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新定位:从管理到治理之变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政府,管理,治理,改革
  • 发布时间:2013-12-07 16:31

  --专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直接或间接涉及各个领域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具有带动和影响各方的作用

  《小康》:在您看来,行政体制改革在这次全面深化改革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中涉及这方面的亮点有哪些?

  沈荣华: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直接或间接涉及各个领域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具有带动和影响各方的作用。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我觉得有三个亮点:

  一是对政府职能作了新定位。经过多年探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被界定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四项主要政府职能。在新形势下,《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政府职能界定的内涵表述更加准确和清晰。其中,“宏观调控”比以前的“经济调节”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以防止政府不当干预;将“环境保护”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单独列出,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恶化、政府履职不到位的背景下,有很强的现实性,而且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都把环境保护作为政府一项职能加以强调。

  二是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新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主线是不该管的事不管,该管的事要管好,解决好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对政府不该管的事,《决定》提出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一律取消审批,凡是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对政府该管的事,《决定》提出“三个加强”,即加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标准的制定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公共服务提供。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三是改进政绩考评有了新突破。《决定》提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这使干部政绩考评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了新标尺,对于纠正“以GDP论英雄”倾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职能转变,都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小康》:《决定》又一次提到事业单位改革,医院、学校、国企等去行政化。“事改”此前一直在推进,但党委、政府、行政机关与以上一些事业单位的交叉任命仍然都有,在您看来,这个领域的改革难度在哪里?

  沈荣华:与企业、政府等方面的改革相比,事业单位改革有些相对滞后,与强化公共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这次《决定》提出,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加快,并提出了新的改革举措,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去行政化,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转企或者转为社会组织,可以说是发出了加快改革的明确信号。

  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和困难,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涉及到利益调整,如收入分配、职工待遇、社会保险、财政支持、人员去向等问题,都涉及到了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人民群众享有公共服务水平和成本的高低。

  《小康》: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您建议出台什么样的举措?

  沈荣华:在体制方面,关键是对各类事业单位做出合理定位,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与科教文卫等方面改革协调推进;在操作方面,要使被改革对象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解决好利益问题。去行政化比较简单,但去行政化后,如何解决各类事业单位的规格待遇和管理方式,就需要有合理的设计。再如,改革不能“一刀切”,应尽可能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逐步过渡,循序渐进。

  《小康》:“简政放权”也可以说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今年以来,我们也看到了高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涉及300多项审批项目取消。改革后,在监管的层面又该如何履行好“裁判员”的作用呢?

  沈荣华:简政放权也好,减少审批也好,并不是一放了之,无为而治。政府放权后,事中事后监管必须跟上,有效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防止“一放就乱”。

  那么在“放”的同时如何做好监管工作?我建议,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发展规划,加强对投资活动中土地、环境、能源等领域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二是创新监管方式,现代市场主体成千上万,但监督主体和力量却有限,这就要求政府采用现代监管方法和手段,提高监管能力。

  三是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破除地方保护、部门利益,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防止部门和地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四是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政府权力行使,减少执法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防止政府监管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各种滥用权力行为。

  《小康》: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至今,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一直没有得以明确划分。这次全会之后,如何理解《决定》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

  沈荣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基础的前提,也是建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大国,一个省区相当于国外一个中等国家,合理划分政府间职能权限,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次《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力划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全会之后,随着改革举措的落实,将会产生积极变化,使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得到更好发挥。

  《决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包括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按照这种事权划分,中央和地方相应分担支出责任。

  对中央委托地方承担的事项,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跨区域的公共服务,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增强地方自主权。同时,保持现有中央与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通过税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税种,完善中央税和地方税体系,逐步使各级政府有稳定的财力来履行职能。

  《小康》:这次全会《决定》也涉及到机构改革,您认为接下来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如何进行?

  沈荣华:接下来的机构改革,还是应坚持积极稳妥、成熟先行的方针,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一是围绕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机构设置,积极稳妥推进大部制改革,在地方可结合实际,对综合设置机构做更大胆探索,如大市场监管、大农业、大市政管理等。二是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提高效率,这也是机构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三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管县(市)改革。四是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这既包括政府机关人员,也包括公立事业单位人员,目的是严控政府规模,减少人浮于事,降低行政成本,使财力更多用于民生改善。

  《小康》:本次会议公报还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差,将会有什么样体系调整?能力又如何实现现代化?

  沈荣华:我的理解,从内涵范围看,包括整个国家和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都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而不是仍有较多问题缺陷,改来改去。

  从参与主体看,这里的“治理”,与以前的“管理”,一字之差,内涵上有很大不同,治理意味着在国家各项事务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单单靠一种力量或单一主体来管理;从治理方式看,治理意味着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协商、更多的法治、更多的合作互动,建设民主法治国家,而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式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文|《小康》记者 曹伟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