造全面改革的升级版。文章评论说,中国目前虽面临各种困境,但今天的中国在思想观念、国际环境,特别是经济实力方面都远远强于以前。

  《旧金山纪事报》援引关注中国改革的学者比尔.比绍夫的话,预计三中全会将出台雄心勃勃的决定,但所有效果的显现还需要很长时间。

  外媒对中国未来改革的期待不亚于国内民众。他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能解决更多改革的细节问题。

  会期临近赛“定义”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期召开。外媒纷纷将其意义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类比。“它会像1978年那届三中全会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吗?”同样的问题以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出现在全球民众面前。

  11月10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掀起飞跃式大发展,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实行改革将使中国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使中国人民从国民生产中获得更多益处。

  智利《信使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自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经济社会改革会议。本次会议通过的措施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并在中期内提高生产力水平。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报道说,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中国正处在一个拐点上,而这个拐点是中国领导人不能忽视的。

  除此之外,外媒还在比拼,谁能用更精准的语言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写下注脚。

  10月3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提出“中国改革4.0版”:“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里,只有在问题暴露得最充分、矛盾最尖锐以及现状最不可维系的条件下,才是改革的最佳时机。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揭开了中国改革4.0版的序幕,而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措施很可能再次让世界感到意外。”

  韩国《亚洲经济》则称,中国广袤的土地即将刮起“改革暴风”。

  “中国重启”---《印度时报》8日用这样一个短语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此次会议可能预示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化。

  韩国《朝鲜日报》3日的文章称,中国政府今年初以来出台数个“大动作”,包括取消和下放超过两百项行政审批权、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消公司注册资本限制等,因此未来改革力度和范围将是“空前的”。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警告:“任何人或国家低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经济和金融改革领域的信心和能力,都将是一个错误。”

  法新社援引新华社的话认为,三中全会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分水岭”。

  美国《华尔街日报》断言,中国可能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生“永远改变”,甚至用“中国的发展到了辞旧迎新的临界处”来表达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出台的期待。

  11月10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的评论文章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

  美联社报道,面对中国旧的增长模式的巨大压力,中国领导人承诺将“深化改革”,这一改变将创造历史,催生新一轮的经济转型。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报道,此次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在于,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节点”上。

  具体问题赛解读

  纵观外媒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其关注领域排第一位的是经济改革。事实上,比较国内媒体和境外媒体的报道内容可见,许多外媒不但试图从宏观视野给会议下定义做注脚,也力图与国内媒体一样,对一些具体领域给出深度解读。

  11月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金融体系重大变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成为切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动更深层次金融改革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抵御改革产生的各种风险。这项举措有望位列中国领导层政策规划清单的显要位置,成为中国建立市场化银行的关键。

  “中国下一步可能进行改革的领域:金融(银行存款保险、利率市场化、放松资本管制),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借款、征税),国有企业(竞争、上缴利润、资产管理)和城镇化(户籍改革、土地改革)。”《华尔街日报》预测。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下一阶段,中国需要通过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以及通过改善分配结构,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等措施来弱化社会矛盾。

  《日本经济新闻》也报道称,金融领域的焦点是能否勾勒实现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具体改革路线图。

  农村土地改革也是外媒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焦点之一。

  BBC中文网11月1日报道,在经济改革方面,观察家们将特别关注国企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这两个领域。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说,农村的土地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既要保护农民使用土地的安全感和连续性,又要考虑到国家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收回部分土地的需要,这需要清晰的法律规定。

  香港《明报》11月5日报道,本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中,涉及内地经济根源性问题的土地制度改革受到广泛期待。中央已意识到,亟待解决的农村土地确权、农村集体用地入市问题,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1月10日,《经济学人》报道,中国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后也没有享受到市民福利,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的土地交易市场,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收益。

  《日本经济新闻》 报道称,中国地方政府如今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预计三中全会将就此议题开展讨论。

  《卫报》 报道,尽管中国改革开放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但是很少有人认为目前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改革者们希望三中全会不仅要在金融自由化上更进一步,也希望在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上有实质性进展。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指出,在本届会议上,中国国家领导人将向全球展示中国经济的“长期路线图”。在这一路线图上,中国面临重重“关卡”。在社会改革上,中国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除了备受争议的户籍改革制度,还有农村流动人口的卫生医疗教育等保障问题。此外,土地、税收、计划生育等未来规划也将提上日程。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样受到外媒关注。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1月6日报道:观察家称,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心之一就是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解决“万能政府”的问题。

  以三中全会“望远镜”透视中国改革未来

  路透社近日评论称,以往,三中全会一直是中国重大经济改革的跳板,譬如1994年出台的经济改革措施就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铺平了道路。如何利用好这个跳板,完成完美一跳并安全“着陆”,是众多外媒在会议召开期间的报道重点。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文章指出,今年三中全会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并不亚于35年前。新一届政府必须做好三件大事,包括调整增长速度、扭转经济结构、弱化社会矛盾。

  《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中国采取的增长模式在过去30年中使中国乃至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国正面临诸多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等挑战。而中国领导层表示出对全面改革的“信心”。

  10月17日,香港《文汇报》指出,今年以来,中共高层多次要求各级干部要树立“底线思维”,就是凡事要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但要做最坏的打算。在改革问题上,行事之前划出底线,这一点毫不含糊。

  文章说,“胆子”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步子”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战略上要有大视野、大格局。战术上要细致稳妥,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纳各阶层的意见,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改革的成本和阵痛。并表示,期望这次三中全会产生更适度、更谨慎的动议。

  英国《金融时报》称,话语必须转化为行动。中国没有那种奢侈的条件,能够让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时机成熟才启动。中国领导人可能不得不承担起更大的风险,加紧推动亟需的改革。应该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谨慎或许反映了其经济和政治智慧。

  “中国的开放,从上海自贸区到澳门的横琴模式,都是试验性质,摸着石头过河,看似大胆,但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不断总结经验,将优点极大化、缺点极小化,才向全国推广。它和运动型的政策,有本质上的差别。”香港《亚洲周刊》报道称。

  自一些媒体提出期望的同时,也有媒体持谨慎态度,认为改革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新加坡“亚洲新闻网”刊文称,鉴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真正的变革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来,预计改革会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援引专家的话称,三中全会的报告很重要,但它远不是今后数年中国改革的终点。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