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维蒂人的回答——《瑞士新锐设计展》行忆录
- 来源: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计師,作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11 13:03
我认为任何一场秀、一个展览的名字都是很重要的,它传达的是基本的概念,能让参观者了解我的本意,也能让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我所做的,给出一个清晰的指向。
——Issey Miyake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一场由策展人Michel Hueter和Pierre Keller从大洋彼岸那个渺小的、只有8百万人口的高山国家带来的瑞士新锐设计展,带着一身西欧大胆的幽默出入在建外楼下画廊的角角落落——二十六组优秀的瑞士当代设计师围绕着“瑞士传统”进行着思考,并将其最独特的一面用简约而选材考究、实用但诗意横生的设计作品挖掘出来,一场来自赫尔维蒂人的回答。
回顾21世纪,设计行业对现代生活的可持续探讨,对已经习惯了向东看向西望的瑞士人来说早已变得稀松平常。爱马仕实验室“Petit H”携手Adrien Rovero带来一系列妙趣横生的皮革动物,利用四合扣将平面剪裁三维化的手法,不免勾起我对三宅一生先生于一九七三年以“一块布”概念登上巴黎时装周的回忆,同样本着对常规产品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进行再利用的精神本质,积极投身对话人类未来的可持续话题,那些蕴藏在废弃布料里的四季和细碎皮革中的生命,瑞士人选择用双手将其小心翼翼捧在怀里,再带到了这里,而这份粘稠的尊重感却也并非瑞士人的专利。一群来自日本KNS的工匠,如同从Hayao Miyazaki动画里走出的有桑君,满心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取材于日本那些通常被用于制造低价纸浆的形状不规则的树,运用智慧和经验携手BIG-GAME设计工作室带来馥郁着实用美学气息的Castor系列家具。“Castor”在法语中是海狸的意思,所有的产品看上去都有着海狸在木头上留下的痕迹,简单、乐观、实用、好玩。而对于那些已经习惯让设计适应材料的设计师们,设计师Beat Karrer联手瑞士联邦技术与创新委员会(KTI)从9600公里开外带来了新世纪的 “福音”——一种名为FluidSolids的新材料,其材料基础是从工业副产品中获得,而主要成分則是可再生资源并且能完全为生物所降解,无味而无放射性,相信这种能够广泛满足设计需要的材料將为科技驱动设计带来全新的可能。
日本用“八百万神”的說法将万事万物都提升到“人”权的高度,就像蔬菜和天皇一样重要,而这种思想也在瑞士设计師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坚持使用瑞士本地木材的ACE工作室,本着能被告知经手的每块木材是在何时何地被砍下的浪漫宣言,这感觉似曾相识,如同将碎香菇的一生缩印在类白茶色标签上的无印良品那般优雅,在洛桑城下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自然力的再设计。而Jorg Boner带来的Wogg42椅子系列,着眼实木第二层皮肤的先行概念,将折叠感十足的软垫包裹在实木座椅的周身,近距离面对这具木质身体仿佛让我瞧见了设计师眼中的那抹柔情似水,和那份安居在我们生活中日常的耐心,既然谈至此处,当然难以规避同在北京设计周如约而至的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和其研究所带来的项目Architecture For Dogs——通过邀请11名著名设计师或建筑师观察狗狗的日常生活,为其设计出专属这只汪星人特色的小家具;而原研哉自己带来的让人能与狗平视交流的宠物瞭望台,再一次将蕴含在设计哲学中的“人”权主义推进到大众的视野,这非常了不起。
在继续下面之前,我觉得是时候抛出关乎设计的那个最初的问题了:你是什么时候穿上了鞋子、放弃光脚去行走?
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说:“一切都是皮肤上的事。”而我愿意将其理解为对重视人类自身五感体验的发声。人眼通过直射光或间接光读取可视的影像,而万事万物都在光的海洋里寻求宜居的彼岸停靠,或走或行,借以看清自身的所在。如果回到设计师Michel Charlot 带来的名为U-Turn的灯具作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只借由在中心安插了两个磁性凹槽,进而允许在三维空间自由倒转的圆形头灯,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设计师对瞬息万变的自然光线的体味与思考,才让寻求不同人眼对光的舒适度作为项目课题而被置于桌面,这你得问他。而对于瑞士新锐跑鞋品牌ON来说,扮演着助跑者角色的Thilo Alex Brunner也在做着同样性质的事情——通过设计将部分回馈于人脚底的“感觉”材料化,继而开始从整体的设计理念上设计它。至于那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妨尝试分辨一口吞下整片面包和将面包片撕成条状去一次次进行吞咽动作,观察来自口腔和胃部的反馈情况,相信具有咀嚼感质的面包最终会给予你适当的回答。
行忆的最后,让我们来同时比较一下眼下的东京、巴黎、香港、纽约和北京,它们之间的界限真的还那么清晰吗?最初以东、西来简化方位的定义法在二十一世纪两极已经成为一极的时代背景下,就算在日本料理中吃到里海的鱼子酱你也不必惊讶,但并不代表我就能原谅詹姆士.坎特洛普口中的“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这类诈词,我相信真正意义上文化的融合以及全球制造业的一体化注定是场东西方的单“刀”赴会,其中并没有你生我死的文化控制和冰魄银针的文化侵略,就好比在中国香港和深圳有着众多合作生厂商的玩具公司MOLUK、此次展览中与香港品牌OYO合作设计生产Ballo便携式小喇叭的瑞士Bernhard Burkard二人组、还有始终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垄市名为PIKA的木质家具制造商保持着紧密联系的INCH furniture、以及与中国景德镇民间手艺人合作生产“独特系列”的一群来自荷兰的年轻陶瓷设计师们……这种文化生产的混合化会在逐代演替中愈演愈烈,而我们注定在劫难逃。
Young Swiss Design Kaleidoscope,一个真诚、严肃又不失乐趣的新瑞士指向正逐渐在世界舞台上清晰起来,是等着看还是参与进来,取决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