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次渐进 始于基层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选调生,官场
  • 发布时间:2013-12-07 16:24

  揭秘选调生官场成长路径

  选调生的成长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梯次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基层做起,尽管要走的路和最后到达的终点不尽相同,但因为特殊的政策,选调生对莘莘学子们的吸引力依然不减。如今招考旺季又至,新一批选调生又将离开校园,开始他们与基层官场的新碰撞

  每年的11月份是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最为忙碌的时候,部门领导亲自带着相关部门的人员穿梭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的高校校园里,在高校党委负责人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的陪同下召开来年的定向招录选调生宣讲会。

  他们来这里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学校的推荐和职位宣讲,吸引目标人才到广西去,而在次年毕业的学生若是符合当地政策并被选拔,他们便拥有了“选调生”这个共同的称谓。

  所谓选调生,就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选调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干部短缺难题、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激活了基层干部活力。经过多年实践,选调生已成为地方组织部门选拔人才的一个“品牌”,越来越受到各级组织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逐步成为各地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

  如何选拔选调生?

  组织部想要什么样的选调生?究竟谁可以成为选调生?

  《小康》记者通过整理近些年各省份组织部门在全国一些高校的宣讲内容发现,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一般是选拔选调生的基础条件;而高学历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则根据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定。

  选调生目前所采取的是本人自愿报名、院校党组织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选拔办法。与公务员的区别则是,选调生是省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放到基层锻炼,人事权归省委组织部管辖,委托接收单位考评。而公务员是针对具体职能的职位,人事权一般归该单位人事机构或上级单位人事机构或人事厅管辖。一般只要有人事权的单位都有管辖权。

  选调生工作制度主要来源于党的机关所制定的公文,比如意见、通知、规定、办法、细则、组织部发布的招考公告、简章、领导讲话等。中组部于2000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0]3号)则是选调生现行工作制度中的指导性文件。

  据介绍,选调生的选拔制度程序包括选调计划制定、报名、推荐、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录用、工作分配、办理派遣、户口档案转接、公务员录用手续、入编等。

  选调计划一般根据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干部编制空编情况、职位空缺情况和各单位上报的进人计划,来综合确定当年选调生招考的数量。选调人数列入当年的干部编制计划,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有编制和职位空缺的是具体的用人单位而不是一个地区。

  近些年,中央相关部委办根据干部结构变化和基层需求等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选调生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如从1983年提出的“几年后择优选任”,到2000年“重点培养党政领导干部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工作人员”,再到近年来逐步加大有基层服务工作经验的优秀大学生招录比例,探索实现选调生制度与大学生村官制度接轨等。

  从1999年10月全面恢复选调生工作以来的10多年里,人数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2005年以后的招录公告统计,2005年到2012年,全国各地选调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仅在2011年一年就选调了1万多人。

  有媒体就按照省份做过统计,从2005年到2012年,四川省选调人数最多,超过9000人。其次是山东省,有7000多人。

  走出象牙塔后的晋升路径

  党的十八大后,王东明调任四川省委书记,时年56岁。而在此前一年,同龄的陈全国升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他们也是20位“50后”省委书记中最年轻的两位。25年前,30多岁的遂平县委书记陈全国成为“文革”后河南最年轻的县委书记,绥中县委书记王东明也是辽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之一。

  两人同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也是上世纪80年代首批选调生,都从当时中国最基层的公社一级开始各自的从政生涯,从基层干部最终成长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

  据分析,一般说来,选调生的成长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梯次渐进”的过程:从基层做起,经过多岗位的磨砺,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于工作和成长的客观需要,经过组织的精心策划和安排,有的选调生被派下去任职或挂职锻炼,而有的则被选送到上级党政机关或先进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因而在台阶上会反复上下几次。选调生的成长轨迹除了少部分是直线渐进型和破格提拔型,绝大部分选调生的成长轨迹呈曲线上升型。

  一本名为《选调生: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的书籍于今年出版,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全国像我这么持续关注选调生群体的人,可能绝无仅有。”该书主编肖桂国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自治区党校工作的他,本身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届选调生、全区第二期选调生培训班学员。

  2004年,肖桂国创办了“选调生博客”,接着建立了“选调生QQ群”。在与越来越多的有着相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同伴们接触之后,肖桂国感到自己需要为选调生这个群体发出些声音。

  2011年起,他开始组织一些选调生一起编写一本书,讲解选调生政策,讲述选调生的经历和感悟。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来自肖桂国在网上的几次公开征文,作者全部是以真实姓名面对读者的选调生。

  在肖桂国建立的“选调生QQ群”里,一共活跃着1000多名全国各地的选调生,大多以80后为主。肖桂国是群主,他不仅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信息收集,还做了不少统计。

  他向《小康》记者展示了“80后”选调生的成长轨迹,这条轨迹基本呈现出这样一条路径:乡镇一般干部-乡镇副职待遇(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等)-乡镇党政副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副乡镇长)、县直单位副职、市直单位副科长-乡镇党政正职、县直单位正职、市直单位科长。

  还有少数人沿着这条轨迹继续上升:县党政副职、市直单位副职-常务副职-县党政一把手、市直单位正职。这期间还伴随着多次的抽调和轮岗。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选调生缓解了干部断层现象。一大批选调生成长起来,进入了“成熟使用期”,最年轻的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大多都来自选调生群体。例如,江苏省在最近一轮县(市、区)党委换届中,全省共有53名选调生走上了党政领导岗位,其中党政正职12人,副职41人,平均年龄38岁,最小的29岁。

  “机构改革后,现在的乡镇和区县非常缺年轻干部。有些乡镇甚至还有区县就非常珍惜和培养他们。”河南焦作市组织部一官员对《小康》记者说,这些高素质人才在县、乡镇工作3年,确实改善了县、乡两级班子的年龄和文化层次。

  被“高调”还是被“废掉”?

  与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相比,这些选调生可谓是“空降兵”。

  选拔选调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选调生是“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部分。最早的一批选调生产生在1965年,后因“文革”中断。

  1980年,选调生选拔工作重新启动,目的是培养一批有大学文化、经过基层锻炼的“第三梯队”,作为党政领导后备干部。各地选拔选调生的条件不同,但选调生总体报名条件除符合国家公务员的报名条件外,还要求是学生干部、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服从组织安排的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基于此,选调生的仕途无一例外都从最基层的乡、镇、街道开始。

  1983年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后,30年来持续为各级党政部门输送了大量优秀领导干部。

  但是《小康》记者在东部沿海一些地方采访时了解到,选调生以“借调”或“借用”名义被用来“搞材料”,借调频繁、忽视培养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频繁借调给本就人才匮乏的基层带来苦恼:上级命令“顶不住”,只能执行,而被借调走的选调生什么时候回来、是否回来都是未知数。

  虽然有的地方规定了“选调生在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实际工作时间必须满两年,在此期间,不得调动或借调到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然而,上述规定在一些地方并没有被严格执行。

  “频抽调现象”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肖桂国主编的书中,可以发现一些选调生撰文抒发了郁闷之情。此外,多位选调生曾向媒体反映,他们在频繁借调中也“两头不讨好”:在上级单位,自己没有身份,难以发展;对乡镇来说,自己远离本职岗位,基层群众不熟悉,在日后票决时还可能会“吃亏”。有的选调生甚至表示:“抽调,抽抽就废掉。”

  《党建研究内参》曾指出,选调生频繁借调的经历不利于培养,会让刚刚走出校园的选调生误以为自己无需长时间在基层工作,“熬几个月就到县里了”,导致不少新人抱着侥幸、功利心走上选调之路。

  “选调生的成长是个人禀赋、个体素质能力提升和职务晋升相作用的过程,有一定的轨迹可循,也具有个体的差异性。”经过多年的研究肖桂国认为,选调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体素质、组织培养和社会环境综合塑造的结果,是要经过全方位的锻炼才能成熟、成长起来的。

  “年龄是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没有年龄上的优势也就没有成长过程的优势。”一位组织部工作人员如此评价道。

  尽管要走的路和最后到达的终点各异,但因为特殊的政策,选调生对莘莘学子们的吸引力依然不减。如今招考旺季又至,新一批选调生又将离开校园,开始他们与基层官场的新碰撞。

  文|《小康》记者 曹伟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