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思维是一个多棱镜
- 来源:信息方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融合思维,企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02 10:14
最近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家从事医疗穿戴设备的企业推出了一款具备无限传输,可采集血压、脉搏以及运动数据的腕带设备。面对这个产品,我所接触的一些企业,给出了不同的合作思路。即便是同处在保险行业的公司,他们对待这款产品的思路也各有特点。
一方希望从数据分析的角度,与这家穿戴式医疗设备公司进行合作,希望借助其汇集的数据,对未来自身企业的健康险产品提供辅助决策;另一家企业,则希望从产品层面展开合作,能否推出高端健康险产品,将此腕带设备作为其中礼品进行赠送。相对某家医院的IT主管来说,他们更希望能够将这款产品与他们的高端患者进行对接,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健康医疗服务。
三家企业面对同样一款产品,都从自身业务的角度出发,希冀能够推出相应的新型服务。由此可以看到,人们常提到的“融合”更像一个多棱镜,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决定了它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决定角度的关键因素,有可能来自我们的想象空间。一种新产品或是IT技术,在其诞生初期,有时候即便是孕育者也很难将它日后的价值描绘清楚。这样的情况,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件悲观的事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就没有一个确定的回报。与此相反,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有可能是最好的时候,因为想象空间的存在,一款新产品和技术具有足够的可塑性,它们能够更好与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融合。
能否让“融合”过程呈现多棱镜的效果,考验的是企业IT高管能否将自身的业务特点,从里到外,从自身到产业链,进行完整的拆解。而后,借助新的IT技术或产品,从不同维度去思考,其中两者间融合之后会释放何种价值。就像棱镜的打磨过程,既是一个体力工作也是一份讲究技术的工作,这种对企业业务的拆解能力对于IT高管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从拆解到IT与不同层面的融合,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IT高管从中会寻找到其中点睛的那一笔,而后才是最终的决断。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IT高管也可能一无所获,最终放弃对某项新产品或IT技术的选择。但我们也相信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棱镜考验,才会让IT高管对这些IT创新有一个更为系统的思考,为理性的决策奠定基础。
丁晔